農村成功緻富創業的故事

  隨著社會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展現在社會發展中。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更多的展現在創新和創業發展的基礎上。在這個創業社會裡,很多人從農村找到成功緻富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退休老人三沖茶葉創業年入1200萬

  本是到了享清福的年紀,家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的退休老人陶德武卻因為對家鄉茶葉的一片深情,將一家瀕臨倒閉的茶葉公司接手過來。四年來,陶德武四處奔走,找政府幫忙、到銀行借貸,克服重重困難,奇蹟般地把公司盤活了。

  如今,陶德武的三沖茶葉公司在隆林已是家喻戶曉,因為該公司已擁有5000多畝的高山生態茶園,年產幹茶100多噸,年收益1200多萬元,成為了該縣集種植、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退休老人不清閒 痴情茶葉首創業

  開車從德峨鎮政府出發,繞著盤山公路向三衝村方向行駛,十幾分鍾後,在山腰的一處,一棟富麗堂皇的建築出現在記者眼前。記者本以為是一處旅遊景點,沒想到,這棟氣派的建築竟是隆林三沖茶葉公司的辦公樓。在辦公樓左前方,是生產加工車間,著名的三沖茶葉便是在這裡加工的。

  說起當初退休後為何還要創業,陶德武告訴記者,是一份牽掛。原來,陶德武在退休之前是一名鄉鎮幹部,主抓當地的茶葉生產工作。“幹了幾十年,對原來主抓的隆林三沖茶葉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三衝村海拔1680米,地勢高峻,山嶺連綿,峰巒起伏,溪流縱橫,土壤肥沃,常年雲霧繚繞,“晴時早晚遍山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素有“雲霧三衝”之稱。在這裡,種植的茶葉因得益於地形和氣候的優勢,成為當地的一大農業特色。

  1996年,由於市場的原因,原來經營三沖茶葉的那家企業業績下滑,產品賣不出去,資金短缺,一些農戶也申請退出。當時主抓三沖茶葉的陶德武憂心忡忡。通過聽取專家意見和自己反覆思考,他建議企業採取統一收購農戶茶葉、統一採集、統一管理、先囤貨等方式,使得企業渡過難關。2005年7月,陶德武退休。當鄉鎮領導詢問他今後的打算時,他跟領導說,他想把那家三沖茶葉公司盤下來自己做。“很多人都私下議論開了,反對的聲音很多,說我年紀一大把了,有福不好好享,盡瞎折騰。”

  盤下三沖茶葉公司後,陶德武每天都很忙:走基地、進車間、跑市場,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每次碰到熟人,他們都說,看你在公司忙裡忙外,跑不停,哪裡像退休的人哦!”

  兩起兩落不灰心 力挽狂瀾救公司

  2007年,茶葉市場出現波動,普洱茶被炒得虛高,其他品牌的茶葉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三沖茶葉也不例外。

  “茶葉賣不出去,大家都很灰心,不想做,想退出。”雖然自己也很著急,但看著大家低落的心情,陶德武還是咬牙堅持,並逐一找員工談話,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為了帶動員工和農戶的積極性,陶德武創新了企業發展模式,成立茶葉合作社,將肥料免費供應給農戶,待到茶葉收成時,按市場價收購。經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幾乎瀕臨倒閉的三沖茶葉公司死而復生。

  2009年,陶德武的三沖茶葉再次面臨危機:市場上瘋狂搶購茶葉,提高茶葉價格,導致公司出現資金鍊斷裂。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經營的公司又一次面臨倒閉的危險,陶德武這次是鐵了心也要挽救。“不貸就死,貸了還有機會挽救,賭一把!”陶德武稱那次的路走得特別艱辛,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積蓄拿出來補進去,還找銀行貸了20萬元。“真的是把老本都賭上了,當時我的行為很多人都不理解,家人也反對,但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了。”

  幾個月後,公司的效益重新好轉起來,陶德武心中那沉重的石頭終於落了地。“當時的壓力是很大的,還好挺了過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陶德武仍感慨不已。

  兩次的堅持,讓陶德武對三沖茶葉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也特別感激曾經幫助過他的人。為此,他在做強做大公司的同時,也懷著一份感恩的心,帶動三衝村的村民種植茶葉走上致富路。“我們跟農戶籤合同,我們提供技術指導、免費發放肥料,收購農戶茶葉,請農戶幫忙採摘茶葉,工錢一天100元。”陶德武告訴記者,剛開始只有30多戶加入,後來隨著公司經濟效益越來越好,信譽度越來越高,更多的農戶加入到種茶行業。“到現在為止,已經有500多戶加入。”

  “現公司擁有5000多畝高山生態茶園,有524戶農戶種植茶葉,形成紅、綠茶一系列產品的生產線,年產幹茶100多萬噸。去年,公司的總收入有1200多萬元,今年的收入會更高些。”陶德武說,隆林三沖茶葉現已經走出隆林,走出廣西,賣到了廣東、浙江、湖北、河北等地。

  女承父業挑大樑 希望走出新天地

  公司做大做強了,陶德武開始思考今後公司的發展。“我現在年紀也大了,跑不動了,想找個接班人來替我管理公司。”陶德武膝下一兒一女,本來他打算讓兒子接班,但是畢業於廣西醫科大學的兒子對此不感興趣,於是他就把希望寄託在自己女兒身上。“我女兒陶思藝剛好是學商務的,算是專業對口。”陶德武告訴記者,他女兒2011年畢業,畢業後就跟著他在公司學習。“她學得很快,兩年的時間就懂了很多,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產品的設計和包裝。”

  2013年,陶思藝成為了公司的法人,對外營銷全部由她負責。也就是在這一年,三沖茶葉“翅東”牌金毫紅茶獲得了第三屆廣西名優特“中心產品”金獎。在記者採訪當天,陶思藝正從南寧準備上北京參加茶葉展銷會。之後,記者電話採訪了陶思藝。她告訴記者,她學的商務專業知識對她的幫助很大,此外,由於到各地進行營銷,也使得她視野開闊了很多。“我想在父親制定的公司發展模式上進行新的嘗試和發展,走出新特色,讓公司能夠更好地發展。”

  二:

  土豪老闆種水稻建酒窖釀酒也賺錢

  周平每天最高興的事不是呆在豪宅的地面樓上溫馨的房間裡,而是每天帶著孫兒們到地下酒窖裡去走一走、看一看。他舀出一勺酒對記者說:“這每一滴酒都有米香味,搞水稻種植我更有勁頭!”

  正值春播時節,湖南省長沙縣江背鎮印山村的農民周平越來越焦急,他趕忙跑到黃花鎮永吉種植專業合作社談成了初步協議,要求合作社今年代種水稻,專供20萬斤優質稻穀。這樣迫切的“訂單農業”源於周平自家地下酒窖釀製的美酒銷售一空,導致原材料大米供不應求。

  十年前一個奇妙的想法,讓當時50歲的周平在新建的毫宅下“挖地三尺”?建酒窖釀美酒。發展到今天,一個小酒窖如今已註冊成了大酒廠,更重要的是,隨著對原材料大米的種植帶動,讓一個昔日的長沙工業大村重新找回了種糧產糧的動力。

  毫宅下挖酒窖,釀美酒帶動農戶水稻種植

  身披一件舊夾克,腳穿一雙土布鞋,揮起鋤頭挖酒窖,記者眼前的周平似乎與擁有富麗堂皇的毫宅主人不相關,更與網上報道的“土毫”標籤一點也不貼,儼然一幅典型農民的形象。

  聊起他自挖酒窖的故事,他平實地說:“我是農民,幹活有倔勁,所以在自家屋下挖起酒窖才不愁辛苦;以前做水泥生意有了點資金的想法,認為建酒窖,釀出來的酒大家放心,鄰舍們可以買到便宜的酒;而且酒賣得越好,米就要得更多,這樣才能讓老百姓願意種糧,並且讓農民賣糧不再難。”

  周平家裡有五兄妹,家境貧窮,自幼懂事的周平只在學堂學習了一年半時間,便輟學在家,幫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事情。窮苦的孩子早當家,19歲那年,周平開始學做泥工,***,隨著所在村開始興建水泥廠,周平開始創業,正式成立個體戶,專營水泥製品,也因此掙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來生意越來越好,賺錢也越來越多。

  有了錢,該幹什麼最有前景?按照大多數農村人的想法當然就是蓋個新房,可是不甘心的周平總想要幹件不一樣的事。2003年,正值他所在的印山村“水泥工業的快速發展期”,做水泥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相反種地種糧的人日趨減少。

  “幹同一起事,別人快起來了,我就要慢下來。”憑著這種最質樸也最靈光的認識,經過到浙江等地的實地取經,他放棄了幹水泥行當,而萌生了種糧釀酒的想法。當年,他自家只有5畝地,於是還承包了別人10畝地,種起了糯米水稻。然後,周平利用建新房的契機,在地下自挖酒窖,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一個幾百平方米的酒窖竣工了。隨之,他用自種的糯米、當地香甜的清泉,專業釀造純糯米酒、高粱白酒、稻穀酒、楊梅酒、草莓酒等黃酒。

  由於周平釀成的酒口感香醇、價格優惠,黃酒近銷鄉鄰,遠銷湖南各地。隨著酒的需求量增大,原材料優質糯米的供應量短缺。2006年,他又承包了30幾畝田,帶了一家人自己種糯米水稻,並依託當地農戶,定做、定收、定價的方法來獲取優質糯米,這樣不僅確保了高質量的糯米源源不斷地供應,又幫助當地農戶種植水稻來增收。

  釀酒如同種糧,讓每一滴酒都是“放心”釀製

  隨著釀酒的名氣日漸提升,周平開始興辦麻姑井黃酒釀造廠。到2014年,周平的酒窖已經擴大到1200平方米,裡面設有很多小儲酒室,儲酒量達150噸,並設有專業的化驗室等,周平告訴記者,這些藏酒一般都釀造幾年了,時間最長的有七年,但由於大部分買酒人是農民兄弟,所以即使到今年春節,他都以每斤酒10元的優惠價格來銷售。

  與對釀酒的每一個環節精細把關一樣,對原材料糯米的選取非常“苛刻”,種植出的大米無零汙染是首要要求。但由於所在的印山村長期以來依靠水泥發展壯大,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大部分村民們一樣,周平擔心,水泥及其雜質的長期沉澱會侵襲、毒害土壤,從而影響水稻的品質。

  為了讓這個擔憂不成現實,從2012年起,周平主動減少了在本村的糯米水稻種植面積。但口啤越來越好的酒窖還要擴建升級,怎麼辦?周平決定兩條腿走路,一是與土質好的其它地方水稻種植合作社聯營,同種植大戶簽訂“代種合同”,合同中列明瞭嚴苛的標準:如不噴農藥、不施化肥,種出來的糯米不僅要零汙染,而且是原生態;二是要在今年帶頭成立糯米水稻種植合作社,自己出些資金,政府給予扶持,下大力氣治理村裡土壤汙染問題,種出優質放心的米。

  如此嚴苛的種植要求自然讓產糧成本成倍上升,周平計算了一下,與自己在本村種相比,“外地代種”20萬斤稻穀,則成本要高出46萬元。但算算長遠帳,多出一些錢,多產優質糧,釀造放心酒,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民兄弟多種田,多增收,讓賴以生存生活的鄉村更添一分水稻之美,更增一份田園之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