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例子

  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而規定的財政工作的指導原則,通過財政支出與稅收政策來調節總需求。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20世紀60年代,肯尼迪總統採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觀點,使財政政策成為美國對付衰退和通貨膨脹的主要武器之一。肯尼迪總統提出削減稅收來幫助經濟走出低谷。這些措施實施以後,美國經濟開始迅速增長。但是,減稅再加上1965—966年在越戰中財政擴張的影響,又使得產出增長過快,超過了潛在水平,於是通貨膨脹開始升溫。為了對付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並抵消越戰所增開支的影響,1968年國會批准開徵了一項臨時性收入附加稅。不過,在許多經濟學家看來,這項稅收增加的政策力度太小、也太遲了一些。

  80年代美國是另一個典型例子。1981年國會通過了里根總統提出的一攬子財政政策計劃,包括大幅度降低稅收,大力擴張軍費開支而同時並不削減民用專案。這些措施將美國經濟從1981—1982年的嚴重衰退中拯救出來,並進入1983—1985年的高速擴張。

  克林頓總統一上臺,就面臨著一個兩難困境:一方面高赤字依然頑固地存在著;另一方面經濟不景氣且失業率高得難以接受。總統必須決定財政政策應從何處著手,是應該先處理赤字,通過增加稅收、降低支出來增加公共儲蓄,進而靠儲蓄水平提高來帶動國民投資的增長呢?還是應該關注財政緊縮會減少並排擠投資,而稅收增加和的減少又會降低產出?最後,總統還是決定優先考慮削減財政赤字。1993年預演算法案決定,在其後5年中落實減少赤字1500億美元的財政舉措。

  中國財政和貨幣政策漸歸常態

  -中國官方對政策的表述始終口徑一致: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但其實情況已在悄然變化,隨著經濟向好趨穩態勢的確立,中國財政和貨幣政策雙雙迴歸常態漸成定局.

  對於中國在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如何為來年的政策定調,業界猜測不外乎"鬆緊搭配"或是"雙雙穩健".但普遍的共識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基調不會改變,只是政府擴大支出範圍時會更為強調引導性和結構性,包括民生方面的投入仍會繼續加大,而稅收政策的運用也大有空間.

  "我們建議財政和貨幣政策應該是鬆緊搭配,因為貨幣政策的收緊今年已經很明顯了,財政政策明年就不適宜收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說.

  中國人民銀行週二釋出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指出,將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前瞻、靈活地調整政策重點、力度和節奏,引導貨幣條件逐步從反危機狀態向常態水平迴歸.

  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已連續兩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但隨著中國經濟復甦並趨穩的態勢進一步明確,明年巨集觀政策如何定調引起各方關注.

  而全球經濟復甦的前景不明,則為中國未來的政策取向帶來不確定因素.市場靜觀美聯儲週三將公佈的決策,以評估預期中的新一輪量化寬鬆舉措將為美國,以至全球帶來什麼.

  **調結構,財政政策是重點**

  若從經濟學角度看,貨幣政策通常主要作用於經濟總量的調整,而財政政策主要側重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尤其是稅收政策的運用.

  從中國剛剛釋出的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綱要中不難看出,實現"國富民強"是中國未來的經濟工作重點,包括經濟結構轉型,提高居民消費率以及擴大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等.

  王軍就認為,要擴大內需,提高居民消費率,減稅最有效.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政府在這方面的動作並不大,而是過於看重財政收入的增長.

  "下一步政府在積極擴大支出的同時,估計會側重於強調支出的結構性和傾向性,包括會繼續擴大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時在引導社會資金方面也會體現出更強的引導性."王軍稱.

  這一觀點與財稅部門的一位官員意見也不謀而合.他認為,從本質看財政支出的力度會繼續加大,只是政府支出範圍不會像應對金融危機時側重於"鐵***路***公***路***基***建***"等具體建設專案的投資,而是更多地側重於民生保障支出方面,同時也會更注重引導社會和民間資金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但該位不具名的官員認為,在政策的提法上很可能會由穩健財政政策替代積極,而貨幣政策則可能會從適度寬鬆轉向較為中性的適度.

  "十二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渣打銀行分析師王志浩的最新報告指出,財政刺激效應已轉向中性,並應加大教育、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領域投入,以扭轉經濟失衡.

  **稅收工具調整趨謹慎**

  很顯然,中國既要實現"富民",確保政府用於擴大公共事業方面的財力,同時又要完成調結構的中長期目標,稅收工具的運用無疑至關重要.

  不過,受訪的官員們就指出,出於政治或社會穩定等各方面原因的考量,中國在推進財稅改革方面會相當謹慎.

  前述不具名的財稅部門官員就稱,中國傳統上一直是重視生產輕視消費,政府收入及企業收入佔GDP比重較高,納稅主體通常是企業;而十二五強調增加居民收入,重點涉及國民收入再分配,用稅收調節最直接也最見效.但關鍵是從何處下手.

  他進一步指出,十二五一方面強調擴大公共財政支出範圍,要對現有稅種完善並涉及新稅種的開徵,如環境稅等,又同時又要增加居民收入,兩者確實存在矛盾.因此更需一個穩定的社會和經濟環境,稅收工具的運用也會非常謹慎.

  發改委一位不具名的官員亦稱,目前無論是經濟形勢還是國際環境都很複雜,中國要在確保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改革,尤其是財稅方面的,"這也是改革的深水區,因為容易觸及到各方利益,從政策選擇上自然適宜避重就輕和更平衡."

  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國提出要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擴大增值稅徵收範圍,相應調減營業稅等稅收,合理調整消費稅範圍和稅率結構,完善有利於產業結構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

  同時逐步建立健全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全面改革資源稅,開徵環境保護稅,研究推進房地產稅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稅政管理許可權.

  不過,受訪的專家學者們對推進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的期望顯然更迫切一些.尤其是龐大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潛存的風險,以及來厲的房地產調控下,影響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

  中國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改革,稅種設定由原有的37個減至目前約20個,並按照稅收管理許可權,可將稅收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享三類.但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對現有財稅體制的質疑聲一直不斷.

  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就稱,"16年過去了,還是那個財政體制沒變,我們的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結構調整、產業重組、房地產的問題、收入分配問題都出在財政,財政不僅要花錢,更主要的是要搞改革,根本性的財政性體制改革."

  他認為,從長遠看,影響中國經濟能否持續改革的社會基本問題是收入分配問題.並認為中國應將所有收入統一納入稅基,同時大幅降低個稅稅率,提高起徵點,以較低的稅率鼓勵社會各界依法納稅.

  王軍也稱,減稅是中國擴大內需,提高居民收入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十二五規劃中對於稅收政策工具的運用表述並不多."目前十二五正在向社會各界徵詢意見,希望會增加這方面的內容",他說.

  根據財政部報告,中國2009年中央財政用於民生方面的支出為7,42***8億元人民幣,增長31.8%,2010年的預算安排為合計8,077.82億元,增長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