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願填報專業優先還是學校優先

  高考志願填報是很重要的,那麼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到底是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是的詳細內容,供大家參考!

  專家建議:高考志願專業優先還是學校優先

  專家建議一:把握自身實力興趣,瞭解學校招生動態

  研究高考的專家認為,填報志願是一件很個性化的事情,不可能制定出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有一個原則是必須堅持的,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要求考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性格找準適合自己的專業,然後結合平時成績,準確定位自己的錄取批次。“知彼”就是要對高校的招生動態和政策有很好的瞭解,避免因盲目填報而與好學校和好專業失之交臂。

  據統計,近3年來,北大和清華在北京招收考生的人數逐年下降,而報考人數卻不斷上升,很多高分考生因志願填報失誤錯過了原本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

  專家建二:緊密聯絡就業取向,不要迷信錄取批次

  專家們認為,具有一流實力、競爭力出類拔萃的考生當然可以報考一流大學的一流專業,但是對於競爭力稍弱的其他考生而言,專業應該成為最先被考慮的因素。對於大多數考生和家庭來說,填報志願應該和將來的就業緊密相聯。

  專家指出,專業優先並不意味著不考慮學校,只是學校可能稍稍降低一個檔次,但是專業或許可以上兩個檔次,何樂而不為呢?比如,同樣是重點大學,為什麼一定要填報清華、北大的次專業而不去考慮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的合適專業呢?

  專家表示,有些學生在選擇學校的時候過分看重學校批次也是填報志願的誤區,其實學校批次的劃分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有些學校雖處於二類本科甚至專科,但卻有很好的特色專業,考生在報考時也應予以考慮。

  當然,專業優先也不意味著一味地追求“熱門”專業。因為,“熱門”和“冷門”是相對的,一定時期以後可能會相互轉換,有的“冷門”專業也不一定就業差。

  專家建議三:轉換專業門檻較高,“曲線救國”必須慎重

  今年,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21所高校承諾,考生進校後可以根據具體政策轉換所學專業。今年的高招諮詢會上,“進入學校之後,能否轉換專業”已經成為很多家長諮詢的重點。對此,許多專家提醒:高校的這種做法給學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和個性發展空間,值得鼓勵,但對“先擠進門再轉專業”的志願填報方式,考生要慎之又慎。

  據瞭解,雖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規定: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但是很多高校對轉專業的限制是比較嚴格的。例如西北工業大學規定轉專業有三個條件:第一學年學習成績在本專業排名前5%的學生可申請在全校範圍內轉專業;第一學年學習成績在本專業排名前10%可以申請跨學院轉專業,或者在所在學院範圍內轉;文經法類學生不允許向理工科轉專業,文藝特長生、體育特長生等不能轉專業。而河南大學對省內外12所高校部分在校生所作問卷調查顯示:41.2%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後有過轉專業的想法,但是真正離開原專業的比例僅為3%。

  為此,很多專家也呼籲,今後高校是否可以進一步降低轉換專業的門檻,讓更多的考生在報考志願時,少一些顧慮,給考生更多的人文關懷。

  專家建議核心提示:選專業,切忌“望名生義”

  近年來,許多高校新增了很多專業,這些新專業都是為適應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而開設的,但並非都有令人神往的好聽的名字。也有些學校為了招生的需要,僅僅把原來的專業改一個“熱門”的或好聽的名字,搖身一變就成了新專業。

  這就需要考生和家長仔細研究專業的內涵,而不是“望名生義”。在諮詢時,一定要認真詢問這個專業是研究什麼的,學什麼課程,以往的就業率如何,未來的社會需求怎麼樣,招生計劃多少,過去幾年的錄取情況,以及這個專業的歷史沿革、學科水平,這個專業所在的學校是否具有博士點和碩士點,這個專業有哪個名師等情況。

  在填報志願過程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專業避“冷”趨“熱”,造成落榜。專業的“冷”與“熱”,是由於近年來考生在填報志願的時候盲目從眾人為造成的。今天被認為“熱”的專業,不僅入學競爭壓力大,而且由於辦的學校多,招的數量大,今後的就業壓力也大,到4年後畢業時“熱”的可能會變“冷”。今天沒人關注的所謂的“冷門”專業,恰恰會因為強勁的社會就業需求在學成之後變得炙手可熱。

  家長建議:專業優先和學校優先各有利弊

  王先生的女兒在北京市第十中學就讀,“一模”成績中等。這讓王先生“頭疼”:“好學校的分普遍高,好專業的分也不低。”事實上,在給孩子報志願時,究竟先選專業還是先選學校,一直困撓著不少家長:上了好學校,專業不喜歡、就業前景不理想怎麼辦?為了學個好專業,退而求其次選一所一般大學,但將來就業單位看重名校文憑怎麼辦?

  張先生的兒子張喆今年從北京林業大學[微博]畢業,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回想起給兒子報志願時的情形,張先生說,無論是先選專業還是先選學校,都各有利弊。家長優先給專業定位,要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然後查詢專業排名靠前的學校,而不是綜合排名靠前的學校。專業是孩子將來就業時的標籤,“入對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日後發生“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遺憾。選好專業是求職的最好優勢。如果專業不符合孩子的興趣,大學很可能會荒廢。選擇專業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選擇職業,選擇未來。大學只有4年,職業卻會伴隨孩子一輩子。

  當然,有些單位在招聘時以學校名氣進行篩選,這讓非名校學生錯失了機會。家長優先定位學校,讓孩子頭戴“名校光環”,可以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機遇。毋庸置疑,名校的硬體、軟體、綜合實力在眾多學校中位居前列。孩子大學4年可以受到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薰陶。但如果學的是冷門專業,孩子在就業時“光環”可能就沒那麼亮了。

  過來人建議:聽從自己的心,看自己有多少本錢

  中國地質大學大[微博]二學生周士旭被同學稱為“學霸”。她高中畢業於北航附中,之所以選擇中國地質大學,是因為在填報志願時已經確定了自己想學的專業———地質學。當年高考[微博]前,她的“一模”和“二模”成績高出一本線六七十分,父母希望她衝刺一下,爭取考上清華[微博]、北大這樣的名校。她通過了解得知,地大的地質學近幾年在全國排名居前,並不比一些知名學府差。她最終報考了地大,現已成為班級的“學習標兵”。

  “我報志願完全是自己做主,而且不看過線多少分,而是看排名。”畢業於西城區第一六一中學的王亙之說。填報志願時,他比較的是兩次模擬考試成績在西城區的排名。“我雖然沒有提前選好專業,但已有一個大方向。報志願時就是結合自身實力,在大的方向下比較幾所學校。”王亙之從小酷愛中文,北京大學[微博]、中國人民大學[微博]、北京師範大學[微博]都是他心儀的學府。但他沒有隨意填寫其中一所,而是看自己有多少“本錢”後才“下本”。“當然也要給自己留有餘地。”他說,去年自己“押寶”北師大,以高出學校提檔線6分的成績被錄取,“想起來就捏一把汗”。回想起等待錄取結果的那段時間,他記憶猶新。他提醒學弟學妹,報志願時如果以學校為主,一定要把“分數賬”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