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的精確診斷方法有哪些

  醫學研究是不斷進步創新的,很有疾病都在不斷攻破。癌症雖然還沒有攻克的方法,但是卻有診察的方法。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癌症的診斷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癌症的診斷方法

  除了健康飲食、適度運動,癌症篩查可謂是預防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是,面對醫療機構中名目繁多的各項防癌篩查,人們不免心中疑惑,到底哪種才是最有效的呢?目前常用的腫瘤篩查包括有創和無創兩種,總的原則是首選無創、無放射線的,如果採用這些檢查,還不能確診病情,再選擇有創的和放射線檢查。

  1、B超

  適用: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腹部腫瘤,如腎癌、肝癌,盆腔內腫瘤,如子宮內膜癌、盆腔癌、卵巢癌等,可判斷乳腺、頸部腫物的位置、大小、鑑別其良惡性。

  檢查頻率:健康人一年檢查一次。對於乳腺癌,40歲後就該每年做一次鉬靶結合B超的篩查,35歲以下的女性更應首選B超。

  注意事項:做消化道超聲前3天最好禁食牛奶、豆製品等易發酵產氣的食物;檢查前1天晚上吃清淡飲食;當天檢查前需空腹,禁食禁水;做盆腔超聲前需保留膀胱尿液,可在檢查前2小時飲1000毫升左右開水,檢查前2—4小時別小便。

  2、X線檢查

  適用:目前比較常用的是肺癌篩查,即胸部螺旋CT檢查和乳腺癌篩查。

  檢查頻率:中老年人,尤其是嗜煙者,應列為肺癌重點普查人群,每半年至1年檢查1次。50歲後可每年做一次乳腺X線篩查。

  注意事項:儘量減少受照量,最好僅暴露被檢部位,儘量減少曝光時間。此外,嬰幼兒、孕婦、有生小孩打算的青年女性應遠離。

  3、內鏡

  適用:腸癌、胃癌

  檢查頻率:40歲後,建議去做一次胃鏡檢查,可將胃癌扼殺在早期萌芽中。特別是胃癌的高危人群,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更應每年做一次檢查。而從大腸腺瘤發展到大腸癌通常需要5—10年時間,因此篩查很有必要。50歲後,應每年查次大便隱血試驗,5年查次腸鏡,家裡若有親屬患腸癌,最好從40歲開始。

  注意事項:檢查前三天宜吃無渣或少渣半流質飲食,不吃果蔬,檢查當天早晨禁食早餐。

  4、抽血

  適用:現在一般常規體檢中都有腫瘤標記物檢查,此外,前列腺的篩查,普遍採用的方法是抽血查前列腺特異抗原***PSA***。

  檢查頻率:腫瘤標記物最好每年查一次;50歲以上的男性都該在體檢時檢查PSA,每年一次,如有異常,應複查兩三次,排除炎症的可能。

  注意事項:如果標記物數值異常,有可能提醒腫瘤的存在,應進一步做CT、B超明確診斷。

  5、宮頸塗片檢查

  適用:宮頸癌

  檢查頻率:初次房事後的三年可每年做次宮頸塗片檢查。30歲後可依據風險因素檢查,如果三次或多次結果連續為陰性,可以減少受檢次數。

  注意事項:檢查最好躲開月經期,如果有婦科急性炎症或感染,最好等病癒後再做,計劃檢查前24—48小時內不要衝洗陰道。

  什麼人容易患癌症

  一、每天喝很熱濃茶的人:經常飲用高溫***70℃以上***濃茶水,不但易燙傷食道形成慢性潰瘍,而且茶中的鞣質可沉積在損傷部位,刺激受傷的食道上皮細胞,致使慢性潰瘍經久不癒,導致癌變。

  二、經常加班熬夜者:癌細胞是在正常細胞分裂過程中發生突變而形成的。夜間細胞分裂最旺盛,如果夜晩睡眠不足,人體免疫力降低,發生變異的細胞不容易被及時清除,從而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而熬夜者為提神,常吸菸喝咖啡,也易催生更多的致癌物。

  三、經常憋大小便的:尿液中一般含有一種或幾種致癌物質,均能刺激膀胱上皮使其癌變。糞便中的有害物更多,如硫化氫、糞臭素、膽固醇代謝產物和次級膽酸等致癌物,若經常刺激腸黏膜,也會導致癌變。

  四、屬於過敏體質的人:美國科學家調查了近4萬人,凡是有哮喘和對某些藥物或化學試劑過敏的人,比無過敏者更易發生癌症。有過敏史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機率比正常人要高30%;有過敏史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比正常人要高40%。

  五、血清膽固醇過低者:美國有專家認為,血清膽固醇過低的,其結腸癌發生率較高。血清膽固醇低於110mg/d1的更高3倍以上。

  六、生活偏愛吃肉食的人:美國哈佛大學專家發現,每天以豬、牛、羊等畜肉為主食的人,患腸癌的比例比那些每月只吃幾次少量肉食者高2.5倍;患胰腺癌的危險性也隨食入肉量的增加而增加。

  七、癌症病人的子女:腫瘤遺傳學研究認為,人類癌症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很大的關係,癌症病人的後代患癌風險顯著高出一般人群。

  八、夫妻一方患癌的人:研究資料表明,夫妻雙方同時或先後患癌的現象有逐漸增多的趨勢,稱為“夫妻癌”。專家認為,相同的不良生活方式為其禍根。

  九、患上高血壓症者:雖不能直接導致癌症,但是兩病的發生有著共同的機理。肥胖、嗜酒、吸菸、食鹽過多等既能使高血壓升高,也能誘發癌症,所以積極防治高血壓也能降低患癌風險。

  十、屬於維生素缺乏的人:專家認為,體內保護性維生素少的人易受癌症侵犯。維生素A、B胡蘿蔔素缺乏者,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增加3倍;維生素C缺乏者,罹患食道癌、胃癌的危險分別增加2倍和3.5倍;在維生素E不足的人群中,脣癌、口腔癌、面板癌、宮頸癌、胃癌、腸癌、肺癌的發生率都要增加。

  最容易被治癒的癌症

  1.宮頸癌:可通過疫苗注射預防的癌症

  宮頸癌是最容易被治癒的癌症。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治癒率幾乎可以達到100%。而且,目前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的癌症疫苗就是宮頸癌疫苗。宮頸癌的高治癒率無疑讓人類對戰勝癌症的事業充滿了更大的信心。

  2.乳腺癌:最適合個性化治療的癌症

  乳腺癌是讓所有女性倍感恐懼的癌症。它不僅危及生命,還讓女人面臨性別特徵的殘缺問題,是身體和心理殺傷力很大的惡性腫瘤。但現在乳腺癌已成為治癒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如果早發現、早治療,70%的女人仍能重新擁有健康。而且現在的醫學發展水平已經最大程度地實現了保乳,讓手術痛苦和對身體的損害減少到了最低程度。

  3.面板癌:夏季更高發的癌症

  面板癌是白種人常見的惡性腫瘤,但最近幾年我國的發病率上升。值得欣慰的是,面板癌是很容易治癒的惡性腫瘤,前提是早發現、早治療。專家發現,面板癌的發生與酸性的身體內環境有關。酸化的體液環境是正常細胞癌變的肥沃土壤,調整體液酸鹼平衡,能有效預防面板癌。

  4.惡性淋巴瘤:50%的早期淋巴瘤能被治癒

  惡性淋巴瘤過去被認為是不可治癒的絕症,但隨著近年來靶向治療藥物的問世,惡性淋巴瘤的5年生存率已超過50%。其中早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癒率達80%以上。大量臨床試驗證實,使用免疫化療後,50%的早期淋巴瘤患者能被治癒,而一半的患者在得病5年後依然可以健康生存。

  5.大腸癌:80%的早期腸癌可被治癒

  統計數字表明,大腸癌的發病率與經濟發展水平呈同步上升趨勢。大腸癌與胃癌相對照,有“此消彼長”的趨勢。曾經,中國是胃病大國,那是物質匱乏時代的產物。現在,物質豐富時代帶來的現實是,胃癌患病率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增長。專家發現,大腸癌是與飲食密切相關的疾病。高脂、低纖維的飲食結構再加上久坐少動是最大的致病因素。

  作為惡性腫瘤,大腸癌的治療仍舊是手術、藥物和放療的“三部曲”。而對早期發現的腸癌來說,治癒率可高達80%以上。而且,手術的創傷也不大。對於非常早期發現的腫瘤,腹腔鏡手術就可以完成。

  6.肺癌:低劑量螺旋CT有助早發現

  肺癌之所以是“殺傷力最大的腫瘤”,就是因為它通常很難早期被發現。一旦出現明顯的刺激性咳嗽、痰中帶血或咳血、胸痛、氣短等症狀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屬中晚期。

  近年來,醫學家們一直在尋找有效治療肺癌的方法。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採用胸部低劑量螺旋CT掃描的方法,有助於及時發現早期肺癌。早期肺癌如果及時手術治療,5年和10年生存率可達85%和50%以上。

  7.胃癌:從傳染病到慢性病的轉變

  我國一直是胃癌的高發區。青年人患胃癌的比例在持續增高中,15%的患者為40歲以下的年輕人。胃癌的治癒率也與是否早期發現有關。如果早發現、早治療,胃癌也是治癒率超過60%的疾病。

  WH0的調查發現:50%的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而在我國,60%的胃病患者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問題。有些專家甚至把胃癌稱作“傳染病”,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中國人的“共餐”習慣有關,專家建議外食族應養成分餐或使用公筷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