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迴圈缺血的診斷方法有哪些

  後迴圈缺血是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約佔缺血性卒中的20%。那麼如果患有了這種後迴圈缺血的病狀該怎麼去診斷清楚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後迴圈缺血的診斷,希望能幫到你。

  後迴圈缺血的診斷

  詳細的病史,體格檢查和神經系統檢查是診斷的基礎。特別仔細地瞭解病史,特別是症狀的發生、形式、持續時間、伴隨症狀、演變過程和可能的誘發因素;要注意瞭解各種可能的血管性危險因素;神經系統檢查時,要特別重視對腦神經***視覺、眼球運動、面部感覺、聽覺、前庭功能***和共濟失調的檢查。對以頭暈/眩暈為主訴者,一定要進行Dix-Hallpike檢查。

  對所有疑為PCI的患者應進行神經影像學檢查,主要時MRI檢查。DWI-MRI對急性病變最有診斷價值。頭顱CT檢查易受骨偽影影響。診斷價值不大,只適用於排除血和不能進行MRI檢查的患者。

  應積極開展各種血管檢查,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MRI血管造影***MRA***和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等,均有助於發現和明確顱內外大血管病變。各種檢查各有特點,不同檢查間的相關研究還缺乏。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在國內廣泛使用,可發現椎動脈顱內段和基底動脈近段的狹窄或閉塞,但不能成為PCI的診斷依據。

  心電圖、心動超聲和心律檢測是發現心臟或主動脈栓塞來源的重要檢查,特別是對於不明原因、非高血壓性PCI者重要。頸椎的有關影像學檢查不是診斷PCI的首選或重要檢查,主要用於鑑別診斷。

  後迴圈的發病機制和危險因素

  1、PCI的主要病因和發病機制

  ***1***動脈粥樣硬化是PCI最常見的血管病理表現,導致PCI的機制包括:大動脈狹窄和閉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動脈源性栓塞、動脈夾層等。動脈粥樣硬化好發於椎動脈起始段和顱內段。

  ***2***栓塞是PCI的最常見發病機制,約佔40%。栓子主要來源於心臟,主動脈弓、椎動脈起始段和基底動脈。最常見栓塞部位是椎動脈顱內段和基底動脈遠端。

  ***3***穿支小動脈病變,有脂質透明病、微動脈瘤和小動脈起始部的粥樣硬化病變等損害,好發於橋腦、中腦和丘腦。

  PCI少見的病變和發病機制是:動脈夾層、偏頭痛、動脈瘤、鎖骨下盜血、纖維肌發育不良、靜脈性硬化、凝血異常。椎動脈入顱處的纖維束帶、轉頸或外傷,鉅細胞動脈炎、遺傳疾病、顱內感染、自身免疫性病等。

  2、後迴圈缺血的危險因素

  PCI的危險因素與前迴圈缺血相似,主要是不可調節的因素和可調節的因素。不可調節的因素有年齡、性別、種族、遺傳背景、家族史、個人史等、可調節的因素有生活方式***飲食、吸菸、活動缺乏等***、肥胖及多種血管性危險因素,後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臟病、卒中/TIA病史、頸動脈病、周圍血管病、高凝狀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口服避孕藥等。

  3、頸椎骨質增生不是後迴圈缺血的主要原因

  以往認為轉頭/頸使骨贅壓迫椎動脈,導致後迴圈缺血,由於前庭神經核對缺血敏感,故而產生頭暈/眩暈。這是典型的以假設或經驗代替證據的傳統醫學的模式,也是導致當前VBI診斷混亂的重要原因。而大量的臨床研究則證明與老化有關的頸椎骨質增生絕不是PCI的主要危險因素,因為:

  ***1***PCI患者除有頸椎骨質增生外,更有動脈粥樣硬化,無法確定是骨贅而非動脈粥樣硬化致病。在有或無PCI的中老年人群間,頸椎骨質增生的程度並無顯著差別,只有血管性危險因素的不同。

  ***2***病理研究證明椎動脈起始段是粥樣硬化的好發部位,而椎骨內段的狹窄/閉塞並不嚴重。

  ***3***在203例連續的椎動脈動態造影中,僅2例有因骨贅引起的動脈側方移位。

  ***4***對1018例有各種血管危險因素的患者進行轉頸後的多普勒超聲檢查,發現5%有頸外段椎動脈受壓;其中136例有後迴圈症狀者中也僅9%有受壓;這136例中,28例轉頭時出現症狀,受壓也只4例;882例沒有症狀者與108例沒有轉頭時出現症狀的有後迴圈症狀者間的受壓比率無差異。

  後迴圈缺血的治療

  1、後迴圈缺血的急性治療

  目前仍缺乏專門針對PCI的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結果,因此對PCI的急性治療應基本等同於前迴圈缺血性卒中的治療。應積極開展卒中單元的組織化治療模式。

  對起病3小時的合適患者可以開展靜脈rt-PA溶栓治療。有條件者可行動脈動脈溶栓治療,治療時間窗可適當放寬。對所有不合適溶栓治療且無禁忌徵者,應予以阿司匹林100-300mg/d治療。其他治療措施可參考國內外相關的治療指南。

  2、後迴圈缺血的預防

  對各種血管性危險因素的控制應參考國內外相關的防治指南。鑑於約40%的後迴圈缺血病因為栓塞,建議積極開展病因檢查。診斷明確者應進行抗栓治療。單用或聯合使用抗血小板製劑***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應探索血管成形術、支架置入術、顱內外血管搭橋術等治療方法的療效。除非明確頸椎骨質增生與PCI的關係,否則不應該僅為治療PCI而行頸椎手術。

  3、後迴圈缺血的宣教

  應積極開展PCI的醫學教育,尤其是醫師的繼續再教育,更新觀念,更新觀念,更新知識,不再使用VBI概念。應加強宣教,正確掌握PCI的早期表現,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應加強宣教,正確認識PCI的危險因素,建立科學的預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