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學習的解決方法有哪些

  孩子不好好學習,不愛學習是讓很多家長頭痛不已的煩惱,只是家長責怪孩子不好好學習之際,有沒有反思自己。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針對孩子不好好學習的解決方法,家長們不妨參考一下。

  針對孩子不好好學習的解決方法一

  6歲的孩子,本性都是貪玩的,但是如何玩,也需要家長的引導,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看電視,無疑是一個錯誤的玩法。這個年齡的孩子,學習遠不是最重要的,培養孩子的習慣,塑造孩子的性格更為重要。要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多參加團體活動,多讓孩子和其他孩子接觸,不要因為家長的忽視而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家長的威逼利誘對孩子的學習可能暫時有效,但是長久下來,肯定弊大於利。孩子不明白為何學習,更多的是在家長的威逼利誘下去上學,孩子內心的牴觸情緒一直在累積,也無法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導致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初中階段***退學率居高不下。

  有些教師太過嚴格讓孩子害怕去上學,例如老師慣用的招式,上課提問不會就懲罰***罰站或者作業***,一些成績好的孩子因此更加的積極主動,但是成績差的孩子被提到後如果無法回答出問題,就會感到恐慌,無法正常學習,每次上課提問都會提心吊膽。小學階段,孩子內心比較脆弱容易受到打擊,很容易把對某個老師的恐懼轉化成對學習的恐懼。

  內在因素主要來自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很多小孩子把學習和玩耍完全對立,認為玩耍能夠帶來快樂,那麼學習就變成了不快樂的事,這樣自然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所以,讓孩子愛上學習,就要讓學習和快樂劃等號,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找到孩子的興趣,然後引申到學習中來。比如孩子喜歡足球,就可以給孩子買一些關於足球的雜誌書籍,然後慢慢朝著學習的方面引導。

  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成就感。小孩子在學習中獲得優異的成績,家長要及時給予嘉獎,孩子的成就感得到滿足,會讓孩子在學習中產生極大的動力,激勵著孩子不斷的學習進步。

  延續孩子的好奇心也很重要。孩子對新事物很容易產生好奇心,例如剛開學的時候,很多孩子對校園都很憧憬,對新的課本、新的老師、新的學習環境感到新奇和有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奇心漸漸消退,最終學習又成了枯燥無聊的事。家長要學會延續孩子對於學習的好奇心,不能讓孩子一直學習課本知識,多給孩子買一些兒童讀物,既能讓孩子保持對於學習的好奇心,又能讓孩子增加課外知識。

  孩子不愛學習,多半的原因來自於家長的教育和引導不正確。家長不要把錯誤都歸咎在孩子身上,要尋找更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愛上學習。

  針對孩子不好好學習的解決方法二

  一、父母自己先對學習感興趣

  父母要經常讀書、讀雜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向孩子表現出對學習的熱愛;經常談論令你感興趣的事情,告訴孩子你所學到的各種新鮮有趣的知識……經常詢問孩子在學校裡學到哪些新知識。讓孩子感覺到你對學習的興趣,他自己就會被感染。

  二、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事,直到發現興趣所在

  學習興趣的培養首先要觀察孩子的興趣是什麼,從他感興趣的事入手,然後把興趣變成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對於那些不知道自己興趣在哪兒的孩子,可以先嚐試不同的事情直到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這一路嘗試他們也會一直在學習,一旦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他們就會加速前進。

  三、引導孩子主動體會學習的快樂

  只有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才有可能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可以這樣問:“感覺怎麼樣,背完這首詩你是不是很快樂。”這樣主動引導他,讓他主動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他學會了一首詩,讓他體會到那種成就感,價值感。

  引導孩子體會學習快樂,關鍵是讓他主動體會,這樣他才會感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最後,即使你不去引導了,他自己也形成了這樣主動體會學習快樂的思維模式,那麼他學習上的進步,就會不斷地凸現出來。

  四、走出去,刺激孩子的好奇心

  從多方面、多渠道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使學習過程變成更有情趣、更豐富多彩的過程。如有意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圖書館,帶孩子走入大自然去郊遊、旅遊,引起他認識事物、研究事物的興趣,讓他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產生興趣和熱愛,渴望獲得知識。同時,採用多種形式如講故事、做遊戲、猜謎語、閱讀課外書等,幫助孩子掌握和積累知識。

  五、把日常生活與學習結合起來

  讓孩子制定家庭旅行計劃也許會使他愛上地理;讓孩子學會剪報也許會使他留意政治、新聞;領孩子去參觀博物館;全家人至少每天有一段在一起學習的時間;留意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平時散步、購物、訪友時拐進書店,瀏覽群書……

  六、適度給孩子自由

  我覺得現在的教育制度已經給孩子們很多的壓力了,家長不應該再給了,可以要求孩子把學校的作業無折扣的完成,其餘時間自由安排,讓他快樂成長!

  針對孩子不好好學習的解決方法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時間長並不等於學習效果就好,要提高學習效率,就要先了解孩子的學習心理規律,處理好學與玩的關係。在休息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家長抱著望子成龍的心理,送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孩子們幾乎沒有時間自由自在地玩耍。

  過重的學習負擔不僅沒有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反而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礙,影響了學習。

  另外一種情況是孩子學習能力有障礙造成的學習成績差。但是家長不瞭解如何用科學的方法來提高學習能力,而是更加限制孩子的娛樂時間,整天逼著孩子學習,孩子一看到書本就頭疼,故意磨磨蹭蹭,你看他一天到晚坐在那裡,實際上一點也沒有學進去。當心理醫生建議家長讓孩子參加提高學習能力的心理訓練時,家長又因為孩子寫作業慢沒有時間而不讓孩子參加,結果形成惡性迴圈,孩子的學習障礙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學習成績越來越差。為什麼心理訓練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呢?例如:旋轉圓筒的運動,訓練了孩子的前庭平衡功能,對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很有好處,拍球、跳繩的協調性運動,對提高孩子的自制力有益。但是,這些活動看上去像是在玩,所以,家長都不願意讓孩子做這些活動。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心理感受:一看到孩子在玩,而不是在寫作業心裡就很不高興,他們總希望孩子不僅能夠按時完成作業,而且還要自覺地多學多練。可是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心理學家早就發現遊戲是孩子心理髮展的重要階段,通過遊戲,孩子的語音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抽象邏輯能力等將得到發展。那些缺乏遊戲訓練的孩子,儘管認字和算術能力挺好,但對自然和社會常識的瞭解甚微,智力活動的廣度和靈活性較差,自理能力差,上學後這些缺點更加明顯,在語文課上分析和理解能力差,在數學課上不會舉一反三和靈活多變,缺乏想象力。所以,家長不要片面地給孩子硬灌知識,而需要根據孩子的心理髮育規律,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讓孩子在遊戲中得到休息和放鬆,也訓練了心理品質。

  有些家長一發現孩子學習效率低,就懷疑孩子智力有問題。其實,造成學習效率低的可能因素有多種,家長在焦急尋找解決辦法之前,先要明確孩子學習問題的癥結,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認知能力的個體差異 在正如人的身高和膚色存在差異一樣,大腦加工和處理資訊方面也存在著差異。有的人擅長用視覺進行學習,有的人對聲音特別敏感,有的人則喜歡一邊動一邊學習。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最擅長的學習模式,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學習效率自然就低!比如,擅長邊動邊學習的人,要求他們一堂課45分鐘一絲不苟地端坐著聽講,這樣的方式對他們而言學習效果最差!

  【學習動力不足】 學習動力與學習效率成正比。對中小學生來說,學習動力很大部分來自學習興趣,對學的東西感興趣,學習就積極主動;不喜歡則千方百計地逃避,即使被家長“看押”著學習,也是敷衍了事,成績當然不會好。對此類孩子,要在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責任心上下工夫。

  【學習習慣不好】 良好的習慣受益終身。一個孩子如果上課不聽講,一邊學習一邊玩,總是寫字潦草,做題馬虎……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定不會好。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應從一年級開始,如果已經過了這個階段,就應該加強彌補工作,力求幫助孩子改掉不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方法不當】 一隻小蟲碰到網上,中央的蜘蛛馬上就知道了。知識也一樣,如果學習方法得當,就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如果死記硬背,抓不住重點和難點,不能形成知識結構,最後肯定學不好,一點效率都沒有。對這類孩子,父母應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習環境不良】 有些孩子的學習問題是學習環境造成的。例如父母不顧孩子的特點把孩子送進重點班,孩子明顯地無法跟上班級進度;父母無法提供一個有利於學習的空間與時間,父母離異造成孩子很多心理困擾等,都會造成孩子學習的低效率。

  【學習能力有缺陷】 即學習障礙,與智力無關。表現為兒童在聽、說、讀、寫、算等方面出現明顯的困難。目前,被診斷為學習障礙的兒童人數雖然有逐年上升趨勢***約佔在校生的5%—10%***,但總數仍很少。而且,除個別發現有大腦損傷外,絕大部分孩子沒有這種情況。對存在學習障礙的孩子,應當針對孩子特殊的學習能力不足進行專門培訓。

  此外,多動症、身體不適等也可能造成孩子學習效率低。家長就及時找出其根本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