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學習方法與經驗有哪些

  學習方法對每個學生來說,無論學習哪一門科目都很重要,想要學好語文,學習方法也必不可少。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高一語文學習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語文學習方法

  第一方面,語文的簡單分類。如果說把語文分一下類,語文可以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應試語文,一種是生活化的語文。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就是第二種語文。作為第二種語文,生活就是語文,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走進語文,我們就走進了一個最真實的情感世界。人類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在語文之中體驗到。不僅是體驗,而且是一種在美感中的體驗。美,這本來就是語言表達的潛在原則。即使是批判醜惡的事物,我們也能感受到作者美好感情的存在。學習語文,就是在進行情感教育。語文教會我們愛,也教會我們恨。它教會我們愛一切關好的事物,恨一切醜惡的事物。可以這麼說,熱愛語文就是熱愛生活,熱愛生活就應該熱愛語文,學好語文會使你的生活更美好。因此,為了考上理想的大學,我們就要學好語文。為了使生活更美好,我們更要學好語文。

  第二個方面,語文學習的現狀。語文學習的現狀不盡如人意。有的學生認為中國話誰不會說,認為語文沒有什麼可學的,這是輕視語文的心理;有的學生認為自己中考的語文成績已是130多分,而初中階段自己並沒有努力或者說從未努力學過語文,這樣輕鬆就獲得了高分,高中階段也想這樣學語文,認為好運總是垂青於你,這是一種僥倖心理;還有的學生願意學理不願意學文,認為學理科尤其是做難題有一種成就感,就好象高考只考理科不考語文,對語文視而不見,這是一種對自己前途不負責任的偏科心理;還有一部分學生上了高中之後雖然努力學習語文,卻一直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我認為這是初升高的語文學習沒有銜接好。以上四種現狀我們同學可以把自己的情況與之一一對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三方面,初高中語文學科的差別。要在高中階段學好語文還有必要了解初中和高中語文學科的差異,同學們最關注的差異就是高考試卷和初升高試卷的差異,概括來說,就是差異很大,第一點差異,也是知識系統本身的差異。從漢字的音形意,到文章的構思、佈局、謀篇,從先秦的諸子散文,到歐美文學,高中語文知識的系統性更強,涉及的面要更廣,教學內容更深了。舉一個例子:從教材看,初中學的是一般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高中學的是複雜的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高考現代文閱讀考的也就成了內容涉及面很廣,理解有一定難度的論述類文章和內容比較複雜、手法多樣的小說和傳記。第二點差異,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明顯提高。如議論文,“教學大綱“規定:初三要“能把握文章闡述的觀點,;瞭解論證方法,領會語言的嚴密性“,而到高中則要求“能理清層次,把握中心論點,分析論證方法,注意文章的邏輯性“,到了高三又進一步要求“能比較熟練地閱讀一般政治、科技讀物和文藝讀物,具有一定的質疑、釋疑和評價的能力“。從“瞭解“到“分析“論證方法,就是一種質的飛躍;“理清層次““邏輯性““質疑、釋疑、評價“等都是初中不曾有的要求。第三點差異,因為學習語文的難度加大了,所以評價的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初中時你的語文成績是130多分不算是高分,甚至還可以說是比較差,而高中時你如果在高考中能答125分以上,就算是很好的成績了。平時語文總分應在115以上,能說得上是好成績。第四點差異,語文學習投入的時間相對減少了。高中的語文周課時只有5節,而高中學習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一年級文化課就有8門,而且有的還是結業考試科目,再加上數理化的學習負擔加重,這樣學生在課外用於語文學習的時間就微乎其微了。這樣的“減少“,實際上就給語文學習增加了難度,提高了要求。

  高一語文的學習經驗

  一、寫一手好字,講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寫一手工整規範的漢字,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不僅體現語文的基本功,也是高考的需要,現在高考作文要求中明確規定每一個錯別字扣一分,上不封頂;卷面不潔也要適當扣分。而造成卷面不潔、錯別字多的主要原因就是書寫潦草、書寫不認真。可有的同學對這個問題卻不以為意,本來字寫得就不好看,寫字時還連蹦帶跑,缺撇少捺,難以辨識。老師幫他指出問題,還振振有詞說自己到正式考試就會認真寫。其實,如果你平時沒有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在考試的特定的緊張情緒中,當你想起要認真書寫的時候,可能作文已經要接近尾聲了。所以,我們平時寫字時就要態度認真,一絲不苟。把字寫得各部分均衡勻稱,大小比例適當,規範大方,不寫錯別字,不亂塗改,不忽視標點,保證紙面***卷面***清潔。如果你的字現在沒有寫好,現在開始練習還來得及。俗語說,“練字不過百日“就是說,用一百天就能練一手好字,同學們不妨現在就去買一本好字貼,現在就開始練字。

  如果說寫一手好字,關係到一個人的臉面,那麼講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就體現了一個人素養。說丹東話並不能說明我們愛家鄉,更何況我們丹東話並不太好聽,也影響我們語文語感的形成,而語感對於我們理解課文平時考試地都有很大作用,平時做題時,有時說不清為什麼,但卻選對了答案,就是語感和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所以,對於普通話,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說,而且在生活中也要說,規範自己的語言習慣,體現出自己較高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養成零打碎敲勤積累的好習慣

  我們每位同學都要準備一個積累本,這個本一定要儲存好,高三複習時它就有大用途了,不誇張地說,到時千金不賣。平時我們要在本子裡記下咬不準音、形、義的字詞,需要背誦的古詩詞,老師總結出來的方式方法,比較新奇的題型,可以說,無論是教材的還是試卷的,無論是報刊的還是雜誌的,無論是談話的還是閱讀的,只要是自己拿不準的,只要是高考考的,都是我們應該積累的。積累的方法就是隨時隨地地有需要就分門別類地記在本上。對於學習,歐陽修善於利用“三上“的時間,即“馬上、枕上、廁上“,鄭板橋則利用“舟中、馬上、被底“的零星時間讀書背誦。古人勤奮讀書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鑑。

  如何寫語文筆記

  俗話說,“心記不如帶墨”,“眼過千遍不如手寫一遍”。老師在課堂上把課講得再清楚,如果學生不記下來,過些時候也會忘的。記筆記是記憶的擴大和延伸,便於以後夏習、查詢。越是高等的學習,越是以記為主。學生在課堂上邊聽課邊記筆記,能處於動腦、動手、動耳的最佳學習狀態,可抑制“思想溜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記筆記還能提高書寫速度,節省時間。

  學生從小學高年級起就應該教學生寫語文筆記。學生從小就學會記語文筆記,能為今後的語文學習和其它各科的學習打下基礎,形成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但當時受益,而且能終生受用。

  怎樣記語文筆記呢?

  大家可以把預習筆記、課堂筆記和部分語文作業合起來都寫在一個本上,統稱“語文筆記”。這樣可以化繁為簡,既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減輕老師的批改負擔,既有學生預習情況的檢查,又有課堂教學的反饋,還有基礎知識的驗收。老師批改語文筆記,可收到“一舉三得”的效果。

  語文筆記本最好用A4大小開的活頁簿本,在每頁豎畫二道直線,分成三份。左邊一份約有兩個字寬,記專案用,起目錄索引的作用;右邊的一份約五六釐米寬,做備註用,這部分供學生靈活運用,記些疑難問題、自己的評價、感想、學習方法等,這部分記的內容不要求一致;中間的一份最寬,最重要,學習的內容都記在這一部分。

  準備工作做完以後,接下來就是如何記了。記語文筆記可以分做三個階段來進行:

  1.課前預習記學習新課以前學生要預習,把預習中學會的內容和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分別記在語文筆記的中間部分和右邊部分。通過查工具書能夠解決的字詞等內容都在這時完成,這是語文筆記三個組成部分之一。

  2.課堂聽課記這是語文筆記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語文課上,大家邊聽課邊記筆記,把新學的內容記在中間欄,把預習中理解不準確的現在得以更正的內容記在右邊備註欄。這時有兩點要注意:一是不能老師講,學生聽,課後記或老師把要記的內容寫黑板上學生抄;二是學生不能把老師說的話一字不落地都記下來,要在聽懂理解的基礎上,邊聽邊思維,總結出要點,概括成重點句子或重點詞語,然後再寫到語文筆記上,只要意思對怎麼寫都可以。

  怎樣學好高中語文基礎知識

  語文基礎知識的型別及其重要性

  “知識是智慧的基礎,記憶是思維的基礎”。“語文基礎知識”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凡語音、字詞、句法、修辭、標點符號、文化文學常識、寫作常識、詩文背誦等,都包括在內。為學習方便,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類:記憶型、應用型。從高考常考題型來看,記憶型的基礎知識,起碼有字詞的音形義、文學文化常識、名句、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應用型的基礎知識,如成語、病句、古今詩文的理解和賞析,幾乎覆蓋了所有考題。

  學習掌握“雙基”的有效方法

  1、強化記憶的“祕訣”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實質就是與遺忘作鬥爭的過程。這裡根據心理科學,總結強化記憶的五條訣竅。

  ①首記:“一飛衝青天,曠世不再鳴”。這是說對首次記憶的新內容,一定要“不惜千金買寶刀”。心理學表明:10分鐘能記住的東西,要再有5分鐘,變換著方式***默想、默寫、誦唸等***去記憶,效果最佳。許多同學,記憶新知識時,只是達到了一種臨界狀態,就自以為記住了。這樣的記憶量,十分鐘後就消失40%,更增加了間隔記憶複習的困難,實在得不償失。

  ②復記:“懸蟲低覆上,鬥雀墮還飛”。反覆記憶才能相對克服遺忘。對較複雜、深奧資訊的記憶,不可能一勞永逸。心理實驗證明:凡自己默誦的東西,三小時後遺忘10%,三天後遺忘25-30%,時隔越長,遺忘率越高。我們必須結合實際,科學安排復記。首記可在講課當天晚自習;二輪記憶在臨新課前一天自習,或其它時間;三輪則在課前幾分鐘,用過電影的方式再現。事實證明,各輪復記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絕對可行。

  編“歌訣”化簡。

  ④強聯:“變形易色,隨風東西”。要善於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抽象與具體之間、雜亂與條理之間,進行識記內容的聯絡與轉換,這是強化記憶的有效方法。如果發現不了上述聯絡,寧可根據個人體驗或外部的、偶然的聯絡,“強行自制”一種聯絡,不怕“變形易色,隨風東西”。

  如記憶魯迅的作品及出處,我們可以連綴成以下短文:《孔乙己》在《故鄉》看《社戲》發出一聲《吶喊》:難道在《且介亭》《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藤野先生》在《百草園》《朝花夕拾》,為我們講述了《阿長與山海經》的故事。***解說:《孔乙己》、《故鄉》、《社戲》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選自魯迅的雜文集《且介亭雜文》;《藤野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可靠途徑

  高考《語文科說明》強調:“語言知識著重於應用,不考名詞術語。”這和《大綱》中“不要用名詞術語考學生”的原則是一致的。那麼,如何在平時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呢?

  ①比較:“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必須細心發現與感悟某些基礎知識的同中之異。比如:借代與借喻;象徵與借喻、雙關;移用、移覺與移情;“先國之急而後私仇”與“允道篤愛,先人後己”中的“先”“後”是使動還是意動***似乎都可譯為“把什麼放在……”,但前一句是說明自己主觀認識的,為意動;後者為對他人的評價,為使動***。“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必須善於發現和感悟異中之同。這是同學們較少涉及的一種比較。

  事實上,很多知識都有交叉重合之處,如果沒有求同的習慣,勢必造成認識的混亂和做題的猶豫。如連動句、兼語句的第一個動詞謂語,都可用存現動詞***有、沒有***帶出;說明順序的由主到次、由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由簡到繁,都體現了“邏輯關係”。

  ②總結:“暗中摸索總非真,眼觸心生法自神”。光靠平時聽課,從老師那裡學一些答題的方法是不夠的,還應當“眼觸心生”各種方法,把自己學習和運用的一些粗淺的或精要的體會,總結出幾條,作為學習和實踐的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