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學習的三個心理機制

       中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學習書本知識,而獲得書本知識的三個心理機制的系統就是:動力系統、作業系統、控制系統。學習的動力系統是負責學習的始動、推動、繼續的系統。學習動力系統的心理機制是動機。動機是發動、推動、維持個體的學習朝向一定目的心理傾向。學習動機對學習結果的影響是通過制約學習積極性實現的,學習積極性是學習動機的一種直接的外在表現,是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主動、頑強、投入狀態。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有效程度,如果一個學生的內驅力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必定有助於他在上課中集中注意力,並且能主動做到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積極反思積極提出問題,有效學習得到長久的維持。而缺乏自動的內驅力,認為學習只是為了父母的要求、老師的期待,其學習的動力只是一種外在的壓力,其學習的主動性缺乏,必定影響有效學習的程度,一旦失去了這種外在動力,有效學習也將停止。學習的作業系統是負責資訊知識的接收、加工、貯存、輸出等具體實質性學習職能的系統。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學習的認知操作,實質上是認知結構的組織和重新組織。首先要接受外界的資訊,然後對資訊進行分辨、確認、深入加工、轉化,最後,依據資訊本身的特徵及聯絡,在頭腦中進行復雜的分解、組合等活動,建立新的認知結構。這個過程實際上是知識的理解過程,它通過直觀與概括兩種心智動作實現。直有效地直觀就需要認直細仔的聽、看,而的效的概括就需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比如,有的同學上課效果差,是因為既沒有把老師寫到黑板上的直觀知識記下來,也沒有注意老師講解的思路,更不會積極的思考,把新舊知識進行對比、歸類,提出問題。認知活動經過選擇、建構之後,最重要的是應用環節,對學生而言,就是通過運用新知識解決具體問題達到對新知識的理解驗證和鞏固,這就要求學生掌握具體化策略,所謂具體化,就是指把抽象的上位知識推廣到下位的具體事物上去,或把下位的具體事物納入原有的上位的抽象的認知結構中去,使抽象的知識與它所反映的具體事物之間建立聯絡,從而充實原有的抽象的知識結構。學習的認知控制系統是負責對學習統攝、調控的系統。它對動力系統、認知系統起著主導統攝作用,它駕馭控制著整個學習過程。包括計劃與評價兩個機制。有效的學習離不開科學的學習計劃,明確學習目標,合理安排時間,使學習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沒有正確的自我評價就不可能作出及時的調整,也就不可能揚長避短。因此,正確的歸因必須堅持一分為二的辯證思想,既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出自己有缺點,對存在的問題既要找到主觀原因,又要找到客觀原因。對此,許多同學都不能正確的歸因,有的過於樂觀,看不到存在的問題,而有的過於悲觀,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往往因一次考試的失敗而失去前進的動力。這自然不能使你今後的學習有效進行,智商測試和腦筋急轉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