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院校與專業如何選擇

  是不是被考研的院校弄得一塌糊塗?是不是不知道怎麼選擇專業?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考研經驗教你如何擇校擇專業

  首先,這裡說的不是還沒決定方向,沒想好要不要考、考什麼專業的同學如何去選擇。而是確定自己要考什麼大致的方向、專業了以後如何去精確自己的目標。關於考研的基本知識,強烈建議那些在3-5月份開始考慮要不要考和決定考研卻沒決定考什麼的同學去跨考網看看或者其他學校的考研導學網路課,這都是不要錢的,而且可以告訴你很多必須知道的基礎,比如考研的流程、各種關鍵的時間點、複習的基本過程、如何查詢科目、去哪裡找導師資訊等等。很多人初試過了還問怎麼找導師,或者到開始複習專業課了還不知道用什麼教材,就是這些最基本的常識不知道。

  另外,在我看來,想好考什麼方向才決定自己要考研,而不是先想著我要考研,再去思考一下我該考什麼。關於方向的確定就仁者見仁了,導學裡也有一些介紹,懶得去copy。我覺得興趣是最重要的,此外還有對未來就業方向的思考。換而言之,這個方向對你的意義決定了你動機的強烈程度。比如,對生物很有興趣,特別感興趣的就是癌症、藥物研發、能源和代謝。但是能源偏工科,基礎不行,癌症則是很籠統的,可以說生物的各個專業都可以去研究癌症,具體實際上看導師。因此可以決定自己的方向就是製藥或者代謝,考慮到未來就業,我覺得製藥是最終的目的,包括研究代謝,也是為了做出藥物來盈利。此外,如果看好其中的利潤,雖然工作據說挺累的,不過大家也不想自己做車間工人,如果畢業了以後只能混到去藥廠做車間工人而沒法去做研發,那就當只是混了個文憑吧。人生不可能什麼都算計好,沒有失敗的可能,考研一樣,不可能沒有風險。

  那麼接下來說說確定方向***比如是生物大類裡面藥物研發有關的方向***了以後,就要去具體精確到考試的方向和專業了。而這個隨著學校不同又有差異,因為同一個專業,比如細胞生物學,具體的方向是由導師決定的,不同學院的同一個專業導師的方向肯定差別很大,而同一個學院同一個專業下,方向也有比較大的不同。所以這裡就涉及到確定學校和學院***有的學校同一個專業也有不同學院的,比如川大細胞生物學這個專業、生科有,華西有,生物治療的國重有,還有什麼材料學方向的***,以及確定導師的問題了。而我們讀研,最關心的是三個問題:學校的這個專業強不強、哪個導師比較牛、好不好考。當然還可以加上一個就業如何,不過這個就業我認為個體差異的影響太大,參考價值比較一般,而要想對某個學校某個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如何去進行了解,又太難。

  學校的選擇上,我覺得主要參考四個方面的資訊:排名、歷史、實驗室和重點學科、該專業或者該學院學生***包括本科***的感覺。排名首推教育部的學科排名,參考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資訊網上面的評估評審和學科排名。這個排名重點對於科研和教育培養的水平進行了科學的評價,但是缺點在於專業比較粗,沒有很細緻的對學校具體的專業進行評價。比如裡面只有各大學生物學的排名,但是細胞如何、遺傳如何、分子如何、癌症研究如何就不清楚了。這時候就要結合歷史進行推測。一方面是參考百度百科裡對某個學校的介紹,最早是那些個學院合併來的,最早由哪些個專業,演變如何,然後可以判斷一下某個學院和專業是不是這個學校的傳統強勢專業。如果是最早開設的,或者是某某學院合併盡力的,一般來說都不會很差,總是這個學校裡比較有錢的。有錢又有積累了那麼水平自然上去了。如果不是,那麼再去看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的情況,某個學院有沒有、有幾個、是什麼水平的。至少那些重點學科或者重點實驗室所在的專業或者導師水平不會太差。這時候基本上可以把範圍縮小到幾所,再看看學院主頁有沒有對其歷史的介紹,以及導師水平***教授或者更高級別***,就知道其那個專業比較強了。特別的,看看導師的文章水平,靠兩三個導師撐起來的,不要選擇,因為那些要麼是不帶學生的,要麼是競爭太大。那要是排名里根本沒有呢?這時候就更要看歷史,把它的衣服扒開,看看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哪些些專業比較厲害,哪些專業只是裝樣子的。然後去主頁裡看看導師,到底如何。

  至於其他排名,比如上交大的學科排名、比如武書連的學科排名,也可以參考。特別是一些教育部學位中心排名裡沒有的學校,以及對於就業特別重視的,我覺得武書連的排名也很有用處。相對而言校友評價偏向於社會的認可,而教育部或者交大這樣的更偏向於學術水平。

  至於該專業學生的感覺,我覺得也很重要的。有的學校專業不差,但那時靠以前的歷史,說得難聽就是吃老本。實際就讀的研究生和去實驗室打工的本科生的感覺更真實一些,包括大牛們是不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包括經費裝置的問題——特別是自然和工科,沒錢能幹啥?比如某些學院生物學很強,但是具體到某個方向,窮的連槍頭都是回收滅菌利用的,能幹出什麼?

  專業的選擇,實際上就是導師的選擇,去具體的學院網站上找論文,找介紹,大致的瞭解一下方向,和自己預期的大方向是否一致,以及導師水平如何,這樣子就差不錯。實際上一開始就確定報考的導師比較好,一來大多數學校沒有輪轉,所以報考時候的方向就是錄取方向,你考的是導師而不是方向。統一的複試確定你是否合格,但是最終是導師說了算,大不了就是肯定有一部分報考的導師不要卻又比較優秀然後內部調劑罷了。而提前聯絡導師,不需要經常的聯絡,至少打個招呼,多一點了解,如果可以第一個學期就過去做畢設,並不是不可以。另外,有資格參加夏令營那是必須參加的,好處不贅述

  最後談談資訊查詢。考研最關鍵的資訊主要就是往年錄取情況、導師***和論文資訊、專業目錄和參考書。不是每個學校都有統計好的往年錄取情況,有的需要你自己用搜索功能把近幾年的擬錄取結果都找出來然後自己分析。而導師***,除了主頁裡面的郵件和電話外,有一些可以用名字百度出來,有一些則可以通過搜尋某個課題組或者實驗室的***間接和他聯絡上,比如招收助研、研究員的招聘公告,實在沒法子了也可以試試嘛。至於專業目錄和參考書,實際上招生簡章或者招生目錄年年都會有,也不會有太大變化,9月份之前可以看往年,之後可以等新的看又沒變化。沒給出的基本上就是找通用的、名氣大的教材。

  特別備註:關於往屆生的報名,特別注意,很多省份的報名和考點選擇,並不是隨自己,而是由檔案甚至社保證明來決定的。換句話說,並不是由你自己自由選擇我在哪裡複習!哪怕是掛靠人才中心或者人事代理,以浙江省為例,網報公告明確要求,工作和往屆如果戶籍不在這邊,就需要提交社保證明和工資證明。所以最好就是你決定在哪裡考試,戶口就需要在哪裡!記住,是戶口!

  考研院校選擇技巧

  一、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

  我們在選擇考研目標院校的時候,最主要的不是看目標院校名氣是否夠大,而在於你所報考的專業在這所學校是否很強,學科建設是否受到學校的重視。

  首先,硬體方面的優勢,如豐富的圖書資料,先進的科學裝置等,這些在資訊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已不是特別明顯的優勢,我們完全可以藉助網路等技術來彌補"普通高校"與"名校"的差距。

  其次,某些學校雖然不見得是"名校",但在某些學科方面卻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上海大學的社會學專業,北京郵電大學的通訊工程專業,徐州醫學院的麻醉學專業,以及一些民族大學的民族學專業等等。這類高校不是"985工程"的"名校",有些甚至都不是"211工程"的高校,整體實力肯定不如那些綜合性的"985工程""名校",但他們的"特色"專業在行業內卻有口皆碑,不比那些"名校"差。

  相反,有些"名校"總體實力很強,但卻不能兼顧所有專業均衡發展,致使某些專業發展停滯,甚至都不如一些"普通高校"。

  再次,"名校"之所以為"名校"是因為這些學校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治學嚴謹,學習氛圍濃厚,但這並不意味著"普通高校"的學習氛圍不行。相反,"普通高校"因為"普通",危機意識更加深刻,學習的情緒更高,況且,是否願意學習最主要的還是在於個人。

  二、選擇把握大能承受的學校

  從現實的角度上來說,要根據自己的實力選擇把握比較大的學校。如果要跨學校跨專業考研,一定要從自身能力出發,切不可好高騖遠。如果考生的專業基礎不足以挑戰專業強的名校,本校就是上佳的選擇。

  再者,如果考本校也有較大的難度,考生可以嘗試比本校低一個檔次的學校。這點聽起來似乎不太合理,但如果你考本校失敗***特別是熱門專業***,同時被調劑到別的你不喜歡的專業,豈不是得不償失?

  我們在選擇目標院校時,還需要考慮一下自身的經濟情況。讀研畢竟不能人人都是公費***或者是全額獎學金***,學校提供的生活補貼也不一定完全夠用,所以,我們在考研時不僅要考慮自己能否拿到報考院校的公費名額***或者獎學金***,還要考慮當地的消費水平,這樣才不至於在以後的讀研中因為自己的生計問題而無法專心學術,影響自己的前途。

  三、選擇就業理想區域的學校

  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鍾情的區域,到自己打算就業的區域去讀研,無疑為自己留在這個區域存下了一筆不少的本錢。利用讀研的時間,多結交朋友,為自己踏上社會搭建關係網,同時熟悉這個城市的文化,為未來的挑戰做好準備。

  想要在北京謀求發展最好報北京的學校,想要以後在上海工作就考慮上海的學校,要想在華東就選華東的學攻,要想在華中就選華中的學校。因為畢業以後異地找工作很費力,一方面有畢業論文要寫,不可能有太多時間跑到其他地方找工作;另一方面經濟上不允許,不可能長期的住在外地找工作。

  四、優先報考國家教委直屬高校

  優先報考國家教委直屬高校,畢業分配限制要少得多,想去外企和各種的單位,公司單位都沒有障礙。

  報考屬於某些部委的學校要慎重,因為以後畢業分配只能在這些部委內部的單位中進行,想跳出這些部委,你得付出一些的代價。而且,討厭的是,聽起來熱門的專業,在這些部委的高校中就可能就不是你想象的熱門專業,而是'變了味'的熱門專業,專業面非常狹窄。如電子工程在北理工,北航可能就是導彈導航和雷達。好專業只不過是不好說出口的專業換上好聽的名稱。

  五、科研院所:你不知道的優勢

  與一般的高校招生單位相比,選擇科研院所有許多優勢,這些都值得我們考慮。

  第一,與一般高校相比,科研院所的錄取率高,錄取程式也更公正。"名校"之所以為大家所認可,固然與其自身嚴謹的治學之風和科研實力分不開,但同學們的口耳相傳也不失為一個重要因素,而這正是各個科研院所所欠缺的。

  因為科研院所只進行研究生的培養,沒有自己的本科生,使得科研院所的"名氣"不大,每年報考的學生相對比較少,錄取率更高;沒有自己的本科生,也使得科研院所在招生時,錄取程式更為公正,不會出現一般高校招生中偏愛招收本校學生的情況。

  第二,科研院所的培養側重實踐,實踐經驗更易提高。與一般高校的培養模式相比,科研院所在注重理論培養的同時,更加側重實踐操作。許多科研院所在進行研究生培養時,主要以承接專案的形式來進行培養,使學生能直接參與到專案中,鍛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第三,研究生待遇高。由於科研院所培養學生的經費大多是來自於所承接的專案,所以學生在讀研期間相對於"半工半讀",除了獲得一些生活補貼之外,導師額外還會有許多補貼。

  有些科研院所,如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事實上就是大唐集團的前身,在這些科研院所讀研,就相對於已經在企業中開始從事研發工作了,生活待遇和補貼自然也就比一般高校高了。

  考研在選擇目標院校的時候,我們主張根據所學專業的特點以及自身的興趣愛好、學習情況來選擇,而不是為了某些外在的、非理性的因素,套用一句經典臺詞:我們的口號是,不求最好,但求合適!"選擇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最後提醒大家,從自己的實力出發,然後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這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考研擇校技巧

  一、知名院校求學優勢多

  我想,在選擇學校前,首先得弄清以下幾個問題與因素,那麼擇校的問題就變得迎刃而解了。

  中國大學的等級與區劃問題。從學校的管理體制來講的,主要包括隸屬關係、經費來源等,我國的大學分省屬高校和部屬高校。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為主管部門、並由其保障辦學經費來源的高校為省屬高校;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為主管部門、並由其保證辦學經費來源的高校為部屬高校。

  根據現代化建設需要和培養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需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我國的高校又分為"211工程"大學和"985工程"大學。其中,"211工程"有100所左右,"985"高校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一共38所。可以說,"985工程"大學是"211工程"大學的再篩選。經過這樣的人為的劃分,中國大學的"優勢兵團"就顯露出來了。

  其實大學本無重點與非重點之分,只有名牌與普通之別,更不該有行政級別。在中國的研究生招生中,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就是分區劃線問題。中國大陸分為東部一區***A類考生***、中部二區***B類考生***和西部三區***C類考生***三個區。每個區的國家基本線略有不同,呈依次降低的趨勢。

  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雖然能力與學校並無直接關係,但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抱有名校情結與偏見。在招聘中,有的單位開出的首要條件便是畢業於"211"或"985"工程的大學。雖說外企500強看重能力,但是他們同樣看好牌子。

  本人就讀的大學是國內的一所知名院校,每年的"五一"過後,學校內到處是國內外大企業暑期招聘實習生的海報。九月過後,更是熱鬧,校園內成了500強和國企招聘廣告的海洋。各大企業你方唱罷我登場,紛紛來開宣講會。

  同學們則是不亦悅乎,投簡歷,參加面試。一般來說,從名企在全國開宣講會的城市和大學就能看出來,他們還是比較傾向於發達城市的那幾十所大學。政府為了搶佔人才高地,也開始了來學校招儲備人才,他們打出的首要條件是畢業於"211工程"大學,更歡迎"985工程"大學畢業的學生。高校招聘教師和輔導員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名牌效應。

  考名校機會多,還有下面原因。一般來說,考研試題分公共課和專業課。政治、英語為公共課,全國統一試題。再加兩門專業課***考理工類有一門數學,全國命題***,除全國聯考外,由各高校自主命題。首先是34所自主劃線的高校提前招生,然後是國家統一劃基本線,普通類院校招生。其實只要你的英語和政治的單科成績過線並且加起來能考140分左右,全國還有哪所大學你不能報呢?專業課大家起點相同,大學所學的教材和知名大學的差不多。

  大學的學期考試,你靠考試前突擊才過關,名校的學生也一樣。考研和高考是不一樣的。考研考試科目靈活些,你可以自己選擇部分專業課。所以,只要你能堅持住,保證英語政治,專業課打好基礎,你就可以挑戰名校。

  另外這裡指出的是,考不上名校的考生,如果過了國家線,可以申請調劑到普通院校。筆者在研究生院工作時,每年都辦理幾百人的申請調劑調檔函。據我瞭解,他們每年都辦理三、五百人的調劑。

  因此,我個人認為,既然花費一樣的時間與精力,既然都要面臨就業的機會成本,考普通學校還有畢業後就業之憂,倒不如量力試著報考知名高校。

  二、量力而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更重要

  誠然,名校是有很多優勢,但我並不鼓勵大家都上名校。我們也要量力而行,靈活變通,找到適合自己的學校。

  如果你的英語真的學得很吃力,四級是掙扎了幾次才通過,而且專業準備也不充分,考個普通學校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如果你非要報考名校,則可以"曲線救國",採取"三級跳"的方式:高考、考研進入普通院校,博士報考名校。

  此外,你也可以通過選擇專業來確定學校。名校有全國綜合性重點大學,也有專業特色型大學。例如北大、清華、復旦、南大等這些屬於綜合性大學。也有一些國家級或地方的高校,雖綜合實力不強,但很有特色,在某個或某幾個領域很有專業優勢。

  比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外語語言文學,中南大學的冶金工程,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江南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等,都是這些學校的優勢學科。這些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就業形勢很好。因此,能報考熱門專業的普通學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三、同是考研擇校,型別各有不同

  弄清了上面幾個問題,我想徘徊不定的研友們可能會有些決心了。接下來要做的是如何查詢和選擇學校的問題。

  首先,可利用人脈關係瞭解所報考的院校。人脈也是"生產力",能幫你提高成績。如果決定報考哪個學校,你可以向在那個學校讀研的同鄉或已考上研的學長詢問。可問一些有關於院系的導師情況,就業問題,學術風氣問題等,也可以向你大學老師求助。

  其次,利用網路瞭解院校。網路是最便捷的資訊查詢工具。你可以登陸你想報考的學校網頁,查詢招生簡章,瞭解歷年錄取情況、導師簡介、***及如何能得到複習資料等方面的資訊。你也可以到中國研究生招生網查詢有關資訊,中國研究生招生網網羅了很多考研方面的資訊,甚至是調劑資訊。

  每年的七月過後,各學校的招生簡章陸續公佈,這時要注意關注考研參考書目有無變化,招生人數有沒有增減的情況。

  資訊確定以後,基本上心中的學校就出來了。

  四、心動不如行動喜歡就多關注

  選擇學校之後,行動就是報考成功的決定因素。為了實現願望,研友就要開始了艱苦的複習。期間,大家要多關注考研的最新資訊,蒐集專業考試方面的資料,並保持一定的人際關係。首先是研友們要設法搞到近幾年的專業真題。

  真題最能體現命題的重點與思路,是複習專業課最好的參考資料。有了真題,還要多加研讀出卷老師的論文與著作,這樣能幫你開啟思路,積累素材。另外,最好能認識你報考專業的研究生,複習中,與他們保持聯絡,他們能給你很多有用的資訊,甚至包括複試的具體流程和大體內容。他們的建議,會助你完成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驚險一躍"。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