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觀後感精選作文

  《超強颱風》像以往的災難片一樣帶給我強烈的視覺衝擊,讓我領略到大自然的無情與可怕。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幾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閱讀。

  超強颱風
 

  《超強颱風》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高達十八級的特大臺風,襲擊了福建臨海的老鎮,市長捨命挽救一百二十萬人口的事。該影片確實給了我極大的震撼,十八級颱風的強大實力,確實驚心動魄,強烈的颱風掀起了渾濁的巨浪,將臨海的船隻、汽車、房屋都推向內陸,頓時,天地一片昏暗,雲也變成了烏黑色,幾個細節襯托了畫面:颱風所及之處的一名臨產的孕婦、幾個捨命不捨漁船的漁夫以及冒險拍颱風眼的攝影家……突顯出一名偉大的人物:市長。

  他為保證一百二十萬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沒有明顯徵兆的狀況下,冒著損失經濟額達天文數字的危險,毅然決定全鎮撤離;颱風還是來了,風級逐步上升,直達十八級,防護大壩在抵禦了一次颱風襲擊之後,不能保證能否抵禦第二次襲擊時,他果斷決定:放洪,這就意味著他上任十多年來的心血毀於一旦,但是,他沒有皺一下眉頭……

  影片除了塑造一個偉大的任務外,還說明了一個事實:如果人類再破壞環境,溫室效應會加劇,這樣的颱風會越來越多,要想避免,保護環境是我們唯一能做到的。

  超強颱風觀後感

  這個星期五,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項作業,就是寫一篇《超強颱風》的觀後感。這天,我這部電影,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主要講的是沿海地區的人民應對18級的強大臺風,表現出的團結一致的精神。體現了這位市長在災難面前臨危不懼、堅決果斷的精神。這部電影是著名導演馮小寧創作的,影片以2006年8月10日的17級超級颱風“桑美”在浙江溫州登陸的真實事件為素材,拍攝的一部大型災難片。  一位機智、果斷的市長,一個追求拍到颱風眼的老外,一群團結的漁民,一個衝動的丈夫,一個等待救援的孕婦……

  在這個平靜的城市,沒有任何人想到會有一場超強的18級颱風光臨此地。但國家發出的黃色預警使這個平靜的城市不再平靜。颱風“藍鯨”與這個城市擦肩而過,轉向南下。可氣象臺發出警告:“藍鯨”折回沿海和離開沿海的比例是50比50。照這麼說,“藍鯨”折回的可能性也是有的。雖然這次的撤離是十防九空,但這位果斷的市長應對幾百萬人的生命和38億財產,做出了一個最理智的決定:發出紅色警報,要求市民全體撤離,一個死角也不放過!我不得不說:這是一位好市長!

  應對固執的漁民不肯撤離安全地帶時,是他——許市長,他在這些漁民面前跪下,懇求他們撤到安全的地方。當孕婦難產大出血被困在只有一個衛生站的孤島上時,是他——許市長,他派了直升機去把孕婦送到附近的醫院。當小偷被卡在即將爆炸的汽車裡時,是他——許市長,他不顧生命危險的去救那個小偷。當鯊魚衝進避難所時,是他——許市長,他不顧旁人阻止,奮不顧身的衝下去趕鯊魚……這位市長已經是我敬佩的一位大英雄了!還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比如:那個和小金魚棄而不捨的小男孩,漁民與失散的小狗相擁,衝動的丈夫為了妻子義無反顧的衝進驚濤駭浪之中……市長說的幾句話讓我永遠忘不了:“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永遠是第一位的。”“錢沒了,還能夠再掙,可命沒了,一切就都沒了。”“在生命上,人人平等!”

  只要我們保護環境,災難就會少一點。我相信,只要我們保護好我們的家園,地球就會越來越完美!

  超強颱風觀後感

  電影場面巨集大,主要描述了某市市長帶領當地黨委、政府抗擊超強颱風,應對十防九空和遭遇天文數字的經濟損失幾番動搖,仍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堅持把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最後全民撤退躲過颱風的故事。在問責制越來越硬的這天,對官員來講,還是很有教育好處和提醒好處的。

  如果它是災難片,我的觀後感如下:

  一臺風的成因。據說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佈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溼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迴圈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構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而構成「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先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先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構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稱之為颱風。

  二溫室效應。是由於大氣裡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構成的。

  空氣中內含二氧化碳,而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中,含量基本上持續恆定。這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的動態平衡狀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80%來自人和動、植物的呼吸,20%來自燃料的燃燒。散佈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於水中。還有5%的二氧化碳透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質貯藏起來。這就是多年來二氧化碳佔空氣成分0.03%***體積分數***始終持續不變的原因。

  但是近幾十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加,工業迅猛發展,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了過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於對森林亂砍亂伐,超多農田建成城市和工廠,破壞了植被,減少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條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破壞了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就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就使地球氣溫發生了改變。

  二氧化碳能夠防止地表熱量輻射到太空中,具有調節地球氣溫的功能。如果沒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會比目前降低20℃。但是,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就會使地球彷彿捂在一口鍋裡,溫度逐漸升高,就構成“溫室效應”。構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其他氣體。其中二氧化碳約佔75%、氯氟代烷約佔15%——20%,此外還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種。

  溫室效應就是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含量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此刻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高3℃——5℃,兩極地區可能升高10℃,氣候將明顯變暖。氣溫升高,將導致某些地區雨量增加,某些地區出現乾旱,颶風力量增強,出現頻率也將提高,自然災害加劇。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氣溫升高,將使兩極地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許多沿海城市、島嶼或低窪地區將面臨海水上漲的威脅,甚至被海水吞沒。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區曾發生持續6年的乾旱。由於缺少糧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殺,飢餓致死者超過150萬人。

  這是“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務必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長,科學使用燃料,加強植樹造林,綠化大地,防止溫室效應給全球帶來的巨大災難。

  我覺得災難片的主題就應是喚醒民眾意識,為了人類為了生命為了美麗的大自然,去保護環境吧!這才是源頭,這才是根本,這才會減少颱風。我是導演的話,我會選取這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