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閱讀鑑賞練習及答案

  古詩詞閱讀鑑賞是需要大量的練習以及閱讀量來支撐的,知識的積累需要的是一個過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主題思想】

  這首酬謝詩,在感慨身世,抒寫在前半生懷才不遇的政治失意的憤慨中化沉鬱為通達,變悲怨為樂觀,表現了詩人豁達的胸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內容理解】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的開頭兩句"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是什麼意思?表達了怎樣的心情?

  答:這兩句意思是寫作者自己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二十三年就如同棄置在道旁一樣。寫出了作者長期被貶的憤慨心情。

  2.本文運用了典故,請把它找出來。並說說所表達的感情。

  答:本文有兩個典故,一個是"聞笛賦",一個是"爛柯人";寫出了作者回鄉所見,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3.簡析"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為什麼會成為千古名句。

  答案:詩人以"沉舟""病樹"作為反襯並自喻,描繪出千帆競發、萬木爭春的富於生機的景象;表現了自已對仕官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正因為這兩句詩有如此高的思想、藝術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會成為千古名句。***意思對即可***

  4.詩人用"聞笛賦""爛柯人"這二個典故,分別有什麼用意?

  答案示例:"聞笛賦"懷念故友,那些被貶或被害的朋友;"爛柯人"自已被貶離京太久,這裡變化很大。

  5.詩歌第一、二聯起什麼作用?

  答:寫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現出無限辛酸和憤怒,實為下聯張目蓄勢,起到欲揚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聯用典貼切,表意深刻。

  6.有人說,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被貶的苦悶之情,你怎麼認為?請簡要分析。

  這種說法不正確,詩人雖有對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之情。但作者在困苦失意中不是意志消沉,而是以樂觀豁達的心態泰然處之,全詩表現出詩人豁達豪邁的胸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主題思想】

  表達了詞人由心有鬱結,到心胸開闊的樂觀曠達的情懷。

  【內容理解】

  1. 這首詩中“ 無眠   ”一詞照應小序中的“歡飲達旦”。全詞帶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詞人問天,問月,歸根到底是問  人生  。

  2.簡析“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句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2分***

  “轉”和“低”準確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無眠”準確地表現了離別之人因不能團圓而難以入眠的情景。

  3.談談你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此事古難全”一句的認識。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為;——正與月亮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本是自然的規律。

  4.賞析“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答:最後這兩句是作者的進一步自我解脫。他的不羈的才情與超脫達觀的個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悶與惆悵,並最終發出了喚起人類普遍情感體驗的名句,道盡了千載離人之情。終於釋卻離怨,從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5.這首詞表現了詞人什麼樣的情感變化?

  上闋中作者表現了厭倦塵世生活的傾向,“我欲乘風歸去”,但思慮過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轉而放達開闊。或,作者的感情從抑鬱惆悵到樂觀豁達。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朗讀劃分】

  戍***shù***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譯文】

  戍樓上響起禁止通行的鼓聲,秋季的邊境傳來孤雁的哀鳴。

  今天是白露節更懷念家裡人,還是覺得家鄉的月亮更明亮。

  雖有兄弟但都離散各去一方,已經無法打聽到他們的訊息。

  寄書信詢問也不知送往何處,因為天下依舊戰亂不能太平。

  【主題思想】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訊,於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在入秋以後的白露時節,在戍樓上的鼓聲和失群孤雁的哀鳴聲的映襯之下,這種思念之情越發顯得深沉和濃烈。

  【閱讀鑑賞】

  1.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樣的,但詩人為何偏偏說“月是故鄉明”?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詩人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這種以幻作真的寫法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濃濃思念。

  2.結合全詩,請指出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①懷念家鄉,思念親人,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②憂國憂民,不滿現狀,渴望社會安定。

  3.賞析“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首聯描繪了一副邊塞秋天的途徑:“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戍鼓”指戍樓上宵禁的鼓聲。“斷人行”寫所見,點明 ;“戍鼓”“雁聲”寫 ,寫出 。這兩句渲染了 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4.月是故鄉明”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不知曾被多少人用來表達自己的心聲。請問:故鄉的月亮真比外面看到的更亮嗎?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詩的?

  在思鄉人的眼裡,故鄉的月色總是格外的明亮。“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表達了對親人們的悠悠深情。

  5.古代文人詠月的詩數不勝數,你能寫幾句嗎?

  ***1***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3***夜來詩酒興,月滿謝公樓。

  ***4***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5***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朗讀劃分】

  晨起/動徵鐸***duó***,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hú***葉/落山路,枳***zhǐ***花/明驛***yì***牆。

  因思/杜陵夢,鳧***fú***雁/滿回塘。

  【譯文】

  黎明破曉起身,套子駕車鈴聲叮噹。踏上遙遙征途,遊子不禁思念故鄉。

  殘月高掛蒼穹,村野客店雞鳴聲聲;板橋瀰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跡行行。

  槲樹枯葉飄落,悄然鋪滿靜寂山路;枳樹白花綻放,映亮原本暗淡店牆。

  令我觸景傷情,不由想起歸鄉之夢。遙想野鴨大雁,早已擠滿曲岸湖塘。

  【主題思想】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悽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裡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

  【內容理解】

  1. 前人評論“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聯為“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請結合全詩對此加以分析。

  ①這兩句詩用十個名詞構成,每字一個物象,合起來有無窮意蘊。②這十個名詞所表現的都是具有特徵性景物,都表現出“早行”之“早”;寫早行的情景,繪聲繪色,如在目前。***“雞聲茅店月”,寫旅人在茅店中聞雞鳴而起身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出門趕路;“人跡板橋霜”,原以為自己“早行”,誰知板橋上所積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跡——更有早行人***

  2.“枳花明驛牆”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請說出妙在何處。

  “明”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為“照亮”之意。枳樹白花照亮驛牆,襯托出拂曉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3.尾聯在全詩的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

  內容:思鄉之情,反映了詩人留戀故鄉的真摯感情.才離開家鄉不久,便在夜裡夢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鳧雁來回遊動,自得其樂,而自己卻在離家遠行的路上。 結構:與首聯中的“客行悲故鄉”照應。

  4.“枳花明驛牆”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請說出妙在何處。

  “明”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為“照亮”之意。枳樹白花照亮驛牆,襯托出拂曉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5.頷聯是被人傳誦的佳句,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只用幾筆淡墨的線條,就勾勒出富有畫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圖”;每句有三個名片語成,形象地勾畫出一幅“早春圖”;通過景物,含蓄地表示“道路辛苦,羈愁旅思”。

  6.“鳧雁滿回塘”表現了怎樣的意境?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麼?

  作者想象寫成群的鳧雁在水中嬉戲,表現歡樂的氣氛,從而反襯旅居在外的遊子思鄉之悲。

  長沙過賈誼宅

  唐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朗讀節奏】

  三年謫***zhé***宦***huàn ***/此棲***qī***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譯文】

  你被貶於此寂寞地住了三載,萬古留下你可居楚地的悲哀。

  踏著秋草獨自尋覓你的足跡,只有黯淡的斜陽映照著翰林。

  為何明君卻獨對你恩疏情薄,湘水無情怎知我對你的深情?

  江山已經冷落草木已經凋零,可憐你究竟何故被貶此地呢!

  【主題思想】

  《長沙過賈誼宅》是唐代詩人劉長卿創作的一首懷古詩。此詩通過對漢代文學家賈誼不幸遭遇的憑弔和痛惜,抒發了詩人自己被貶的悲憤與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情緒。

  【內容理解】

  1.頷聯渲染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請簡要分析。

  頷聯通過對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等景象的描寫,以及作者的獨尋空見,渲染出一種蕭條,悽愴的氛圍。

  2.這首詩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概括。

  表達了對賈誼的同情,對漢文帝的指責,對自身際遇的慨嘆,對當今統治者的不滿。

  3.聯渲染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分析。

  詩人獨自尋覓在斜陽之下的荒草寒林間,四野無人,渲染出一片蕭條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圖。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譯文】

  早晨我把一篇諫書上奏給朝廷,晚上被貶潮州離京八千里路程。

  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裡考慮衰朽之身還顧惜餘生!

  陰雲籠罩著秦嶺家鄉可在何處?大雪擁塞藍關馬兒也不肯前行。

  我知道你遠道而來該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邊把我的屍骨收清。

  【主題思想】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貶謫潮州途中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抒發了作者內心鬱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傷情緒。

  【內容理解】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與“夕貶”、“九重天”與“路八千”形成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詩人命運的急劇變化。其中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自己無最遭貶的怨憤之情。

  2.第六句“雪擁藍關馬不前”借景抒情,並做到了眼前景與心中情的完美統一。請你對此加以分析。

  “藍關”形容關山險惡,歸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現了詩人對親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這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既是實寫也是虛寫,實寫大雪阻路,馬難前行,虛寫詩人留戀長安,不忍離去的感情。

  3.詩句填空。

  ①寫被貶原因的詩句: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②本詩中表明韓愈被貶的態度和主張的詩句是: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③表明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何不惜衰朽殘年的勇氣的詩句:欲為聖朝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

  ④寫為國事不惜自己的一切,卻被貶卻被貶的內心悲傷,瞻念前程,悲己悲國心態的詩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⑤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用象徵手法暗示了自己艱難處境的詩句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⑥韓愈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為國除弊不惜一切的詩句是“欲為聖朝除弊政,肯將衰朽惜殘年”

  ⑦《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表達詩人前路艱難,歸期無期的處境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4.賞析“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中“橫”“擁”兩字的表達效果。

  “橫”“擁”兩字分別從廣度與高度兩個層面形象生動的描繪了自己貶謫途中大雪阻路、馬難前行的艱苦情景,同時委婉含蓄的表達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5.賞析“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運用了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家何在”表達了詩人對家人、對國都的眷顧與依戀,“馬不前”寫出作者心事過重、前路的艱辛。通過對前路渺茫、嚴峻寒冷的環境描寫,與孤苦渺小的個人形成強烈的對比,暗示前路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前途渺茫的愁思、內心無盡的難捨悲涼、憂家傷國之情。

  咸陽城東樓

  許渾***晚唐詩人***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1.根據內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和作用。

  官宦在外,思念家鄉;國勢動盪,危機四伏;江山依舊,世事滄桑。一個“愁”字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以“愁”開篇,其後交待“愁”的緣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發***。

  2.簡要賞析頸聯的表達效果。

  頸聯晚眺近景,虛實結合***或從“視聽結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強調過去的禁苑深宮,現今只是綠蕪遍地,黃葉滿林,唯有鳥蟬不識興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對比***滄桑的世事,把詩人的愁怨從“萬里”推向“千古”,弔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發詩人的思古幽情”***

  3.《詩境淺說》評“山雨欲來風滿樓”可謂“絕妙好詞”, 試從內容角度賞析。

  “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全詩的警句。周圍的群山雨意越來越濃,大雨即將到來,城樓上已是滿樓的狂風。全句只有寥寥七個字,十分形象地寫出山城暴雨即將來臨的情景,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但是作者並不僅僅只是寫自然界的變化,而是包含著另外一層意思。唐皇朝的統治,已經面臨著崩潰在即的危機。社會也到了大變動的前夕。這種社會大變動的徵兆,已經反映得極為明顯。也是出現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寫出這個概括性極強又十分形象的詩句。由於自然界的變化與社會的大變動具有某些共性特點,所以它的引申意義被後人在許多場合引來說明社會大變動即將到來的某種徵兆。

  4.許渾的咸陽城東樓。請從情景交融的角度簡要賞析本詩。

  本詩開篇愁字籠蓋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與下文構成因果關係。開頭講愁,下面則交代因何而愁,用雲日風雨層層推進,又以綠蕪黃葉來渲染勾勒出一個蕭條淒涼的意境,抒發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無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主題思想】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內容理解】

  1.賞析“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首句的“別”字,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複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迴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

  2.賞析“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絲”與“思”同音。“蠟炬”:即蠟燭。李商隱說,過去你對我的思念就像春蠶一樣,到死絲***思***才盡。如今我總是盯著祭奠你的蠟炬,哭泣如燭淚,蠟炬燒成了灰,淚才開始乾涸。

  3.賞析“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但”:只是。“雲鬢”:形容女子鬢髮盛美如雲。***《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 古辭》:“當窗理雲鬢,掛鏡貼花黃。”***

  不知道你現在在那裡生活得怎麼樣?早上起來,我總在想,你是不是還是對著鏡子,在那裡發愁自己的雲鬢要改成什麼樣式?你是不是也經常在夜裡思念著我,想提醒我:“夜裡吟詠的時候,要多披件衣服,你應該能感覺到,你望著的我這的月光也特別寒冷。李商隱寫詩有個特點,善於從兩個人的角度分別去表述,很多人不理解,所以解讀起來很吃力,還感覺不到其中感人至深的纏綿。

  4.賞析“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蓬山”:這裡講的是那個關於“劉郎”與“蓬山”的典故。“青鳥”: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信使。“殷勤”:指情意懇切深厚。“探看”:看望。李商隱應該是想象他的愛妻亡故後,可能也到“蓬山”的另一頭成為仙女了。而在“劉郎”的那個故事中,“蓬山”是阻隔劉郎和他愛妻的障礙,劉郎認為蓬山遠,可是李商隱現在為了愛情,有了更加積極的心態,他認為其實從這裡過去也沒有多少路程嘛。只不過路不好找罷了。不過我們可以麻煩王母娘娘的青鳥,幫我們去探看對方,幫我們傳遞訊息。

  行香子 樹繞村莊

  【宋】秦觀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注】①陂***bēi***塘:池塘。②颺***yáng***:飛揚,飄揚。

  1.填空:這首詞隨作者的春遊***遊覽***順序***或遊蹤***展開景物描寫,作者筆下的景色具有色彩明麗、生機勃發***或欣欣向榮***的特點。

  2.這首詞的白描手法歷來為人稱道,請簡要分析。

  答:這首詞語言簡潔,極少修飾;如“紅、白、黃;啼、舞、忙”,有靜有動,有色有聲;描繪出一幅百花盛開,鶯歌燕舞的美好圖畫。***切合題意,舉出例項,分析具體即可***

  3.詞人在詞中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層層綠樹,環繞村莊,盈盈碧波,漲滿池塘。這裡鮮花盛開,色彩繽紛,讓人沉醉。逶迤繚繞的圍牆內,茅堂隱隱,小橋流水近旁,酒旗飄揚。這裡鶯鳴蝶舞,春意盎然,生機勃勃。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的田園風光圖,表達了詩人對農村自然景色的喜愛之情。

  4.請對這首詞寫景的手法及其語言特點進行賞析。

  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上片側重描述靜態景物,靜中有動;下片側重描摹靜態景物,靜景動景又相互映襯,寫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機。這首詞格調輕快,語言清新、淺近。質樸自然的村野風光隨著詞人輕鬆的腳步、歡快的情緒次第展開,達到詞的節奏與詞人的感情之間的和諧統一。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下面關於本首詞中“愁”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詞中的“愁”,有指詞人無病呻吟之閒愁。

  B.詞中的“愁”,有指詞人憂國憂民之憂愁。

  C.詞中的“愁”,有指詞人抑鬱、傷感之離愁。

  D.詞中的“愁”,有指詞人懷才不遇、報國無路之哀愁。

  2.上下兩闋緊扣一個“愁”字來寫,這兩個“愁”有何不同?

  前者是“閒愁”,涉世未深的少年的做作之愁;後者是關懷國事、懷才不遇無法言說的“哀愁”。

  3.這首詞下片“欲說還休”採用疊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現了詞人內心的痛苦與孤獨。

  4. 詞人“識盡愁滋味”卻“欲說還休”是因為愁緒太多,無從說起。

  5.“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意思是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愁。

  6.“而今識盡愁滋味”的“盡”有什麼表達效果?

  概括詞人半生艱難辛酸的經歷;使整個詞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個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