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學衝刺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高三化學衝刺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增強改革意識

  素質教育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促進學生的個性養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化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們認為最基本的要求是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獨立解決對自己來說是相對新穎的實際問題。

  我們認為轉變觀念,確立素質化的課堂教學觀,落實到高三化學教學中,必須正確處理以下幾對關係:

  1.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係

  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徵。主體效能否實現取決於教師如何發揮主導作用?以講代教,以講代學顯然談不上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有人片面認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係就是由滿堂講轉變為滿堂問、滿堂練。其實問答式教學,判斷是非式的提問,場面上看上去很熱鬧,學生的活動量也較大,但實際的效果往往並不理想,有時還容易使少數學生形成不動腦筋、亂猜答案的不良習慣。

  主體性發揮得如何不在於問的多,也並非取決於所謂的“課堂氣氛”。從本質上講,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是學生對教學過程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投入程度;從形式上講主體性的表現不僅是師生互動,而且還包括生生互動及學生獨立活動。課堂上提問,學生答錯了,或答得不完整、答得結結巴巴,這是正常現象,正因為這樣他才要學習,教師的功夫也就是在學生答錯時能加以引導,答得不完整時能加以啟發。

  2.正確處理容量與效果的關係

  由於受舊的教育思想的影響,目前我們的化學教學中仍存在重教輕學;重死記硬背輕消化理解;重理論灌輸輕實踐操作;重結論輕過程的弊端。部分課堂教學節奏偏快,容量偏大,學生的思維由於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因而只能被動聽講,學生成為被灌輸知識的容器,心甘情願地坐在“旁聽席”上,結果不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發展,而且學生真正接愛的資訊很少,教學效率低下。

  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不是看課堂上資訊的釋出量,而是取決於學生接受的資訊量,更重要的取決於學生能力的發展狀況。首先要引導學生對理論追根尋源,瞭解知識形成的背景,培養學生探究真理的慾望;其次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處於研究問題的狀態,在潛移默化中領會其中的思想方法;還要注意理論聯絡實際,使能力在知識的應用中得到發展。

  3.正確處理訓練速度與培養能力的關係

  “熟能生巧”的本意是熟練了就能產生巧辦法或找到竅門,但一般只適合於機械性的操作活動。“熟能”只是一種技能特徵,並不反映思維能力較高。解答化學問題的過程主要是動腦思維的過程,思維的重複可以加深記憶,解題的重複可以提高解決相似問題的速度。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確有必要進行解題訓練,但要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解題訓練中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能讓學生的思維能真正展開,充分活動。為此,必須適當控制練習量,為學生切實減負,只有在一個相對寬鬆的氛圍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理論應用於實際的慾望、尋求理論解釋的意念才能真正確立起來,學生的創新精神才會得到培養。

  4.正確處理綜合教學與單科教學的關係

  綜合科目考試首先考查的是學科內的綜合能力,其次是考查跨學科的綜合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跨學科綜合能力,羅列各學科之間交叉的知識點,拼湊跨學科綜合題,上綜合課,甚至搞猜題、押題,這實際上又是往應試教育的老路上走。如果我們在本學科的基礎還不夠紮實,學科能力還不夠強的情況下,去研究那些本身就比較粗糙的綜合題,實在是沒有必要。

  跨學科綜合題重點不在於考查跨學科的綜合知識,而在於考查學生在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的綜合能力。事實上這種能力不僅僅是可以在學習、應用綜合知識時才可以培養。現如今在缺乏能熟練講授綜合知識的教師,而比較規範的綜合題數量很少的情況下,上綜合課將會衝擊單科教學,造成本末倒置。因此,雖然我們面對的是“綜合科目”考試,但我們還是要立足本學科,要以本學科知識為載體,注意有機滲透學科間的知識,拓寬視野,加強理論聯絡實際,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增強資訊意識

  由於“綜合科目”的考試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學對路,提高教學效率,有必要繼續強化資訊意識。

  1.注意研究高考試題

  高考試題無疑對中學教學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因此高考試卷是一條首要的資訊渠道。高考試題只有自己親自做一做,才可能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透過試題領會其潛在的導向,以致理性的昇華,從而促進自身教學思想的轉變,自覺矯正思路。

  2.關注新大綱、新教材的導向

  新大綱、新教材是教育改革的載體,高考命題也會受其影響。新大綱、新教材有了一些明顯變化:第一增加實驗比重;第二由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向更重視知識傳播過程中滲透化學思想、方法的教育;第三增加了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我們要根據新大綱、新教材的這些特點,注意調整高三化學教學的思路,合理安排各部分知識的複習時間,加強方法論指導,強化和優化學生的參與意識、研究意識、強化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

  3.充分發揮各種資訊的引導作用

  除高考試卷、新大綱和新教材之外,其他的資訊渠道還有名師講座、專業雜誌、名校試卷、網際網路等,此外從大會交流、小組討論活動中都可能獲得有價值的資訊。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只有注意廣泛收集資訊,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儘快適應高考改革的需要。要真正發揮資訊的指導作用,教師還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加強研究,主動思考,提高在各種資訊面前的判斷能力,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為我所用,切實使教學對路。

  :增強研究意識

  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積極探索素質化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圍繞培養學生能力這一目標,切實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1.夯實基礎是培養能力的前提

  根據現代教育理論,化學知識首先通過結構、方法、技能,使學習活動變得有序,在有序的基礎上通過應用達到變通和遷移,有序、變通和遷移則使能力得到形成和發展,這就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基本途徑。

  高考命題不拘泥於大綱,不追求知識的覆蓋率。可是誰也無法肯定大綱中哪些知識點不考。因此,高三化學的複習必須依據大綱,知識點不留盲區。對基礎知識的複習要改變傳統的教師羅列知識點的方法,要相信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放手讓學生自己歸納學習內容,疏理知識結構,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建構起來的知識結構才是最牢靠的,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分析知識結構中的重點、難點,分析知識的內在聯絡,做到融會貫通。

  複習不是重複學習,每次複習都應有新的目標,複習課要做到常上常新,一步一個腳印。要達到這一要求,教師的備課相當重要,尤其是對基礎內容的複習,要落實“變”和“準”的策略,“變”就是要加強變化,改變形式,變換角度;“準”就是要熟悉學生,對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可能出現的疑點,難點心中有數,採取有針對性的檢查、補救措施,做到以點帶面,牽一髮而動全身。

  2.注意研究解題教學

  高三化學教學有較多時間是花在講解例題、完成作業、參加考試上,解題教學的方法直接關係到學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要改善解題教學的效果首先必須把好選題關,並以便於學生閱讀分析的形式呈現出來,更重要的是要優化例題分析、習題評講的教學方法。

  ***1***篩選題目。選擇題目一定要防止片面追求新、奇、深,要注意到選擇題目的目的性,及題目本身的基礎性、層次性和階梯性。

  ①目的性:選擇題目必須有明確的目的性。例題的選擇目的一般有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鞏固化學規律,學習典型的解題方法,訓練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練習題選擇的目的是例題目的的延伸、強化。

  ②基礎性:選擇的題目應著重體現對基本概念的辨析,基本知識的應用,基本方法的鞏固,做到小而活,能夠面對大多數學生,能夠引導學生重視夯實基礎,這一點對第一輪複習過程中的題目選擇特別重要。

  ③層次性:選擇題目要儘量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一般第一輪複習的習題要讓大多數學生能夠獨立完成,課堂上例題的選擇也要兼顧中下層次的學生。

  ④梯度性:要本著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選擇題目,既要切合學生實際、又要有適當的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摸得到。

  ***2***精心編排。儘量減少解題教學中的人為障礙,比如題目錯誤、題意不明、f丁印不清等,題目要便於學生閱讀,分析思考,無論是例題還是練習題要儘可能列印成講義,儘可能做到教案、學案一體化。要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鼓勵教師自行命題,擴大學生視野,高中化學課本的“閱讀材料”,與科技、生產、生活實際緊密聯絡的典型例項均是命題的好素材。

  ***3***優化教法。在例題的講解上要注意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示性例題重點介紹如何讀題、審題,尋找隱含資訊,正確分析變化過程,準確呼叫知識解題,指導學生如何檢驗結果的正確性等,要教育學生養成標識關鍵字、詞,畫變化過程框圖等良好習慣。鞏固性例題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放手讓學生做,要讓學生有展示自己思路的機會,形成動腦分析、動口表達的良好習慣,教師要適時、適度加以點撥,啟發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相互討論,要轉變過去只重視巧解或特殊解法的教學思路,強化通法、通解的教學。

  3.強化、優化實驗教學

  中學化學實驗是通過一些典型實驗的原理分析、實驗方法的設計、實驗過程的操作、實驗結果的處理,達到國家實驗教學的目的。對這些演示實驗能懂、學生實驗會做是一個基本要求,提高實驗能力,才是最終目的。學生不是真正經歷過這些實驗,沒有親自進行操作,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是難以得到提高的。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驗的過程中,學生才會有收穫。設計性實驗對學生的遷移能力、創新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這是實驗能力中的較高層次,但是離開基本的實驗能力盲目去追求遷移、創新是企圖建造空中樓閣,所以想通過猜題、押題、多講、多練來對付設計實驗是徒勞的。

  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必須改變紙上談兵、黑板上做實驗的應試模式,遵循實驗教學的基本規律,以各種實驗為載體,落實培養能力的具體目標。課本上的演示實驗、學生實驗不僅要做,而且要儘量讓人人動手,不僅要理解實驗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要強化發散性思維的訓練,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要啟發學生思考有沒有其他操作方法?換用另外一些儀器可否做同樣的實驗?用本實驗的器材還可以做其他哪些實驗?要改變傳統的課本上怎樣說,我就怎麼做的習慣,儘可能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要加強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強化發現問題一-提出假設一-實驗驗證-一總結結論的科學方法的實踐。事實證明,只有在實際的操作、反覆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靈感才會得以激發。應該說學生的實驗基礎紮實具有了一定的實驗能力,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3+X下的高三化學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問題還較多,只要我們能夠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加強學習、深化研究、開拓創新,就一定會有所建樹,有所收穫。

  綜上所述,高三化學總複習時間緊,任務重,把關教師要有全域性、全盤思想。科學地安排複習時間,運用恰當的有效的複習方法,正確處理好課本、教學大綱、習題、模擬題之間的相互關係。突出高考題的示範作用,從而提高複習效率。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