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王羲之生死觀的評價

  王羲之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與追捧。那麼,關於王羲之的生死觀,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生死觀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的生死觀

  裡面關於生死觀的兩句是: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

  晉人的生死觀。作為一篇書序,本文是極其特殊的,作者在完成了一般所必要的“交代”後,獨出機杼地作了借題發揮,道出了俯仰一世之間的人生感懷。在本文中,這一點的闡發是最為重要的,它也是文章論述的主旨所在。錢鍾書說過:“目光放遠,萬事且悲。”《蘭亭集序》中一再喟嘆─—“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這個“痛”字凝聚了王羲之深沉的人生憂患意識和對生命侷限性的深刻洞察。所以,從自然中得到了人生的愉悅,“信可樂也”。又能從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哀,“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來滿足。自然是永恆的,人生卻如此短暫且慾望無止盡,而更多時候是“心想而事不成”,這樣“人生的矛盾”又是綿綿無盡的。有人分析說,在《蘭亭集序》中作者借題發揮,闡明瞭他的生死觀,是其曠達性格使然。但是,他畢竟生活在國勢日衰的東晉前朝,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謀求進取,對他也不能說毫無影響。因此,文中出現了低沉的調子,例如以“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說死,這是難以苛求的。對此,筆者以為值得商榷,這並非“難以苛求”的問題,說東晉士人“意志消沉,不講求進取”,也是不合那個時代之事實的。這在《世說新語》中是多有記述的。魏晉時代,由於社會的黑暗,現實的殘酷,人們便轉向內心世界和精神層面。從某種層面上說,魏晉時代人們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哲學之“生命情調”、“宇宙意識”,是從東晉人超脫的境界裡萌芽出來的。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並沒有必然導向消極悲觀,反而起更強烈的創造衝動,以紮實的現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空無”。這種慨嘆,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奮起和抗爭。

  “在山陰道上走,如在畫中游”。讀罷《蘭亭集序》,那掩映其間的森森林木,那穿插雲霄的處處綠竹,還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戲的鵝群,也許會在某一天“復活”在你的頭腦中,啟用起你對那個時代文化的深沉遐思吧!

  對王羲之的評價

  一般來說,王羲之被公認為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行書書法家。他寫的《蘭亭集序》被視作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書法作品之一。09年亞洲週刊的調查顯示,在當前現存的和未被發覺的書法作品中《蘭亭集序》以2.66億美元的收購意願排名世界第一。王羲之本人家世顯赫,世代簪纓,自己做到將軍,史稱“王右軍”,為人性情豪爽,瀟灑俊逸,學富五車,論相貌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最令人稱奇的是他那一筆驚為天人的行書,中國兩千年書法史上無人能出其右。

  王羲之的個人簡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餘約為***1.83米***,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讚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