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課本答案

  做七年級語文課本練習勤奮的人是時間的主人,小編整理了關於,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春

  一、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讀文章,注意把握感情基調,讀準語氣。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兩個“盼望著”,語氣要逐漸加重,表達盼望的心願、欣喜地情懷***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三個“起來了”,語氣要一個比一個加重***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擬人的語氣,要讀的親切***園子裡,田野裡,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短句多,要讀的輕快些,讀出輕鬆愉快的感情***

  朗讀指導:

  ***1***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熟悉文章,這是朗讀好的前提;

  ***2***細心體會,理解文章,想象與文章內容相吻合的畫面,,這是朗讀好的基礎;

  ***3***以情帶聲,隨著文章思想內容與作者的情感軌跡,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的語氣,讀出短句的輕快,讀出作品 的美感。

  二、在作者筆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說一說課文描繪了哪些春天的圖畫,你最喜歡哪幅畫,喜歡的理由是什麼。

  課文描繪了五幅春天的圖畫。他們分別是:春草圖***草報春***、春花圖***花爭春***、春風圖***風長春***、春雨圖***雨潤春***、迎春圖***人迎春***。

  喜歡的理由:

  示例***1***春草圖***草報春***,寫小草的情態、質地、色澤、長勢。

  “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中一個“鑽”字,表現出春草的勇氣和力量;“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覺的意思,表現春草破土是那麼自然而然,是那麼不引人注意。可正是這不起眼的春草,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嫩嫩的”寫質地,告訴讀者這是新的生命;“綠綠的”寫顏色,給人以清新的感覺;“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是從數量上寫春草,宣告了春天已經到來。接著通過孩子們的嬉戲從側面寫春草給人們帶來的歡樂。最後從正面寫軟綿綿的春草沐浴在輕悄悄的春風之中,進一步表現了春草的柔和可愛。

  示例***2***:春花圖***花爭春***,寫花朵多、花色豔、花味甜,由春花聯想到秋實。

  這一段按“樹上”“花下”“遍地”的順序,運用色與味、虛與實、動與靜、高與低相結合的方法描繪了一幅五彩繽紛、百花爭豔的立體感很強的春花圖。

  “不讓”一語點出了春花爭豔的特徵。有了這個“不讓”,“趕趟兒”才有了前提,而“趕趟兒”也進一步豐富了“不讓”的內涵:春花競放,百花爭豔,好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接下來寫花的顏色,像火,像霞,像雪,正按照桃樹、杏樹、梨樹的先後順序來寫,照應嚴密。以上都是實寫,寫花的甜味便由實而虛。春花固然是“實”,果實卻是“虛”的,由“花”聯想到“果”,也就很自然的由顏色寫到味道了。這樣由實而虛寫來,讀者對春花便產生了更深一層感情,春華秋實,這怒放的春花孕育著累累的果實。

  示例***3***:春風圖***風長春***,從觸覺、嗅覺、聽覺等方面,把無形、無味、無色的春風寫的有聲有味、有情有感,描繪了春風的和煦、芳香和悅耳。

  先從觸覺角度寫春風的和煦。“吹面不寒楊柳風”,一是“吹面不寒”,即很溫和,不似嚴冬的刺骨冷風,也不似酷夏的炙人熱風;二是“楊柳風”,意思是吹拂柳枝的風,給人以柔和的感覺。再從嗅覺角度來寫“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各種花的香”。“醞釀”一詞用在這裡,我們可以想象:泥土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在春天的陽光下,如同釀造美酒,越來越濃郁,越來越醇厚。最後從聽覺角度寫春風傳送的各種聲響。江南的春風原本是“輕悄悄的”,作者用鳥聲的清脆婉轉、笛聲的嘹亮悅耳跟清風流水應和,讓有聲之物托出空靈春風的音樂美。

  示例***4***:春雨圖***雨潤春***,抓住春雨的特點:細密和輕盈。從近景寫到動態,從物寫到人,由近寫到遠。

  寫春雨,先從正面寫:“最尋常”“一下就是兩三天”,寫出春雨頻繁。然後進一步正面寫春雨的可愛。“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牛毛、花針、細絲都是很纖細的,牛毛多而稠密,花針亮而閃爍,細絲柔而綿長。這三個比喻正面描寫了春雨的細密、閃爍、綿長的特點。接下來作側面描寫。樹葉兒“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觸發讀者的想象:大自然在春雨中沐浴,一切景物是那麼新、美、鮮、亮。寫傍晚燈光“黃暈”,因為這是雨中所見的燈光,不寫雨而讓人體會到雨的細和密。先寫春雨下的次數多、時間長,接著以“可別惱”三字為轉折點,正面寫春雨的可愛,又通過寫樹、草、人、村落,側面烘托出春雨中安謐平和的景象。

  示例***5***:迎春圖***第七段***,春到人歡,和開頭呼應,引用俗語給人啟迪。

  這幅畫的主體是“人”。天上風箏多了,也就是孩子多了。寫風箏多了。不僅告訴我們春天到了,孩子們出來活動了,還讓我們想象到天空中風箏競放的一派朝氣勃勃、積極向上的景象。前面寫春花“趕趟兒”,是寫春花競放爭豔的景象;這裡寫老老少少“趕趟兒”,是寫人們寄希望於春天,是在爭春。

  三、結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語句,品味語言的妙處。

  1. 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分析:本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偷偷地”生動形象的描繪出小草悄然萌發的情狀。“鑽”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擠勁,突出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寫出了不經意之間,春草已經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驚喜的感覺。同時,這樣寫使無意識、無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識,有了情感。

  2.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分析: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想象的描繪了陽光下遍地野花閃閃爍爍逗人喜愛的樣子。野花“像眼睛”“像星星”寫出了野花的繁多,分佈廣,在風中搖曳多姿的特點。“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給人視覺上的美感,讓人彷彿置身於野花叢中,芬芳美麗。

  3.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

  分析:這是側面描寫,寫出了春雨“潤”的特點。“逼”字用的很好,春雨中的畫面本來是朦朧的,柔和的,色調偏灰,“綠”“青”等近景的描寫,表現出春雨滋潤洗滌下的樹葉、小草變得顯亮奪目,作者把這一切用一個“逼”字,一下子推到讀者眼前。

  4.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裡靜默著。

  分析:本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描寫了雨中的房屋,是靜態描寫。“靜默”一詞用的巧妙,它傳神地描繪了動態雨中的安靜和平氣息。

  四、作者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壯的青年”,你怎樣理解這些比喻?你還能發發揮想象,將春天比作別的什麼嗎?

  作者分別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壯的青年”,寫出了春天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讚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分別強調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徵;既是對春天的讚美,又形象地揭示了人們對春天的嚮往,表達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執著追求。

  示例:春天像美麗的新娘,綻放出幸福的笑容。

  春天像調皮的娃娃,拽一下綠葉,吻一吻花蕊,又呼啦啦地跑過廣闊的原野。

  ***二***

  我的早年生活

  一 、 默讀課文,梳理文章的結構,感受“我”在敘事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態度,然後依據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二 、作者幽默的語言中充滿了睿智,發人深思。結合上下文,說說你對下面語句的理解。

  1.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

  分析:作者把自己比作螢火蟲,說明自己像螢火蟲一樣雖然弱小卻能在黑暗中頑強的發出光芒;螢火蟲在西方還有冒險精神等類似的表意,表明他具有勇敢冒險的精神,也反映了他的自信。

  2.剛滿12歲,我就步入了“考試”這塊冷漠的領地。

  分析:因為主考官考的總是小丘吉爾最不喜歡的科目、不知道的內容、題目也總是難題、偏題***至少對於小丘吉爾來說***使得他“場場考試,場場失敗”,所以說考試是“冷漠的領地”,非常幽默。

  3. 我會首先讓他們都學英語,然後再讓聰明些的孩子們學習拉丁語作為一種榮耀,學習希臘語作為一種享受。

  分析:丘吉爾讓孩子學英語是因為英語是他們點的母語,一個人必須熱愛祖國,熟練掌握母語。“聰明”的孩子學拉丁語,是相對於自己的“笨”而言的,有調侃的意味。

  4. 但是我們制定了條約,不許他發展炮兵。這非常重要!

  分析:“我”和弟弟制定條約,把遊戲玩的如此鄭重,這表現了丘吉爾的軍事天賦。

  5. 多年來,我一直以為父親發現了我具有天才軍事家的素質。但是,後來我才知道,他當時只是斷定我不具備當律師的聰慧。

  分析:這句的意思是當初父親支援他選擇軍事工作,其實是迫不得已的。在這輕鬆地調侃中,體現了丘吉爾的謙遜精神。

  三 、初讀文章,你可能會覺得丘吉爾太幸運了:拉丁文考試完全不會,卻被哈羅公學的校長肯定;憑抽籤猜中試題,也能成功通過第二天的徵兵考試。他的成功真的是靠幸運嗎?試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丘吉爾以一種坦然樂觀的心態來對待自己在哈羅公學的處境。丘吉爾當然不是靠運氣才成功。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是能清醒客觀地認識自己,對眼前形式作出判斷,並保持一種謙遜樂觀坦然的心態,化劣勢為優勢,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並堅持不斷的努力。如他能一字不漏的背誦麥考利的1200行史詩即說明他並不比別人差,只是不符合當時教育機制下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三***

  再塑生命的人

  一 、通讀全文,感受作者的情懷,並簡要了解海倫•凱勒的生平經歷,討論:為什麼海倫稱莎莉文老師為“再塑生命的人”?

  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為發高燒腦部受到傷害,從此以後眼看不見,耳聽不見,後來連話也說不出來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長大。七歲那一年,家裡請來了家庭老師,也就是影響了海倫一生的莎莉文老師。莎莉文小時候也差點失明,瞭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的辛苦指導下,海倫學會手語,摸點字卡學會讀書,後來用手摸別人的嘴脣,終於學會說話了。

  莎莉文老師讓海倫親近大自然,在草地上打滾,在田野裡跑跳,在地裡埋種子,爬到樹上吃飯;還帶她去摸一摸剛出生的小豬,也到河邊去玩水。海倫在老師愛的關懷下竟然克服了失明與失聰的障礙,完成了大學學業。

  1936年,和她朝夕相處了50年的老師離開人間,海倫十分傷心。海倫知道如果沒有老師的愛,就沒有她的今天,決心要把老師給她的愛發揚光大。於是,海倫跑遍美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遊世界,為殘障人士奔波,全心為不幸的人服務。

  1968年,海倫88歲去世,她終生致力於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蹟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本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莉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

  莎莉文女士是一位既有崇高的獻身精神,又有科學的教育方法的老師。她用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愛心,點燃了一個苦悶和寂寞的殘疾兒童心靈深處的火花,啟迪她內心深處的感情世界,幫助她走向成功。所以作者稱她為“再塑生命的人”。

  二 、 仔細閱讀第1—5段,看看作者在安妮•莎莉文老師出場前鋪墊了哪些內容,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鋪墊的內容:①莎莉文老師到來的時間。準確地記錄時間,意味著重要而深刻。

  ②家人匆匆忙忙的樣子,預示著有不尋常的事要發生。

  ③“我”當時的狀態:憤怒、苦惱,疲倦不堪。

  ④“我”心裡期盼著“光明!光明!”

  好處:通過鋪墊,可以渲染氣氛,形成“山雨欲來”的情勢,促使讀者產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這樣就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本文通過一系列的鋪墊,更突出了莎莉文老師對海倫的重要意義,凸顯了文章主次。

  三 、 文中有不少描寫“我”學有收穫後動作行為或心理活動的語句,畫出這些語句,體味“我”學習的艱辛和收穫的快樂。

  示例:

  ①我自豪極了,高興得臉都漲紅了,立即跑下樓去,找到母親,拼寫給她看。”

  ②我獨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滿了喜悅,期盼著新的一天快些來到。啊!世界上還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嗎?

  示例:知識改變了海倫的人生。我們正常人學習,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完全可以瞭解學習的內容,而既無視覺又無聽覺的殘障人士海倫只能靠手來感覺,甚至連杯和水這樣的簡單事物都分不清。由此可以想象,她的學習是多麼艱辛。但她每次學習有收穫都感到快樂無比,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這體現了海倫樂觀的學習態度,她的學有收穫與她強烈的好奇心和執著的求知慾也是分不開的。

  四、 “水喚醒了我的靈魂,並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引發你怎樣的聯想?和同學交流一下。

  莎莉文老師用“水”打開了海倫智慧和情感的大門。“水”讓海倫產生了求知的慾望,獲得了生命的意識和情感,擁有了求知的無比美妙的感受。

  期待著我們能像莎莉文老師一樣,採用多種方法,用愛心啟迪我們的智慧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