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上好語文課

  每門學科都有引人入勝的東西,能不能把語文課上得生動些,引發他們的興趣,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1.提高教師個人素養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

  “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對教師知識擁有量的一個比喻,可以看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具備很多知識,尤其是語文教師甚至應該是一個“雜家”。不但要有教學用的語文專業知識,如語言學、文字學、修辭學、文章學等,還要有教育學、管理學、心裡學等教育知識,而且要對其他各門類知識的瞭解和涉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多讀書、多學習。讀語文大家的作品,向當代優秀的語文教師學習,多觀摩一些優質課。讀專業書刊,訂閱一些語文專業雜誌,瞭解語文教學的最新動態。讀非專業書刊,尤其讀大量的文學書刊,這是進行教學實踐的需要,可以使教師學識淵博,這樣一旦有教學需要即可信手拈來,讓知識服務於教學。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教師充滿信賴和崇拜,“親其師,信其道”。

  2.充分備好課是上好課的保障。

  俗話說“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活動也是如此。充分的備課對於課堂教學來說猶如枕木之如鐵軌,基石之於高樓,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讓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有一種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體安排,這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保障。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蒐集資訊、瞭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這就要求教師肯花時間去鑽研。

  首先教師要備好教材。文字教學,要求我們首先要吃透文字,所以每次上課前,對於所要教學的內容都要熟稔於胸,絕對不打無準備之仗。

  除去充分準備所要教學的內容之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因素。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對於所要學習的文字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以學生的生活經歷會不會對所學的內容產生共鳴。如做遊戲、競賽、分組、才藝比拼等,知識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問怎樣的問題,怎樣分層次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步入文字之中去欣賞,去感悟,哪一類的問題由什麼水平的學生解決。全面地,深層次地站在學生的出發點上對所學進行預設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為良好的課堂教學作了好的鋪墊。

  再次,靈活駕奴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我們每一節課面對的學生,他們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個體,在大力倡導平等、民主、和諧、尊重的師生關係並努力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習的今天,教師無法預料到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全部結果,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互動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怎樣的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瞭解學生,運用我們的教學機智,冷靜面對,正確引導,巧妙處理各種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我們駕奴課堂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因為學生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一種發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發現問題並得到肯定時,他們會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學習中,體會學習中無窮的樂趣。而這也改變了過去強調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從學生的願望出發,巧設課堂,為學生創造一個舒展的學習環境,既培養了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也使他們享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3.重視塑造學生價值觀是上好語文課的內在要求。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能夠張揚個性、交流情感,充滿智慧與靈性、充滿活力與藝術的場所,它是一個動態的、雙方的、發展的過程。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養中學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使發展人的個性需要,又是語文教學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級教師王菘舟曾說過: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境界;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境界;人即是課,課即使人,這是第三種境界,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無課也就是感覺不到自己在上課,在工作。在課堂中,師生已進入了一個忘我的境界,也許在上課,也許當時的課堂就是真實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時空,忘了身份,課即是人,是現實。

  看來上好一堂語文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不懈的摸索,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奮鬥。這樣“詩”才能更雋永,“歌”才能更悠揚,“畫”才能更悠遠。

  篇二

  一、精心設計導語,努力做到“先聲奪人”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亦如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課堂上的知識,課堂上十分精彩的開頭能抓住學生,就好像一篇出色的文章,如果文章的開頭不吸引讀者,那麼讀者就很難有興趣繼續看下去。因此,一般有經驗的教師都會十分注意設計好導語部分。因為,好的導語設計,能一下子喚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與興趣,使課堂變得魅力非凡。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積極地開動腦筋,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能積極思考問題,緊跟教師思路,盡情地翱翔在知識的天空中。比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段月色下的荷塘的視訊,讓學生能夠生動、直觀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麗,並從中體味和欣賞這種寧靜。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說:“人們都願意去做一個追隨四季、追隨歲月的自然之子。有人喜歡到黑龍江上感受濤聲激盪;有人喜歡去白樺林間傾聽落葉紛飛;有人喜歡去天邊小鎮仰望雪山陽光;有人喜歡去美麗的嘉蔭丈量天高地遠……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門口去看螞蟻搬家、小鳥搭窩。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解讀朱自清那淡雅朦朧的心月、心荷。”本來就很美的視訊已經將學生帶入了一種寧靜、美好的心境當中。然後,再用語言藝術對這一美麗的場景進行引導,讓學生的思路能牢牢地追隨著教師,在教師的描述中去盡情的思考,讓學生彷彿真的置身於美麗的荷塘月色之中。

  二、巧妙組織教學過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雖然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經喊了多年,但是中國教育體制及人才選拔體制的存在,使得我國的教育其實還是一直在圍繞應試進行教學,而這樣的教學模式,難免會讓課堂氣氛變得嚴肅有餘而活潑不足。久而久之,學生會對課堂失去興趣,將心思轉移到其他方面,沒有興趣聽講。面對這種情況,要想改善這種狀態,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不再是被動地聽講,而是主動地思考,主動地討論,主動地去汲取知識。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而是要在課堂上隨時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時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課堂講授的間隙中要給學生留出時間,讓他們來提問,讓他們進行思考和討論。這樣他們才能有一種能夠掌握課堂的感覺,並將自己的身心投入到課堂當中。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鼓勵,在學生的提問中找出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對自己充滿自信。當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尊重和快樂的時候,就自然而然地轉入到課堂教學中,認真學習並欣然接受。

  教師在講課的時候不要怕學生提出質疑,要讓學生敢於提問,這樣學生才會主動、積極地思考。有一些教師由於怕打亂了自己講課的步驟,並沒有給學生留出質疑的時間和空間,這讓學生有一些疑問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而沒有心思繼續接受下面的學習、討論,造成學生對於這一堂課的知識沒能更好的理解,顯得斷章取義,支離破碎。教師應鼓勵大膽質疑的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來解決自己的疑惑,教師可以對這些觀點進行引導、總結,讓學生對課文理解、知識的把握更加透徹、全面。同時,教師在課堂上不能一直都保持嚴肅的氛圍,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製造一些小幽默,這樣在課堂上就會出現小花絮和小高潮,讓本來枯燥的課堂注入生機,使沉悶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過程會變得有滋有味,有的知識點會以這種方式牢牢地紮根在學生的心中。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重視在課堂上巧妙的設定一些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同時也要通過問題的設定,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思考,同時能夠更好的開拓思路,養成善於思考的學習習慣,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目標。

  三、習慣積累,做好知識儲備

  語文課堂上,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教師要會運用非常豐富的語言能力,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會引領學生主動地思考、觀察,而這些行為都必須藉助教師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進行授課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語言清晰、流暢,如果教師的語言不夠清晰,便會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的把握不到位,或者對知識點的理解出現一些偏差。教師的語言不能十分繁雜、瑣碎,一定要儘量做到簡潔、易懂、清晰明瞭。語文學科的確是一個包羅永珍的學科,作為語文老師,要對高中科學的知識體系,龐雜的知識必須紮實掌握。

  當然,對於初入高中語文課堂的老師來說,也就是剛踏上講臺的學生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如何將這種挑戰看成機遇呢?當然可以!首先要有正確的教學態度,教態大方,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其次要具備豐富的知識,隨時應對課堂教學中的挑戰;當然,最關鍵的是要備好每一節課,做到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而且均要紮實。最後 ,還要養成認真學習勤於學習的好習慣。當然,我們學校已經實行了傳幫帶的教學措施,確保剛走上講臺的教師早日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