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本劇論文

  課本劇是戲劇的特殊形式,它既有戲劇的一般特點,又有自身的特性。劇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在傳統小學語文教育中,我們強調小學生基本語文知識、技能技巧的學習,讓學生藉以獲得一種交往的語言工具,與此同時,對學生進行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教育,這樣,工具性和思想性便成了小學語文教育的基本性質。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寫道:“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因此,“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從實施了新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來,由於我們教育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從我們的教材設計到老師的課堂教學,我們現實的小學語文教育仍習慣於字詞句篇、主題思想、寫作技巧的機械式的思維模式,對其工具性內容都主要是在這54平米的教室裡以口授、聽寫、抄寫、背誦、題海大戰等方式完成;對思想教育呢,由於我們對小學語文教育的思想要求是先於教學活動本身而設定的,大家在實際的教學中就成了傳輸先在性的思想要求的過程。所以我們的這種語文教育具有明顯的被動性、機械性、灌輸性、容易的急功近利性。它忽視了學生個性特徵的發展,也就形成了“千校一貌”、“萬生一面”。

  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不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的真正需求的,因為它扭曲了對人的整體人格的和諧發展,忽視了語文教育的另一個特性――人文性。所為人文性,就是要以學生為本,把學生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精神、情感、志趣、心向、態度、價值與我們的基本語文知識、技能技巧、思想要求產生碰撞,讓他們在這種自主的、親歷親為的碰撞中去體驗、感受、發掘知識的形成,從而讓學生的精神、情感、志趣、心向、態度、價值產生喜怒哀樂,形成取向,進而又讓他們在這種自我形成的喜怒哀樂中再來潛移默化地去啟蒙、啟迪、孕育、生成自我世界的精神、情感、志趣、心向、態度、價值,這樣才能真正全方位的整體提升學生的人格品質,實現我們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正是因為我們傳統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機械、教條、簡單識記,阻礙了小學語文的人文教化之路,阻礙了碰撞的發生,所以我們的小學語文教育應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之中增強其開放性、靈活性、遊戲性。在某種意義上,小學語文教學就是一種遊戲。把小學語文教學看成一種遊戲並不是降低、放任小學語文教學,相反是抬高小學語文教學。遊戲的本質乃是遊戲雙方的全身心投入,是“沉浸”、“吸引”,“只有遊戲者沉浸到遊戲活動中去之時,遊戲活動才會真正充滿其所具有的目的,,遊戲就是具有魅力地吸引遊戲者的東西,就是使遊戲者捲入到遊戲中去的東西,就是在遊戲中贏得遊戲者的東西”,恰恰只有當師生都把教育教學看成一種遊戲,共同投入,小學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陶冶才可能全面實現。

  “課本劇”――對大家來說早已不是什麼陌生的概念,很多學校在很多場合也都會編排一兩個課本劇進行演出,比如六一節、藝術節等。在網上課本劇視訊也比較多,也很容易下載。但是,在全國以“課本劇”為主要內容進行系統研究的學校極少,一般都是停留在排演一兩個課本劇作為學校德育活動節目而已,對課本劇的開發與實現小學語文人文性的實踐與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什麼是“課本劇”呢?“課本劇”就是把課文中敘事性的文章改編為戲劇形式,以戲劇語言來表達文章主題。文章來源可以是我們小學課本書上的,也可以是課外讀物上的,但小學階段的課本劇創作應歸在兒童劇中,它附屬於兒童文學範疇,拒絕成人化是基本要求。

  小學語文教材所選內容大多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題材、體裁豐富多樣,貼近生活,有一定的情節或意境。這些文章我們把它改編成課本劇,並通過課本劇讓學生自己把它表演出來,這種形式更能讓學生走進課文的境界,更有利於學習積極情感和態度的產生;有利於在思考中掌握知識、豐富經驗;有利於在表演中發展語言、促進交流;更有利於在多學科特別音美學科的貫通融合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展示精彩的個性。表演課本劇,它是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個體人文特徵全面、整體發展的有效途徑。編演課本劇同時又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改編是一種創造,表演更是一種創造。“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學生在課文的閱讀理解中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改編後進入表演,個人的創造性發揮達到巔峰,圍繞劇情的推進和人物性格的表現,動作、表情、對話都達到高度的個性化。

  匯演時,觀看的學生把臺上形象與自己創造的形象進行對照,把別人對形象塑造表現的技巧與自己的努力結果相對照,不斷調整充實,使形象更為豐富,臺上臺下,交流創新成果,共同提高語文素質水平。如果學生能舉手回答問題,固然說明該學生大膽,不過假如學生能在舞臺上展示自己的口語乃至肢體語言,我想這對培養小學生的膽量是一個不錯的嘗試。有的學生能大膽回答問題,但讓他表演時卻顯得扭扭捏捏,心跳臉紅。以課本劇方式學習語文,可以使學生得到鍛鍊。

  通過我校的研究與實踐證明,開發、排演課本劇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是以改進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方法、拓展課堂結構、探究誇學科教學、整合教學資源、張揚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實現人格內涵與教學資源的真正“碰闖”、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的有效途徑;是在構建多學科、多功能立體交叉的大課堂語文教學模式中,我們實現小學語文課堂人文目標的具體行動、補充行動、提升行動、有效行動。

  篇二

  一、在課堂實踐中實施課本劇活動的可行性

  有人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脫離了豐富多彩的生活環節,學生不可能形成豐厚的語文素養。可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始終處於一種相對封閉的狀態,課本是唯一的資訊源,教師是唯一的資訊傳遞者,教室是唯一的資訊交流場所。因此,大力倡導語文綜合性學習,把綜合性學習列入語文課程,應該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

  今年我們學校語文學科開展了多種綜合性活動課程的嘗試,自主開發校本教材,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一次課本劇活動,感觸良多。

  1.學生身邊有可利用的課本劇資源

  ***1***教科書資源。許多課本劇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要求,按照課本主題或通過改進來設計改編的。比如《黃香溫席》《母親的手》《陳毅孝母》等。還比如《晏子使楚》《赤壁之戰》《草地夜行》等都可以進行課本劇的嘗試。

  ***2***課外書資源。課本是小天地,課外書是大課堂,其內容包羅永珍,匯納百川,閱讀課外書,就是投身生活。

  ***3***影視、網路資源。課本劇也充分運用了多媒體手段,背景投影、旁白提示、朗誦配樂等,在整臺演出中效果頗佳。

  ***4***生活資源。生活中處處有資源。在課本劇活動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資源,包括鄉土、民風、民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這樣在情感態度上有利於讓學生迴歸大自然的懷抱,沉浸於大自然中,圍繞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開展活動,讓學生獲得對大自然的親近而美好的感情,藉此將關愛自然、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情感潛移默化地浸潤在學生心靈深處。

  2.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發展規律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也鮮明地提出:要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可以在課內外組織參觀、訪問、小報、課本劇等活動。由此可見,搞課本劇活動是有它的理論依據的。課本劇能以多變的形式,多彩的內容激勵學生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課本劇教學能把“苦學”變為“樂學”,變被動的“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在課堂實踐中實施課本劇活動的特點

  1.活動主體的寬泛性

  課本劇的表演也不求表演的人數規模,既可以是班級內幾個學生、一個小組、幾個小組的理解性表演,也可以是年級內各個班級的交流性表演,還可以是全校性的競賽性表演。我們的孩子都沒有演過課本劇,就是我這個老師也從未有過這方面的經驗,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的熱情。因為我們對錶演同學的要求並不太高。

  2.活動時間的寬泛性

  表演課本劇是為了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課本劇的表演既可以是一篇課文的某個片斷,也可以是一篇課文的全貌;可以是一組課文的展示,也可以是一學期所學課文的全面反映。因此,課本劇的表演不擇時間,可以是一堂課的開始、中間或最後的表演,加深學生對這篇教材的理解;也可以是一個單元結束後的綜合表演,鞏固學生對這個單元知識的掌握;也可以是一個學期結束時的彙報表演,複習這學期學過的有關教材內容。

  3.活動空間的寬泛性

  課本劇表演的場面規模不大,無論是城鎮學校還是農村學校,無論有無劇場舞臺,只要有教室或操場,都能組織學生進行表演。

  三、在課堂實踐中實施課本劇活動的作用

  1.課本劇排演對於教師是一次鍛鍊與學習

  在編寫課本劇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提高自身的文學素質和創新能力,加深對教材的把握,提高自身駕馭教材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表演課本劇,能夠創設熱烈的課堂教學情境,渲染濃烈的課堂教學氣氛,融洽師生之間的關係。經過排演,能明顯地感到同學們的熱情較以往高漲了,在演練的過程中由於孩子們放鬆了自己,也忽視了教師以往那種威嚴的角色,明顯改善了師生關係。

  通過學生的表演,能夠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和方法,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重難點的理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課本劇讓我們的語文課收到了以往難以收到的效果。

  2.課本劇排演對於學生也是一次鍛鍊與學習

  課本劇使學生能想一些問題,做一些事情,看一些東西,談一些見解,能到書本之外去獲得更豐富的學問。

  ***1***能夠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創新。

  ***2***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促使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3***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記憶與理解。

  ***4***能夠使學生在觀看課本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

  ***5***能夠使學生的多元智慧得到良好的培養,良好的個性得到張揚。

  ***6***通過活動,教師可以發掘一些學生的潛質,甚至可以改變一些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好多地方都有一般課堂教學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總之,語文教學的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課本劇這一形式不僅僅在語文這一學科中能發揮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學生“做人”與“成才”的整個基礎教育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本劇活動培養學生能力的優勢已經逐漸顯現。作為教師,為了學生的發展,我們應該投身於新課程改革之中,以新的眼光看待課本劇,積極開展課本劇活動,且應該以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活動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添柴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