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語文閱讀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一、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但是教師要清楚的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字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要從各方面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必須要形成發展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係,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上閱讀課文時,只要求孩子藉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就應該給予表揚和鼓勵。二年級時,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絡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絡,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理解全篇內容。

  二、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此外,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無論哪種表達,都要求做到用詞準確、生動,語句通順、連貫,句式靈活、多樣,內容具體、清楚等。朗讀可以使學生對讀過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可以積累語言材料,把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將會促進說話、作文能力的提高。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瞭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講授新課文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使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覆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思維

  從閱讀心理看,閱讀是期待產生,期待實現,同時產生新的期待這樣一個不斷推進的心理矛盾運動過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受到讀物的第一個資訊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資訊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驅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於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字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湧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湧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導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趣,撥動他們的心絃。

  四、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由於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資訊的多少,取決於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問,為什麼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中“一位滿頭銀髮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柺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麼?三是比較優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麼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在這可提問為什麼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長”字?

  總之,對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非常重要,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時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黃金時期,小學生能在此期間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將會對其終身有益。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篇二

  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淚,讀者才會受感動;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這個過程若缺乏審美熱情,閱讀就會變得索然無味。教師適當的煽情能激發學生的審美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慾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學習。例如,教學《梳羊角辯的小姑娘》時,我帶著一臉的神祕說:“這是篇寫人的記敘文,老師特別喜歡。它與過去學過的課文在寫法上有許多不同,你能找出多少點不同?當然越多越好。”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課文的閱讀中去。結果有發現課文主要通過對話的,有發現三件事是連貫的,有發現三件事可以組成一件事,有發現用詞很講究,有發現結尾意味深長的等等,學生的審美閱讀就此開始。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教師要啟發學生產生“閱讀期待”,須對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深刻透徹地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歷程、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時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教師進入課堂要以飽滿的精神,將文章中的情與自己心中的情融注於講解之中,洋溢於講臺之上,再反轉過來如水似地流到學生心中,喚起學生的情思,使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師一起去體會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課的導語,尤其是一篇課文教學之始的導語,應該像詩一樣精煉、感人,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一節課的結束語,特別是教完一篇扣人心絃的記敘文或抒情散文時的結束語,應在學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漣漪,達到“課盡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新的慾望。

  當然,教師要煽情,要動情,也不是任意地讓感情氾濫,要以自己的獨特、真摯、強烈、坦蕩的情懷與學生見面,扣擊學生的心絃,使自己、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慼、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

  葉聖陶說:“文字是一道橋樑,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橋樑,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並且瞭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這座橋樑本身就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需要我們的“情感的王子”――學生主動投入、積極參與到閱讀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挖掘出來,才能與作者會面,達成情感的契合。

  啟動情感。如果把兒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漣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動。這種外力須像一隻蜻蜓在水上輕輕一點,像一陣微風悄悄地掠過水麵。如從課文中選取一個美好的場景,一個或幾個角色的鮮明形象,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於是孩子情感的小河盪漾起情感,對新課的學習,產生一份關注,形成一種期盼的慾望,期待著故事將怎麼發生,將怎麼一步步進展。如教學《月光曲》時,我以貝多芬的《月光》作為背景音樂,聲情並茂地範讀課文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部分,之後引導:這是一首多麼美妙的曲子!貝多芬是怎樣譜寫成的呢?

  牽住情感。兒童的情感總是處於運動的狀態,可以由生成――發展――穩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滅。在學生初讀課文入情後,教師需倍加珍視,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只要教師巧妙地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學生去感受,去體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慚慚地湧動起來。如教學《月光曲》中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時,通過圖片、音樂引學生進入《月光曲》的意境,從而進行感悟、欣賞。再從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走進茅屋彈奏――即興創作的情感變化中找出貝多芬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使學生彷彿看到了,也彷彿聽到了,用整個心靈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馳而神往,激起孩子極大的興奮,撥動他們的心絃。

  推動感情。兒童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向課文字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孩子的面部表情,從朗讀的聲調,從發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頭湧動,這是閱讀成功的契機,應及時把握,並順勢將閱讀過程推進課文精彩片斷詞句,使學生全神貫注地注意那些深浸著作者情感的詞句,讀出其神韻。當學生通過音樂和圖畫,對《月光曲》的內容有了深刻的感悟並陶醉其中時,水到渠成了,讓學生盡情地朗讀。學生在朗讀中,讀出了音樂的優雅、輕盈、熱情和不可遏制的沸騰, 讀出理解,讀出情感,讀出韻味,使學生走進了貝多芬的情感世界。

  痛快抒發。學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發起來了。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想說,想抒發情感。情感的抒發,可以使學生之間的內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啟發,相互感染;通過抒發,可以使兒童的情感更加明確。及時引導兒童抒發內心的情感,不僅是閱讀的需要,而且也是兒童心理的需要。當學生對課文《月光曲》不僅僅停留在喜歡,而且有了深層的感悟,對貝多芬有了更深的敬慕。他們明白,正是貝多芬這樣的音樂家,才能創作出這樣美妙的音樂,把窮苦兄妹倆帶到了這樣的光明美好的世界!此時就要讓學生痛痛快快地去評,去讚美,進一步把情感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