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的祕訣

  語文學習的過程為什麼非常緩慢?因為這個過程不單單是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它是一個薰陶情感、提高審美、培育道德、學習做人的過程。

  

  小編的祕訣極其簡單:五“多”——多讀、多背、多寫、多悟、多行。下面分別談一談。

  一、多背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十五歲之前的記憶力最好。初中三年要多背名篇。背什麼?中華古詩文。中國人幾千年的審美、智慧、情感主要凝聚在中華古詩文中,當然要多背。多背多得,少背少得,不背不得。

  我搞過一個實驗:兩年背誦古詩詞300篇。我用半年時間從幾萬首古詩詞中選出300首,每天晨讀時領著學生讀背。現在這300篇已經整理成書——《中學生古典詩詞300篇》。現在我越來越認識到,讀背古詩詞的過程,既是積累典型語言材料的過程,更是在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種子的過程。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育的本質是立人,所謂讀書為明理,作文即做人。語文教育的終極使命是培養能讀會寫、知書識理、有君子之風的中華少年。而中華古詩詞負載著偉大的人文精神,對塑造青年學子的心魂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蔡元培說:教育不為過去,不為現在,而為將來。我想,現在來談“兩年背誦古典詩詞300篇”這項實驗的意義尚為時過早,幾十年後,參加實驗的學生將對這項實驗做出權威評價。

  二、多讀

  杜甫早就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初中三年,不讀幾百萬字的書是不行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裡規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0萬字,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三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50萬字。這是讀多少的問題,那麼讀什麼書?

  一是:應該讀有定評的大家的作品。因為讀一本這樣的書就終生受用。讀一本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比讀100本現在流行的寫少男少女情感的書還要強。

  二是:不要只讀零金碎玉似的散篇,應該多讀整本的書。

  現在,許多老師、同學都認識到多讀的重要,都在多讀,但讀的往往是零散的名家名篇,而不是長篇名著或大師專集。如果有計劃地每學期讀一本長篇名著,這樣三年就是六本名著。要知道,有的人一生也沒讀過六本名著啊。讀完一本名著,就是走完一種人生,你從中得到的人生的閱歷、情感的薰陶、審美的愉悅、道德的感化、寫作的方法都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從某種意義上看,課下多讀這些被家長、老師看作“閒書”的書,甚至比課上學語文還重要。許許多多語文學得好的人都表達過類似的看法:語文不是在課上學得的,而是在課下習得的。

  我現在正在搞一個“讀整本的書”實驗。這個實驗班我將從初一教到高三,五年制,中間不參加中考。每個學期、每個假期我都規定了學生要讀的名著。一共28種,見下列。

  一年級上學期:

  曲波《林海雪原》

  寒假:

  [蘇]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一年級下學期:

  老舍《四世同堂》

  暑假:

  [英]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二年級上學期:

  [美]海明威《老人與海》

  阿城《棋王》

  寒假:

  海巖《便衣警察》

  [美]傑克·倫敦《曠野的呼喚》

  二年級下學期:

  施耐庵《水滸》

  暑假:

  [法]羅曼·羅蘭《名人傳》

  劉義慶《世說新語》

  三年級上學期:

  《三國演義》

  寒假:

  [西班牙]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三年級下學期:

  孔子《論語》

  [英]莎士比亞《哈姆萊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