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優秀課堂實錄

  課堂實錄詳實記錄了教師課前如何瞭解學生的知識水平,調整教學方案。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1***:驛路梨花

  時間:一課時

  上課,師生問好。

  師:同學們,假如你正走在望不到盡關的深山老林裡,此時,你已精疲力竭,乾渴難熬。 要是能有水喝該多好呀!就在這時——你突然發現前碩不無這處不一口井,於是甩掉包裹,不顧一切的奔了過去。——哇,一竹筒清涼的甘泉就放在井邊。正當你低關喝水時。卻發現旁邊寫有這樣幾句話:“這是一筒引水,請將它放在汲水器裡,打上水後再渴。別忘了留下引水再離去,否則,後面垢人就喝不到水了。”

  一邊是解渴的清泉,一邊是為了後人的方便,此時此刻,筋疲力盡的你會怎麼選擇?

  生:我選擇後者,因為做人不能只想自己。

  ***其他學生也踴躍發言表示要選擇後者***

  師:說的真好。從這幾個同學垢發言中,我看到了咱班同學樸實、美好的心靈。老師很感動,因為大家懂得做從之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故事,題目是《驛路梨花》,是當代作家彭荊風寫的。我們來看一下這是一個什麼故?故事中的人們是怎麼做的。

  ***板書:驛路梨花 一個故事***

  師:首先請大家明確兩個學習重點:1、學習本文精巧的構思;2、學習文中主人公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 ***板憶:1、精巧構思;2、助人為樂***

  師: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後用自己的話把課文裡的故事概述下來。***師配樂背誦全文*** ***一生複述***

  師:這們同學的語言很簡練。還是這些內容。如果按照時間先順序概述,應該怎麼說?

  生:十幾年前解放軍路過這裡學雷鋒建起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後,梨花妹妹接著照料小茅屋,瑤族老人借住並送米,“我們”路過住宿。

  師:語言更簡練。老師有個問題這篇文章所寫的故事時間跨度大,前後延續了十多年,作者為什麼不按時間順序寫?

  生:我認為如果按時間順序寫就太平淡了,也不吸引人。

  師:對。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板憶並畫山的簡筆畫***如果大山沒有峰稜,沒有起伏,就不會有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侍句。在我國古代,如果有人因為一篇好文章考取了狀元,人們就說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這裡的“文曲”大家明白嗎?“曲”就是曲折、起伏、有懸念才吸引人,才是好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軍——二次誤會、三個懸念。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先找出無次誤會,看一看在哪些段落中。

  ***板書:二次誤會 三個懸念***

  生讀課文。

  生:第一次誤會在13和14兩段,第二次誤會在30——32段。

  師:請讀一下吧。

  ***生讀課文***

  師: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嗎?

  生:1、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他說不是。

  2、我們和瑤族老人認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師:到底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呢?***板書:主人***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找出作者巧設的三個懸念。想想看,主人究竟是誰?

  生讀課文。

  生:第一處懸念在第7、8段。

  師:這是第一處懸念。“我們”正焦急時,發現了小屋,裡面卻沒人沒燈,於是發出疑問:這是什麼人的房子呢?第二處懸念呢?

  生:12至14段。

  師:我們認為瑤族老人是主人,老人不是。到底誰是主人呢?這是第二處懸念,第三處呢?

  生:29至32段。

  師:這幾段我們分角色朗讀。我***旁白***——瑤族老人——哈尼小姑娘,三個同學一定要注意模仿你所扮演的角色的語氣,同學們當評委,評一下哪一個角色讀得最好。

  生讀。

  師:你認為誰讀的好?

  生:女同不讀的好,她把小女孩的天真讀了出來,其次是旁白,因他讀的內容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生笑***

  師:你的評有道理,剛才這幾個同學讀的是第三處懸念——解放軍叔叔為什麼蓋房子?誰知道他們為什麼蓋房子?

  生:為了方便路人。

  師:解放軍叔叔說的多好啊!把他們說的這句話劃下來,請大家齊讀。

  生齊讀

  師:既然小茅屋是解放軍蓋的那主人就是解放軍了,你同意老題的意見嗎?

  生:不同意。

  師:你認為主人是誰?能把理由告訴大家嗎?

  生:我認為是解放軍和梨花,因為他們分是建造者和照料者。

  生:我認為還有瑤族老人和“我們”。

  生:我認為所有建造者和照料者,凡是為小屋做過事的人,都應是主人。

  生:我認為是雷鋒叔叔,因為是雷鋒教他們這麼做的。

  師:同學們分析的都有道理。雷鋒、解放軍、梨花、瑤族老人、“我”和老餘,所有為小茅屋做好事的人,包括你、我、他,我們大家都是主人。

  ***板書:大家***

  師:課文分析到這裡,同學們能體會出作者要歌頌一種什麼精神嗎?

  生: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的精神。

  生:我為是學雷鋒,處處為他人著想的精神。

  師:說的對。作者在西南邊陲生活過多年,親自感受到當地淳樸的民風,儘管這篇文章是虛構的,但字裡行間無不閃爍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這就是文學作品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道理。以後,同學們也要學會觀察生活、體味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美。作者在談此文的寫作時,曾滿含深情地說:“雲南邊疆民風淳樸,儘管當地的人們沒有把學雷鋒的口號持在嘴上,但他們卻一向有助人為樂的好習俗,好客、熱情、關心他人,我經常想起那裡許許多多樸實的人和事,想起當年曾住過的深山老林裡只為方便他人的小茅屋,想起默默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想起為了後來的旅客,臨行前都要為小茅屋做點事的人。”

  同學們,作者說的多樸實啊!下面請大家再讀課文,看能不能從文中捕捉到作者的心聲,找出文中所有人圍繞小茅屋做的五件好事,並把這張表格填好。***實物投影表格***

  師:填好了嗎?我們看這個同學是怎麼填的。***將答案投影***請自己讀一下好嗎?

  生:解放軍叔叔建造小屋,梨花照料小屋,梨花妹妹照料小屋,瑤族老人來送米,我們修理房屋。

  師:概括的真簡練。如果哈尼小姑娘不來照料小茅屋,瑤族老人不來送米,我們不修理房屋會是什麼情形呢?

  生:沒水,沒米,也沒火;如果遇上雨雪天氣,有可能走不出去。困死在深山裡。

  師:那多可怕啊!正是人人心裡想著他人,都想為小茅屋為事,所以多少年來,小茅屋仍在發揮著它的作用。人們到了那裡,就像到了家裡。既然做了這麼多好事,作者為什麼不用《好事》或《小茅屋的故事》為題?想想看,為什麼用《驛路梨花》為題?

  師:想不出來?那同學們先把文中描寫梨花的段落找出來,一共有幾處?

  生:三處。

  生:四處。

  師:第27段算嗎?為什麼?

  生:通過夢境來寫梨花,我認為應該算吧?

  師:通過夢境寫梨花是虛寫,其他3處是實寫,一共是4處。

  ***板書:四寫梨花***

  師:通過分析,我們知道這篇文章主要通過寫人記事歌頌助人為樂的好風尚,而非寫景文章,但為什麼用這麼多筆墨來寫梨花呢?

  師:同學們看黑板,如果老師在這兒畫一輪彎月,孤零零的,好看嗎》不好看,怎麼樣就好看呢?誰能替老師在這兒補上幾筆?

  ***一女生上臺畫***

  師:這位女同學一出手就這樣美,美在她的心裡裝著呢!她在月亮旁邊點綴上幾朵白雲,配以婀娜多姿的柳枝。在雲和柳的映補下,彎彎的新月顯得有生氣了。這就是烘雲托月的效果,我們叫它——烘托。***板書:烘托***如果這輪彎月就是文章要歌頌的人,歌頌的精神,那麼,梨花林和小茅屋又起什麼作用? 生:烘托。用梨花來烘托人。

  生:我認為是用景美襯人美,人的心靈更美。

  師:大家的思維真敏捷;夜靜極了,輕柔的月光像流水一樣灑向大地;同學們,你嗅到甜美的花香了嗎?你看到隨山泉飄流而;生:感受到了;師:那就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吧!;生:讀;師:你認為他讀得怎麼樣?;生:我覺得他讀得很好,能把那種如詩似畫的意境讀出;師:這位同學讀得確實不錯;***無人舉手***;師:那就再看一眼,只看二眼;***學生踴躍舉手,試著背誦***;師:同學們能在這麼短的時

  --------------------------------------------------------------------------------

  師:大家的思維真敏捷。用景美來烘托人美,那麼景到底有多美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跟著老師到月光下的梨花林中去領略一下——

  夜靜極了,輕柔的月光像流水一樣灑向大地。遠處的樹,像披上了一層輕紗。潔白的梨花綻滿枝關,象月光下羞澀的少女,不時有幾片花瓣輕輕飄落下來。微風吹來,陣陣花香撲面而來,遠處傳來泉水歡快的跳躍聲。

  同學們,你嗅到甜美的花香了嗎?你看到隨山泉飄流而去的梨花瓣了嗎?你聽到山泉在唱歌了嗎?你感受到如水的月光了嗎?

  生:感受到了。

  師:那就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吧!

  生:讀。

  師:你認為他讀得怎麼樣?

  生:我覺得他讀得很好,能把那種如詩似畫的意境讀出來。

  師:這位同學讀得確實不錯。哪位同學能不看課本,試著背一下,說兩句也行。

  ***無人舉手***

  師:那就再看一眼,只看二眼。誰來試一下

  ***學生踴躍舉手,試著背誦***

  師:同學們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背下來,真不簡單。下面聽教師來朗誦,再來感受一下梨花林的美景。***師配樂朗誦***

  師:感受了梨花的美之後,誰再來說說題目的含義?先說梨花指什麼?

  生:我認為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又指梨花姑娘。

  生:我認為還象徵著一種精神。

  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可“驛路”呢?聯絡課下注釋1。

  生讀註釋1。

  師:在古代,沒有飛機、輪船,沒有火車、汽車,更沒有今天的傳真和因特網,那麼資訊靠什麼傳遞呢?靠馬。幾千裡的的路程,即使是最快的馬,一天也到不了,驛站,設有驛站的大路就叫驛路。 師:誰能聯絡文章的最後一段,再來說一下?

  生:我認為是雷鋒精神處處開放。

  師:你理解的真深刻,還有沒有其它的理解?聯絡一下“驛路”,再想想看?

  生:我認為是雷鋒精神代代相傳。

  師:助人為樂,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不僅僅要傳遞好,更重要的是實實在在地去做,去關心他人。正如托爾斯泰給我們講的《七顆鑽石》的故事那樣-——

  “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發生過一次大旱災,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乾涸了。草木叢林也都乾枯了。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天夜裡,一個小姑娘拿著水罐走出家門,為生病的母親去找水,累倒在草地上。她醒來時,罐子裡裝滿了清亮新鮮的水,喜出望外的她想喝個夠,但想到生病的媽媽,她趕緊抱著水罐往回跑,匆忙中,她被腳下的一條小狗絆倒了。奇怪的是,水罐好好的,水一點也沒灑,看到可憐的小狗,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裡一點,讓小狗舔淨了。這時,水罐變成了銀的。回到家,小姑娘把水罐交給母親,母親說:‘我反正快死了,還是你喝吧!’又把水罐遞給小姑娘。瞬間,銀罐變成了金罐。正當小姑娘忍不住想喝裡,從門外走進一個過路人討水喝,小姑娘想也沒想,把水罐給了過路人。這時,奇蹟出現了——從水罐裡跳出七顆鑽石越飛越高,最後飛到天上,成了現在的大熊星座。”

  同學們,當每一次愛心傳遞的時候,就會出現奇蹟。儘管這只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但它卻是人性美最樸實的體現。記住吧,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點評***

  課堂教學貴在創新。本堂課前不久在山東省初中語文優質課大賽中得到了評委和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聽了這堂課大家都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教學思路的設計上,別出心裁。文章的寫作思路是作者構思行文的發展軌跡,“作者胸有路,遵路識斯真”。***葉聖陶***教學一篇文章,必須順著作者的思路,領悟文章的真諦,但不一定篇篇都是從頭到尾問問答答,這樣不容易出新。本堂課用“一個故事、二個誤會、三次懸念、四寫梨花、五件好事”理順全文,五個方面又有五個側重點。“一個故事”讓學生有兩次複述課文的機會。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而且還練習了口頭表達能力。“二個誤會”和“三次懸念”主要讓學生明白寫法。“四寫梨花”主要是讓學生誦好句子。“五件好事”讓學生動動手。

  二是“三語”的設計別於生面。課堂教學結構是由各個五一節組成的,它與構思一篇幅文章一樣,也有開頭、中心、結尾。三語就是開頭語、中心的過渡語和結尾的結束語。

  ***2***:回憶魯迅先生

  師:這篇節選課文描寫了魯迅的幾個生活片段。今天,我們一起來品讀“品評衣著”部分。

  一、一個標點

  師:老師在讀第四段時,發現其中有句話很奇怪。我先請一位同學讀一下。***生讀***

  魯迅先生生病,剛好了一點,窗子開著,他坐在躺椅上,抽著煙,那天我穿著新奇的火紅的上衣,很寬的袖子。

  師:大家注意到沒有,整段只有一個句號,但這個句子其實包含兩個句子,看看是哪兩句?

  生:一句是“魯迅先生生病,剛好了一點,窗子開著,他坐在躺椅上,抽著煙”,另一句是“那天我穿著新奇的火紅的上衣,很寬的袖子”。

  師:好的,這裡本來應該是兩句話,前一句講魯迅先生病好一點了,後一句講“我”穿了一件新奇的火紅的上衣。按照標點運用的一般規則,在“抽著煙”後面應該是個句號,為什麼蕭紅在這個地方用了一個逗號呢?***生思考***請注意:既然在這個地方用了一個逗號,那就說明這兩件事情是緊密相關的,那麼二者間有什麼關聯呢?

  生:我覺得這句話強調“魯迅病好了一點”,這件事是值得高興的,這種情緒同那天蕭紅穿了一件火紅上衣就有了一種聯絡,即“火紅的上衣”可能表示蕭紅希望魯迅的病能快點好起來。

  生:作者希望魯迅看到她這件火紅的上衣之後心情會好,然後病能快點好起來。

  生:作者希望魯迅看到她的紅上衣以後能夠心情愉快,能夠輕鬆。

  生:這個逗號讓我體味出蕭紅火紅上衣的用意。因為先生病了,剛好點,蕭紅想穿一件紅上衣給先生帶來一點喜氣,她希望通過穿這件紅上衣來慶賀魯迅的好轉。

  師:是啊!一個小小的逗號,意味深長。所以蕭紅才會急著讓魯迅來看一看她今天的衣服漂亮不漂亮。

  二、一雙靴子

  師:課文中魯迅除了評價蕭紅的衣服之外,還評價了她的靴子。事實上,蕭紅穿這雙鞋並不好看,但她幾次進出魯迅家,魯迅一直都沒說,他為什麼一直不說呢?

  生:魯迅說:“你不穿我才說的,我一說你就該不穿了。”

  生:他怕會傷到蕭紅的自尊心,因為蕭紅是個年輕人,喜歡打扮,喜歡穿靴子;如果魯迅說不好看的話,她就不穿了。

  師:說得很好,蕭紅喜歡打扮,但她明明打扮得不好看,為什麼魯迅也不說,就讓她這麼去穿,這說明什麼呀?

  生:他尊重小輩的穿著。

  師:哦,你讀出了尊重,有體諒嗎?

  生:有的。

  師:好的,請坐。以前對於蕭紅的靴子魯迅一直不說,是不是有可能看到蕭紅很喜歡這雙靴子,為了不掃蕭紅的興,他就選擇不說;而且他也覺得這麼穿也無傷大雅,就讓她穿去吧,直到這一次講到穿衣服,才順便批評一下。在這裡我們看到魯迅對蕭紅的關心、體諒和包容。

  三、一條綢帶

  師:除了評價衣服以外,還有一件事情令蕭紅印象深刻,就是束頭髮這件事情。請一位同學把這段文字讀一下。***生朗讀***

  師:這裡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咀嚼的地方。首先綢條有米色的綠色的還有桃紅色的,經“我”和許先生共同選定的是米色的,為什麼“我”和許先生都選定了米色呢?

  生:因為米色淡雅、樸素。

  生:說明“我”和許先生都覺得米色很適合“我”的氣質。

  師:後來“為著取笑,把那桃紅色的,許先生舉起來放在我的頭髮上”,請注意“取笑”兩個字,為什麼許先生把那個桃紅色的綢條放我頭上就是“取笑”呢?

  生:因為桃紅色有點兒妖豔。

  師:對,相對米色的樸素,桃紅色過於濃豔,肯定是不適合“我”的。對此,魯迅又是什麼反應呢?

  生:他“眼皮往下一放,‘不要那樣裝她……’”。

  師:“眼皮往下一放”,表現了魯迅——

  生:他生氣了,真生氣了,動大氣了。

  師:有一個問題,既然是開玩笑的,為什麼魯迅要發這麼大的火?

  生:因為這個桃紅色過於豔麗和輕佻,不太適合純真的蕭紅,前面也說過魯迅先生是看重蕭紅的,所以他覺得純真的蕭紅不太適合這麼豔麗的顏色。

  生:這個顏色破壞了蕭紅在魯迅心中純真的形象,魯迅不允許別人用這麼輕佻的、妖豔的桃紅色來裝扮她,所以他這次真的生氣了。從這,我們也看到魯迅的原則和底線,你可以不會打扮,你可以不會穿衣,但你不能讓打扮改變了你的形象氣質,不允許這麼打扮。

  師:讀了“品評衣著”這個部分,你覺得蕭紅眼中的魯迅是怎樣的一個人?

  生:魯迅是一個非常關注蕭紅,關心並體涼蕭紅的長者。

  師:是啊!看似非常平常的文字中原來深藏著魯迅與蕭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