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史記孔子世家主要內容

  史記孔子世家為司馬遷所作!至於這部著作都講了什麼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史記孔子世家主要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史記孔子世家主要內容

  明確:課文分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兩段***簡介孔子的身世和從政情況,文字很簡要,但內涵很豐富。

  第二部分***3—5段***敘述孔子好學、樂學、善學的事蹟。三段,分別寫了孔子適周問禮、適齊聞《韶》、在魯學琴三件事。

  第三部分***6—11段***敘述了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的經過情形。孔子一生都有著極高的政治熱情,即使在他遭到打擊、排斥、嘲諷、甚至圍困的時候也仍然不減。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奔走遊說。雖然到處碰壁,但仍執著追求。文章用了相當篇幅,真實地記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動,寫得生動具體、形象逼真。

  第四部分***12—19段***介紹孔子整理文獻、從教授業、撰寫《春秋》的情況。文章寫了孔子淵博的知識和高度的修養,以及他在整理和傳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績。他整理和編纂過《詩》、《易》、《禮》、《樂》、《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並且將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從而對這些古文獻的傳播和儲存作出了傑出貢獻。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講學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把教育物件擴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這在我國教育史上,實在是個創舉,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文中對孔子的辦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作風,都有全面地描寫,突出地表現了這位偉大教育家的風範。

  第五部分***20—21段***寫孔子的去世和他死後的影響。

  第六部分***末段***是作者對孔子的讚詞,表達了司馬遷對孔子的極度仰慕、崇敬和讚美。

  史記孔子世家知識點

  1.人性論

  孔子之人性論,隱於三個說法。一是“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二是“政在節財”;三是“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雖然不以色性為討論的主題,但附帶透露了孔子對人性之“好色”的理解。“政在節財”雖然旨在解釋政治策略,但也附帶說明人的貪財本性。“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雖然在感嘆魯國臣子的犯上作亂,但同時也暗示一般人的追求高人一等的權力慾。不過,中國哲人並不像西方哲人比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洛克、休謨、康德那樣先有完整的人性論或知識論,然後提出自己的自然哲學或政治哲學、教育學。中國哲人一般大量地談論政治或教育,而以將自己的政治論或教育論建立在一個或幾個不言而喻的人性論假設之上。

  1.1好色

  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孔子曰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1.2貪財

  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曰 :“政在節財 。”

  1.3戀權

  陽虎由此益輕季氏。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

  2.政治論

  2.1政治哲學: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 ,孔子曰 :“政在節財 。”***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也?”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夫君子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魯哀公問政 ,對曰 :“政在選臣。”季康子問政,曰:“舉直錯諸枉,則枉者直 。”康子患盜,孔子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2.2政治作為: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於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於塗;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並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請先嚐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於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於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遊,往觀終日,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 :“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師己送,曰 :“夫子則非罪 。”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遊哉,維以卒歲!”師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師己以實告。桓子喟然嘆曰:“夫子罪我以髃婢故也夫!”

  桓子嬖臣曰仲樑懷,與陽虎有隙。陽虎欲逐懷,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懷益驕,陽虎執懷。桓子怒,陽虎因囚桓子,與盟而醳之。陽虎由此益輕季氏。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觽,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2.3政治失意

  政治失意之一: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 ,孔子曰 :“政在節財。”***景公說,將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遊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閒。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

  政治失意之二: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曰:“無有 。”“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曰 :“無有 。”“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 ?”曰:“無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無有。”“且楚之祖封於周,號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業,王若用之,則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數千裡乎?夫文王在豐,武王在鎬,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據土壤,賢弟子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政治失意之三: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3.教育論

  3.1禮樂之教

  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禮,……若必師之。”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自蔡如葉。葉公問政,孔子曰:“政在來遠附邇。”他日,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3.2純粹意志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乎 !”

  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閒,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閒,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絃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子貢色作。孔子曰 :“賜 ,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可以解釋為:一個主要觀點貫穿所有知識點。但最好解釋為:一個信念涵蓋所有知識。孔子的信念是:以誠***意志***修身,以禮***等級制***治國***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

  3.3禮樂課程與啟發教學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顏濁鄒之徒,頗受業者甚觽。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齊,戰,疾。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不憤不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復也。

  實踐課程之一:飲食起居

  魚餒,肉敗,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是日哭,則不歌。見齊衰、瞽者,雖童子必變。

  實踐課程之二:交往禮儀

  入公門,鞠躬如也;趨進,翼如也。君召使儐,色勃如也。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他日,子路行,遇荷莜丈人,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 :“隱者也 。”

  實踐課程之三:不語怪,力,亂,神。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 。”

  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於宋。子思作中庸。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的人

1.史記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史記中的故事有哪些

3.將相和的主要內容

4.出自史記的故事有哪些

5.出自史記的成語有哪些

6.史記中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