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洛道中作閱讀理解題及答案

  這首《赴洛道中作》是晉代文學家陸機的組詩作品。寫陸機赴洛陽途中所見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下面由小編為你帶來關於赴洛道中作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赴洛道中作閱讀材料

  遠遊越山川,山川修且廣。

  振策陟崇丘,案轡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

  頓轡倚嵩巖,側聽悲風響。

  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

  撫枕不能寐,振衣獨長想。

  【注】①陸機:西晉文學家。出身東吳名門,東吳滅亡後退居家鄉,閉門勤學,後被迫離開家鄉前往京城洛陽。 ②案轡:案,同“按”。

  按轡,手撫馭馬的韁繩,任馬慢步行走。

  赴洛道中作閱讀題目

  16.按照提示在橫線上填寫內容。***4分***

  “振策陟崇丘”中“陟”的意思是 ① 。在《出師表》中,有句子寫道:“宮中府中, ② ,陟罰臧否, ③ 。”其中“陟”意思是 ④ 。

  17.下列有關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遠遊越山川,山川修且廣”緊扣詩題,概括寫自己“遠遊”中歷經了艱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轡遵平莽”寫詩人行程的風塵僕僕,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後的釋然。

  C.“頓轡倚嵩巖,側聽悲風響”句用“悲”來修飾風,突出詩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D.全詩寫赴洛途中所見,借嵩丘、悲風、清露、明月等來表達身在旅途的獨特感受。

  18.陸機曾說:“詩緣情而綺靡。”意思是詩歌重在抒發詩人情感,且應注重文辭華美。請從這個角度賞析詩句“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4分***

  19.詩中“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描寫了周圍幽雅清麗之景,結尾卻轉而抒發“不能寐”“獨長想”之情,如何理解這樣寫的效果?請結合全詩談談你的認識。***5分***

  赴洛道中作閱讀答案

  16. 登高 俱為一體 不宜異同 獎勵、晉升

  17. B

  18. 這兩句詩使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將難以觸碰的“影”和“思”寫得有形有質,成為漫漫旅途中僅有的伴侶。抒情主人公在夜晚抱著影子入睡,在白天滿懷憂思前行,這幅萬里獨行圖正體現出他的孤獨和憂傷。

  在文辭角度,“朝”、“夕”對比,兩相呼應,“抱影寐”、“銜思往”結構工整,對仗嚴謹,精緻凝練。

  19. 採用反襯,以樂景寫哀情,使哀情更加突出。全詩通過山川、崇丘、平莽、嵩巖、悲風等一系列意象鋪陳出旅途之艱,又以“抱影銜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獨憂愁的形象,結尾的哀情,正是這一系列意象的昇華。此時,月光明亮是擾人入眠的直接原因。“月”作為古詩中的常見意象,也更加突出了作者遠離家鄉、無心賞景、只剩愁思綿綿的孤苦心態

  赴洛道中作的賞析

  這首詩是寫陸機赴洛陽途中所見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但是寫法略有不同。

  “遠遊越山川,山川修且廣。振策陟崇丘,案轡遵平莽。”首句仍然緊扣詩題來寫的。陸機從家鄉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陽,當然是“遠遊”。一路上越過萬水千山,而山山水水是那樣的修長和寬廣。詩人有時揮鞭驅馬登上高山,有時手握韁繩,在有草的平地上緩慢地向前走。從這一重重山,一條條水,忽而高山,忽而平地,可以想象到詩人長途跋涉的艱辛。因此,這裡不只是描寫沿途的山水景色,也透露了詩人風塵僕僕的苦情。但是,這首詩中的寫景與前首不同,前首“永嘆”十句寫沿途山水景色講究辭藻,大肆鋪陳;這首詩只是寥寥數句,輕輕帶過。這種有詳有略的寫法,使人感到各有特點。

  “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晚上休息是孤零零地抱影而寐,早晨起來懷著悲傷又上路了。寫出詩人的孤獨、寂寞和憂傷。這些複雜感情的產生,固然是由詩人思念親人,留戀故鄉,大概也參雜了對前途的憂慮。前首詩說:“總轡登長路,嗚咽辭密親。借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嗚咽辭親,“世網”纏身,應該就是這種複雜感情的具體內容。清代劉熙載《藝概·文概》說:“六代之文麗才多而煉才少。有煉才焉,如陸士衡是也。”陸機文如此,其詩亦復如此,“夕息”二句可見其語言提煉功夫。這兩句詩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動詞“抱”“銜”的使用皆備極精巧,是陸詩中的佳句。

  “頓轡倚嵩巖,側聽悲風響。”走了一段路程,停下馬來,倚著高峻的山崖休息一會兒,側耳傾聽悲風的聲響。這裡,進一步寫詩人旅途的孤獨和艱辛。倚巖休息,竟無人與語,只能側身傾聽悲風,可見其孤獨。稱秋風為“悲風”,使秋風塗上詩人感情之色彩,又可見其心情之憂鬱。詩人旅途生活中的這一細節,又使讀者聯想到前首詩所描寫的沿途景色:“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山澤紛紆餘,林薄杳阡眠。虎嘯深谷底,雞鳴高樹巔。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這裡對途中空曠無人和恐怖氣氛的描寫,有助於讀者瞭解詩人的孤獨和艱辛。

  “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撫枕不能寐,振衣獨長想。”意思是:夜露下滴,閃爍著潔白的光輝,啊,月光是多麼的明朗!對月撫枕,不能入睡,穿上衣服獨自遐想。這是寫途中夜宿的情景。“清露”二句,寫得幽雅淨爽,清麗簡遠,受到前人的讚賞。結尾“撫枕”二句,表現詩人不平靜的心情,饒有餘味。陸機是吳國將相名門之後,素有雄心壯志。他的《百年歌》中說:“三十時,行成名立有令聞,力可扛鼎志幹雲。”《晉書·陸機傳》說他“負其才望,而志匡世難”。可是在他二十歲時,吳國滅亡。太康十年***2******,他和弟弟陸雲被迫入洛。其前途是吉是凶,難以逆料,所以他的內心忐忑不安,很不平靜。

  陸機說:“詩緣情而綺靡。”***《文賦》***這是認為詩歌具有注重抒情的性質和文詞精妙的特點。這種詩緣情說和儒家的詩言志說不同,清代沈德潛認為“殊非詩人之旨”***《古詩源》卷七***,其實這正是魏晉以來詩歌的新變化。作為“太康之英”***鍾嶸《詩品序》***的陸機,他的詩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如此詩中“振策陟崇丘,案轡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文詞華美,對偶工穩,“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用詞造句,刻練求工,都是例子。陸機詩精於語言的提煉,善於寫景,即景抒情,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全詩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語句精煉而流暢,格調清麗悽清,形象鮮明,意蘊深遠,悲楚動人,富有韻味。這第二首詩是陸機詩中傳誦較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