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恰與夠閱讀試題及答案

  恰與夠高中語文課文中重要的一課,對於即將參加高考考試的人而言,一定要掌握好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下面由小編整理關於恰與夠的閱讀答案,希望對您有幫助!

  恰與夠閱讀材料

  ①在造“夠”字時,倉頡為難了,天下什麼東西有個夠呢?冥思很久沒有想出來,只好去請教黃帝。黃帝想了想說:“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夠,唯有多餘的話,半句都嫌多!”倉頡擊節讚歎:對,就是這個——夠!

  ②但是對“夠”的程度把握是困難的,什麼時候夠了?什麼情況下夠了?什麼程度才叫夠了?很難有個量化。歐陽修寫《醉翁亭記》時,開始列舉了許多山名,後來一句“環滁皆山也”囊括了,這五個字就是正好,就夠了。郭沫若寫劇本,有一句“你是個卑鄙無恥的小人”,有人說,這樣情緒表達不夠,改為“你這個卑鄙無恥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為一字師。

  ③文章如此,說話也是如此。有個相聲模擬公交上勸架,前面義正辭嚴大方得體,後面來一句“什麼玩意兒”,壞了。這樣的事生活裡很多,不只是笑話。一次我勸一個孤僻偏執的朋友,前面說得他引為知己,後面加了一句“你這種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結果給人轟出來了。

  ④文章“過了”或“不夠”,大不了不夠好,沒多大問題,但是話多了半句後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楊修、禰衡等還因此丟了性命。這樣的事畢竟少,“夠”字造出來,當然不僅僅專門用做說話寫文章的。對物質攫取的態度,“夠”更難掌握。

  ⑤沒人嫌錢多,這是句老實話。取之有道還好,大不了窮於追逐,忘了生活的樂趣,若是取之無道,那麼慾望越來越大,膽子越來越大,往往要犯事。權位也是,名譽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難遽然而驚:可夠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並留一書信給大夫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種沒走,結果被害死了。“夠”的領會與否,關係到生死。王翦出戰,帶兵六十萬,一路走一路派勤務兵和始皇帝討價還價,要“美田宅甚眾”,一連五次,謀士說:“將軍,是不是太過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見我求田問舍貪圖富貴,反而放心我了!看來,夠與不夠,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無恙,得以壽終正寢。

  ⑦什麼時候是夠?有詞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點不行,少一點不可”的“夠”。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滿意足就夠,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來自於對慾望的控制,對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為心真的難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顆知足的心,才能體會那個“夠”。

  ***選自《思維與智慧》,有刪改***

  恰與夠閱讀題目

  16、下面句中加點詞能否去掉,為什麼?***3分***

  但是話多了半句後果往往大得多……

  17、試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4分***

  18、第⑥段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論證了什麼觀點?***4分***

  19、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的中心論點是: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顆知足的心,才能體會那個“夠”。

  B全文結構可以這樣劃分:①/②③④⑤⑥/⑦

  C第1段的作用是引出中心論點,增強文章的趣味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D第3段“說話也是如此”中“如此”是指:對“夠”的把握是困難的,很難有個量化。

  恰與夠閱讀答案

  16、不能。“往往”在句中表示話多半句,危害越大。這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謹性。如果去掉,句子就成了“但是話多了半句後果大得多”,過於絕對,表達意思不嚴密。

  17、內容上 結構上

  18、事例論證,論證了在物質、權位、名譽方面什麼是“夠”。

  1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