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國氣候的形成知識點歸納

  在學習高中地理時,要重視概念性的知識點,要對地理所有的知識點進行消化。以下是小編給你推薦的高中地理中國氣候的形成知識點整理,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地理中國氣候的形成知識點

  一、地理因素

  1.經緯度對中國氣候的影響:中緯度為主體,南北所跨緯度大,以中緯度氣候為主體。

  2.海陸格局對中國氣候的影響: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風氣候──東亞季風。

  3.地形因素:中國山地眾多且高大,走向複雜,對氣團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種作用,致使氣候分異複雜。

  4.下墊面因素:中國地理空間下墊面環境複雜多樣,且存在著許多性質較為均一的大地貌單元,形成了許多特徵典型的地方性氣候。

  5.洋流因素:中國近海以黑潮暖流為主體,對過境氣團有增溫增溼的作用,加強了夏季風的勢力。

  6.青藏高原的影響: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勢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許多聳立於雪線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緣,高山環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於周圍盆地、平原之上,襯托出高原挺拔的雄偉之勢。高原面積250萬平方千米,東西長3000千米,南北寬1500千米,跨15個緯度。而且高原幾乎佔冬季中緯度對流層厚度的1/3以上,成為中緯度大氣環流中的一個龐大的障礙物。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無疑起著巨大的作用。

  ***1***阻擋高原兩側冷峻氣流的交換,擴大西風帶的影響範圍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沒有露出水面的大石頭對河流的影響一樣,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風帶發生分支、繞流,形成南北兩支氣流。北支氣流一部分沿阿爾金山成東風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連山成西或偏西北風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東部匯合成西北氣流,流線呈反氣旋彎曲,形成動力高壓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壓進一步加強,並有利於冬季風南下。高原的約束使冬季風的勢力較強。南支氣流在高原西南面為西北氣流,繞過高原南側轉為西南氣流,流線呈氣旋性彎曲,產生動力性低壓槽,在槽前暖溼氣流的影響下,我國南方與北方冬季氣候有較大差異。南北兩支氣流在長江中下游匯合,形成北半球最為強大的西風帶。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氣由於受高原地形的阻擋和擠壓,向我國東部地區傾瀉到更南的緯度。高原東側的西南地區,地處高原西風帶的背風位置,風速較小,天氣、氣候別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動力作用還表現在它對於近地面氣流的屏障作用。東西方向上,它阻滯了隨西風氣流東移的天氣系統,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擋著我國西部對流層冷暖空氣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擋冬季風南下,使南側的印度與同緯度其它地區相比溫度高,氣壓低,氣溫年較差小。同時西風帶氣壓系統受高原阻擋在其西側停留、減弱、消亡,而東側的四川盆地一帶則又相對平靜,氣流擾動較少,風力較弱。高原北側又不易受南來暖溼氣流影響。有利於冷空氣堆積,進一步加強蒙古高壓的勢力,進而產生對我國東部地區的強寒流影響。而高原阻擋海洋溼潤氣流進入我國西北盆地,形成少雨的燥熱天氣,使我國新疆極端乾旱,成為少有的少雨區和無流區。

  ***2***高原季風的出現,使我國季風性氣候尤為突顯

  青藏高原表面的物理性質和同高度自由大氣相比有很大差異。夏季高原成為熱源,氣流在高原面上輻合,形成青藏熱低壓,這個熱低壓從春季就逐漸發展、演化,到5、6月初基本形成,盛夏達到最強盛,它的形成破壞了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的連續分佈。冬季高原面降溫迅速,加上地勢高,冰雪面積大,形成低溫高壓中心。夏季高原熱低壓的形成有利於高原面上氣流的輻合,而冬季又有利於高原面上氣流的發散。氣壓場的季節性變化引起了區域性環流的季節性變換,夏季高原周圍氣流流向高原,冬季高原上氣流又流向四周,從而形成高原季風。

  冬季冷高壓加強鄰近地區氣流的下沉,高原冷高壓與蒙古高壓的迭加使高原北側的蒙古高壓得以加強,勢力尤為強盛,冬季風影響大半個中國。夏季高原熱低壓吸引大氣向高原輻合,使高原南側的印度低壓進一步加強。與太平洋副高和南半球副高產生了更加強大的氣壓梯度,加強、加速西南和東南季風。冬夏季高原面上氣壓場的配置所形成的氣流場與亞歐大陸冬夏季氣壓場及其所形成的氣流場剛好吻合,從而加強了中國冬夏季風的強度。也改變了我國氣壓場的形勢,增加了我國季風氣候的典型性、廣泛性和複雜性。

  ***3***獨特的高原氣候

  青藏高原在整個中緯度地區的大氣環流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也使其所在地區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進而對整個中國乃至亞洲地區氣候的形成產生巨大影響。

  ***4***青藏高原對中國氣溫分佈的影響

  受緯度、海陸分佈和地勢起伏的影響,我國氣溫分佈總的特點表現為南暖北冷,溫差較大,而青藏高原的影響,使我國氣溫分佈產生極大的變化。

  a.西部地區夏季出現了與南熱北冷的緯度變化規律相反的南冷北熱現象。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雖然等溫線平行於海岸線,但仍有南熱北冷的變化規律。而西部地區的青藏高原由於地勢高峻,夏季原面平均氣溫低於北部的塔里木盆地。同時高原北部邊緣山地又對塔里木盆地熱量散發產生阻滯作用,使之成為夏季全國最熱的地方。而高原地區卻成為夏季全國的冷極。

  b.高原東部的雲貴高原由於處於冬季西風帶的背風位置,出現“死水區”,南部又受西風南支氣流北上的影響,冬季不冷,氣溫較高,天氣別具一格。昆明有“春城”之稱,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此。

  c.高原地區氣溫受地形影響,表現出等溫線與等高線明顯吻合的特點,打破了冬夏季我國氣溫的變化規律。

  d.高原地區由於地高天寒,長冬無夏,7月份平均氣溫仍低於8℃。全年活動積溫<2000℃,≥10℃的持續期少於100天,部分地區全年日均溫都在0℃以下,活動積溫為零。可以劃分為高原寒帶、高原亞寒帶和高原溫帶三個溫度帶。

  b.高原阻擋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使之無法進入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所以塔里木盆地成為我國極端乾旱的地區。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下,部分地區在50毫米以下。

  c.青藏冷高壓建立的遲早和它消亡的快慢還直接影響到季風的強弱程度。冷高壓建立早、強盛,冬季風迅速且大面積控制我國。消亡的遲,原面向外發散的氣流阻擋夏季風北上,直接制約著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所以青藏高原原面冷高壓和熱低壓的變化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中國大氣的降水強度甚至旱澇災害。

  高中地理熱帶季風氣候知識點

  1、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範圍,即>15℃

  第三步,判斷降水季節分配型別,夏雨型***1500-2000mm***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10°-25°之間的大陸東岸

  海陸位置:主要分佈在南亞和東南亞大部分地區

  3、氣候特點***特徵***:終年高溫,一年有明顯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氣候形成原因: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影響***其中夏季風是由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移動,越過赤道後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植被型別:熱帶季雨林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典型動物:象,孔雀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磚紅壤性紅壤

  6、該氣候區內分佈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最大的港口城市和棉紡城孟買,最大城市和麻紡城加爾各答,新興工業中心班加羅爾,孟加拉國的首都達卡、斯里蘭卡的首都科倫坡、泰國首都曼谷、越南的首都河內、最大港口和工業中心胡志明市,我國海南省的海口、著名的旅遊城三亞,臺灣最大港口高雄,菲律賓首都馬尼拉。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水稻、茶葉、甘蔗、小麥為主。雨季播種,旱季收穫

  高中地理溫帶大陸性氣候知識點

  1、判斷依據:

  第一步,根據最冷月、最熱月判斷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1月、最熱月7月,則該地處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為7月、最熱月1月,則該地處在南半球

  第二步,確定最冷月的溫度值範圍,即<0℃

  第三步,判斷降水季節分配型別,少雨型***<300mm***

  2、位置:

  緯度位置:南北緯30°-60°的大陸內部

  海陸位置:主要分佈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部和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中部、南美洲南部近海地區。

  3、氣候特點***特徵***:冬冷夏熱,降水量較少

  4、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到大陸氣團控制,乾旱少雨

  5、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陸地自然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植被型別:溫帶草原溫帶荒漠

  該氣候條件下所分佈的典型動物:黃羊、旱獺雙峰駝、子午沙鼠

  該氣候條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黑鈣土荒漠土

  6、該氣候區內分佈的城市: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德國首都柏林、新興工業中心慕尼黑、斯圖加待、最大航空港法蘭克福、國際會展中心萊比錫、俄羅斯首都莫斯科、最大港口聖彼得堡、哈薩克首都最大城市阿拉木圖,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加拿大首都渥太華,最大城市多倫多、最大港口蒙特得爾,美國首都華盛頓。最大城市和港口紐約、第二大工業城市芝加哥、"汽車城"底特律。"鋼都"匹茲堡。工業城市布法羅、波士頓,費城。我國西部特大城市蘭州、烏魯木齊等。

  7、該氣候區內的農業活動情況:以畜牧業為主,灌溉農業或綠洲農業,棉花、瓜果、小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