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最難的科目是什麼學習方法有哪些

  文理分科一直都是廣大學生和家長難以選擇的問題,文科和理科都有比較難的科目,那麼文科哪科最難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高中文科最難的科目,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文科最難的科目

  要說文科最難的應該是地理這門學科了吧。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也就是說地理是偏理科的,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對於邏輯思維能力較弱的同學來說,非常沒有優勢。

  而且很多文科同學都是感性一些,對於理性的知識比較難理解,很多文科生都是數學和地理拉低分數。同樣的,文科成績好的同學數學和地理成績不會太低。

  文科除了數學和地理以外,其他課程的知識都是以記憶為主。在文科生中,大多數都是因為理科難學才學的文科,只有極少數的同學是因為喜歡文科或者文科學的很好才選的文科。

  理科之所以難學,是因為理科知識對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想學好理科做題就得舉一反三,會做一道題不行,重點是通過一道題,掌握這一系列題的做題思維與方法,而文科則是先背會知識點,再記問題,根據問題的問法來做題,也就是說文科題目有答題模板,記住答題模板直接背答案。這也是理科比文科難學的原因。

  其實舉一反三是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做的題多了,拿到題也就知道該向什麼方向思考了,如何答題了。地理也是,通過多做題來學習和鞏固。

  高中文科生學好地理的方法

  掌握主幹知識,構建知識體系

  把握基礎的、核心的、主幹的知識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掌握重要的地理原理、理論、方法,如:大氣保溫作用原理、熱力環流原理、水迴圈原理、地質大迴圈原理、整體性與差異性原理、區位理論***工業、農業、城市區位因素分析等***;區域地理分析方法、區域可持續發展等等;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如:地球運動、等值線的判讀、大氣運動、常見的天氣系統、主要氣候型別、洋流;人口結構與人口遷移,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等等。

  另外,還應該適當記一些常規的答題模板,雖然這對於全國卷已經沒那麼實用了,但我認為這對於初學者或者基礎比較差的學生還是有幫助的。但對於模板的應用,一定一定要結合題目的圖文材料,從材料中獲取並解讀資訊,選擇與題目相關的點答,切忌套題、生搬硬套。例如關於必修二人文地理區位理論方面,常見的考題為:分析工業、農業、城市、交通、商業等的區位因素。雖然略有不同,但要點大致是一樣的,都主要從兩方面來答:①自然因素***“地氣水土生”***: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土壤,土地,植被,自然資源等;②人文因素: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政策、工業或農業基礎,歷史傳統等等。

  關於所謂的“迴歸課本”。老師經常會跟學生說要回歸課本,尤其在中考、高考前,許多專家也會給出這樣的建議,於是聽話的乖孩子們就去把課本再通讀了一遍,然而看完卻啥也沒記住。我理解的“迴歸課本”應該是再掌握核心主幹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再次迴歸課本查缺補漏,而不是盲目地通讀課本。

  關於知識體系的構建,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可能都無法獨立完成,因此老師應多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體系的構建。以高中地理為例,包括:3本必修+2本選修的整體知識體系;每本書,每章,每節的知識體系依次構建,或者以相反的順序進行構建;亦或以專題進行構建也行。

  關於有些同學說的:“老師,感覺我讀的都不考,考的都不是課本上,那我還看書幹嘛?”確實,現在高考考得是“知識+能力”,而不是純粹的記憶,不會再像中考一樣考課本原樣的東西,咋看確實讀書沒用,但其考的知識和能力大多跟課本上的某個知識點是相類似的。例如2008年全國1卷那道難倒一大片考生的“剛果河沒形成明顯河口三角洲的原因”就是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案例3“黃河三角洲的發育”的逆向思維題,解題思路是一樣的。再如2015年全國1卷考的“雨水花園”看似很高大上,但其實考得就是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的“水迴圈原理”。但這點大多數學生是很難看出來的,還需老師在講題時多加引導。

  除了構建知識體系之外,能力也十分主要,尤其是獲取和解讀資訊的能力,全國卷的地理題,圖文資訊很多,必須學會從中獲取和解讀出有用資訊,並調動和運用學過的地理知識,兩者相結合進行答題。

  高中文科地理的學習方法指導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一一對比其差異。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恆星日、十太陽日; 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寒潮、寒流;礦物、礦產、礦床;岩溶、熔岩;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物群落;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如:地球表面熱量分佈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係;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係;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迴圈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佈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等等。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三、抓"綜合"重"聯絡”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內在聯絡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例如: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這不僅僅是緯度決定的,與大氣環流、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係。西歐為什麼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計劃地做一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關於這一點,你要多注意老師或網校中的典型例題分析,將其積累起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要注意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絡。

  四、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如陸地上的自然帶,從赤道向兩極,大致可分為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這是共性。但實際分佈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又具有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及非地帶性。這就是個性。具體實際情況中可能個性更具特點。

  五、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方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佈和成因,可歸納出:***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反氣旋型***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3***在中、低緯度海區,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洋流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六、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現象,當這種一般現象出現了異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麼,這種特殊性的產生是必與其當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關,從而,我們就可得出相應的結論。如,太陽輻射在地理表面的分佈是沿緯線分佈的,根據其熱量的分佈狀況,我們將全球化分為五帶。 由此可知,等溫線、陸地自然帶等分佈也應沿緯線分佈。但在實際中,我們發現,它們的分佈並非都沿緯線分佈,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呢?經仔細觀察和分析,我們發現它們的分佈還與地表形態、海陸熱力性質、洋流、人為活動等因素有關。具體分析時,就看當地與其它地區之間的差異是什麼?特殊的差異,也就決定了其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