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教育教學隨筆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比較好動,那麼作為一年級老師的你會如何寫教學隨筆呢?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小學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眾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積極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為,小學生對教師的某些習慣的培養還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衝: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 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必須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須規範、整潔地寫字。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為例來說,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範整潔地、有一定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著上來了。

  篇二

  小學一年級階段是兒童形成各種習慣的最佳時期。在這一 階段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 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其能力、性格的發展。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新 教材指出: “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只要求學生上 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獨 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等內在的學習品質。”

  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就 應充分地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並將這一目標貫穿在教 學的全過程。那麼,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專心傾聽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積極思考的基礎,也 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

  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上課專心傾 聽的習慣。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我認 為教師講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而且語言要生動有趣,條理要分 明,方法要靈活多樣,力求使課堂教學引人入勝,使每個同學都 樂意聽。

  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 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的習慣。為 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教師要留給學 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還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 難。

  其實提出問題有時比解答問題更重要,任何發明創造都是從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出問題是從所學知識中,尋 找矛盾和疑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種提問能力是學生學 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有效途徑。

  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可能 產生新的見解,有了見解就會有交流的願望,有了交流又可產生 新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 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雖然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於 一年級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

  因此,只要教師引導 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 並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紮根、結果。

  篇三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