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情感隨筆

  年輕人的情感轟轟烈烈,中年人的情感講究沉澱。那麼,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人到中年,稚氣的想法象樹葉由青變黃,成熟的思維之果掛滿了枝頭,雖然歲月已在他們臉龐雕刻出生活的滄桑,但心靈的河流逐漸成為一道風景:多了幾分寧靜,少了幾分浮躁;:多了一些內斂,少了一些張揚;多了若干寬容,少了若干衝動。中年人的愛情也一樣,那種風起是日子笑看落花,雪舞的時節舉杯望月已成了珍藏在心中的美麗,現時的愛情就象一杯由歲月沉澱下來的醇酒,厚重的,濃濃的,它一般不會虛榮,不會輕浮,不會大起大落,那種愛的激情燃燒,那種愛的浪漫炫麗,那種愛的轟轟烈烈已俏然消退,而那種淡淡的愛,淡淡的情,一生的牽掛,一生的呵護,一生有心的愛已融化在平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靜靜享受一生的快樂和幸福已在心中綻放芬芳。

  對於已婚的中年人來說,他們不再用“親情比愛情更能使夫妻關係穩固”的思路來定位他們的婚姻生活。

  他們需要愛,也敢於愛,並營造了婚姻中常鮮的愛情色澤,依然熱衷於美容、塑身、健美、打扮,給伴侶一個常新的自我;他們更懂得用性愛維繫愛情的激情,與伴侶尋求一種共同的和諧。成熟的中年人對性愛與身體的享受有了更高的要求,這無疑也使愛更加醇香濃郁。

  已婚的中年人依舊需要愛情,這得益於人們對傳統婚姻觀念的變遷。如今對婚姻的重新審視,對婚姻的理解更為多元化和人性化,於是,越來越多的人不甘心被一紙婚書所束縛,他們希望在婚姻中仍有浪漫與激情。

  敢愛的人衝破了束縛,選擇了一種有著更多可能的生活和愛情。很多人一輩子都不能確認他們的感情是不是真正的愛情;而成熟自主的人能準確自如地把握自己的內心,能夠更清晰地在各種經歷中發現愛情,找到真愛。世事雖然不會就此變得單純,但智慧而成熟的人會讓生活更加精彩。日漸成熟的人還能夠從容優雅地去愛,這是這個時代賦予人的自我價值的一種變更和提升。

  中年人愛情少了一份激情,多了一份牽掛;少了一份浪漫,多了一份責任;少了一份幻想,多了一份柴,米,油,鹽的瑣碎,他們的愛是把對方融入自己的血液中,骨髓裡的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覺,相愛多年的兩人只需一個小得再不能小的動作,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眼神,就能知道彼此在想什麼,這便是,人們常說的‘'相濡以沫’'吧。

  人到中年,在愛情面前會儲存理智和冷靜,因為他們閱盡人間的春色,清楚知道不受控制的愛情最終的結果,知道如果駕馭感情的烈馬,而且。中年人的心態已有湍急的峽谷進入開闊平坦的河道,漸入佳境,可把愛和欲分得很清,知道什麼是寶貴的。在他們眼裡,“夥伴兒”是無比的純淨的,他們不想破壞這一種純淨,寧願把對方作為自己對青春對愛情的回望,永遠在心裡為自己留下一份純潔的感情,留下一份愛的懷念,這可能是紅,藍顏知己吧。歲月滄桑變成一沙一物皆天堂,中年人愛情看風起雲湧。

  於是,無論結婚的還是未婚的,也只能擁有一種平和的心境,在冥冥之中守候緣份與愛情;既然領悟到了生活的味道就是愛情的味道,何不去細心體味生命與愛情所帶給我們的喜悅呢?

  中年人想時時追求激情澎湃的情感生活太不現實,但平庸的生活中,大家很難感受到愛,那麼。給平淡的愛加一點點激情如何,就像菜湯裡灑一點點味精和蔥花,不會掩蓋它原來的味道,只會突出本味的鮮美,因此有多多少少悟到人生的真諦的中年男女最完美的情感生活應該是,相守一生的愛侶共同營造激情與浪漫,同守一個屋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品嚐平常生活中共同相守的暖意,這樣的愛不需要驚心動魄,有一枝玫瑰,一次約會,有個輕吻把他突出來吧。

  中年人的情感生活應像午後的陽光,散漫,悠然,但並不缺泛熱度,這種熱度帶有持久的力量,把餘下的人生全部照亮。

  篇二

  總覺得“中年”很遠,遠到不需要去擔心。每提到中年,便覺得是那麼疲憊的一個狀態,略帶風霜,更多一點憔悴,譬如秋天的柿樹,果子紅了,葉子黃了,少了些許生機,更添了幾分蕭瑟。“紅顏恃容色,青春矜盛年”,感覺自己一直是這樣的小女兒心態。然而,時光終究不會欺騙自己,一晃便還是觸碰到中年的年輪。

  某天,手機不斷收到生日的簡訊祝福,不斷提醒我,不要試圖去拒絕中年的邀約。這個冬天一直多雨,這天卻意外晴了,許久不見的冬日的陽光灑在窗臺上。我伸出手想要撫觸陽光,陽光卻從指縫間漏過去。而我對待中年的態度,或許是從此刻開始轉變的。心裡的魔障一旦消失,認同感也就來臨了。現在的人說中年是從四十五歲開始,可是細想,中年並沒有嚴格地區分,卻是由你內在的心理來決定的。

  中年像是一葉把青年和老年連線起來的扁舟。人到中年,意味著上有老,下有小,意味著承擔和付出,意味著一日日的忙碌。而從大的方面看,則意味著人生的不可承受之輕。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當我靜下心時,更能體會到這句話的分量。我問自己,我立過了嗎?我不惑了嗎?我又該在中年的旅途如何前行?

  這個時候真想停下來歇歇。看逝水流年,父母已然老去。那種無聲無息的老,就如同父親頭上日日漸增的白髮,母親愈來愈模糊的記憶。而身邊的朋友,許多走著走著就散了,這之後,漸漸懂得,人生的某些遇見不過是一種擦肩。就像成長的過程註定是孤獨的。回首來途,青春的氣息還依稀可辯,便倉促地把自己攆到了中年。

  原來讓你最迷茫的,不是無路可走,而是倉皇地站在中年的路口。一步步接近人生的本來面目,生命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想,那些年少輕狂,那些擱淺在青春裡的夢想,已無跡可尋。如同在沒有方向的黑夜裡,你把手伸向前方,去觸控夢的影子,卻撲了個空。

  這一刻,站在時間的渡口,我試圖把內心的浮躁都還給生活。人生中能讓人自主選擇的事物那麼少,我無法回頭,所有事都無法回頭,但我可以在剩餘的光陰裡對自己更好一些。光陰如水,人事皆非,漸漸明白,人生就是一場經歷,經歷春夏秋冬,經歷酸甜苦辣。我的心裡不再是滿滿的熱鬧,更多的是淡定。我不再為眼角的一絲皺紋而感嘆,不再把委屈忍了又忍嚥進心裡,內心的紛亂終了歸於安寧。

  原來中年也是需要修練的,更需要寬容和智慧。多年之後,還記得舊時情懷,舊時人事,更明白生命短暫。我無法抗拒吞食一切的時間,但我可以把自己的腳步放慢一點,再放慢一點;從容一些,再從容一些。在人生的秋天,將自己開放成一朵春天般的花。

  篇三

  中年,一個必經的歷程!這個時候的人已經是積累了比較多的人生經驗和閱歷,對人生對也會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已經不再是“愣頭青”了!有了這麼多的人生積累,對很多事情也看明白了,也看得更深了也看開了。於是,對生活的和人生的態度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已經不再是對什麼事到困惑和了!而是有了更多的從容和淡定,這就是歷經了人生半世風雨後的積累。以前讀莫懷戚的《散步》深有感觸的就是作者背起,背起的那幾句描述“我與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和妻子背上的加在一起,就是我們的整個世界”。實際上,這幾句話就客觀而實在的概括了人生中年這段時光的生活境地。真的是“上有老,下有小”說起來時容易,細細掂量確是沉甸甸的。生活中,不見得更多的時候都是揹著老人與孩子,但生活中的那份重量真的是實實在在的在我們的肩上!家,對我們來說,那就是一個世界。記得讀董橋的《中年是下午》,感觸也是很深的。他是這樣說的“午後的這杯茶,是濃縮了一杯的往事、是積累了半生的心緒、握幾絲的下午”真的是活生生的一箇中年時光的寫照!真的是詮釋了半個人生。就如同我在我的文章《一杯清茶,細品人生》所說一般!中,又有多少人有這個閒情雅緻於午後暖暖的陽光中慢品思緒?!很多的中年人都在忙於生計難得有那樣的心境與!即使有一定的空閒也不見得將整個下午用一杯清茶泡得綿軟細膩……

  如果你還沒有到身上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和重量,那隻能說明你還沒有到這個年齡罷了。這個年齡,更多是有著一些感慨但不會有更多的激動,有著淡淡的思緒少了很多很多的憤慨!梁實秋先生的文章《中年》如是這般說“感覺自己的夥伴似乎有很多都提前入蟄了,把世界交給了年輕人”說的真的很精闢!

  人到中年真的是一個承上啟下!偉岸,如山!如海,深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