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的概念是什麼

  什麼是高效課堂,你知道高效課堂的概念嗎?下面小編告訴你高效課堂的概念,希望你滿意

  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並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是有效課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課堂基於高效教學。

  定義

  課堂高效的問題,研究及論述頗多。但有個基本的描述,即: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儘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體現: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現在課堂容量,課內外學業負擔等。

  二是效益的最優化。也就是學生受教育教學影響的積極程度。主要表現在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品質等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優化的課堂,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只有二者的和諧統一,“高效課堂”才能形成。簡言之,“高效課堂”至少在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等三個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

  高效課堂是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基本特徵是“自主建構,互動激發,高效生成,愉悅共享”。衡量課堂高效,一看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增長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程度;二看教學效果是通過怎樣的投入獲得的,是否實現了少教多學;

  三看師生是否經歷了一段雙向激發的愉悅交往過程。

  要素

  課堂教學效率至少包含以下三個要素,即:教學時間、教學任務量、教學效果。可以從三個方向和三個層面進行定義分析:

  教師層面,教學效率是指在單位教學時間內,在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前提下所完成的教學任務量。

  學生層面,教學效率 = 教學對所有學生的一切影響的總和/學生所用的時間總和。

  這裡強調“所有學生”,旨在倡導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人數,即全體性。

  所謂“一切影響”,是指“學生學到的有用知識 + 學生形成的有用能力 + 學生養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負面的影響”。

  時間方面,課堂教學效率= 有效教學時間 / 實際教學時間 × 100% 。

  所以,高效課堂源於有效課堂,基於有效課堂,有效課堂的教學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負。教學的成果是“人的發展”而非工業產品,教學效率的量化或許永遠是一種奢望。提出“教學效率”的概念,不是為了“計算”,只是為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提供比較正確的導向,理想的方向。當時間被用到極限時,教學必然從有效走向高效。

  案例典範

  一般模式

  一般模式亦稱基本模式,為10+30+5;分為三個環節:預習指導+合作交流+達標測評。在45分鐘的課堂上,教師佔用的時間不多於10分鐘,包括新課匯入、分配任務、疑難點撥、歸納總結、組織測評。課堂上學生用於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少於30分鐘。高效課堂倡導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組為單位,以獨學***自學***、對學***同質對子合作***、“群學”***小組學習***形式實現新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

  5分鐘為當堂達標測評時間。當堂達標測評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試卷測試或者作業,而是通過學習小組,組織進行對子之間的“兩兩”檢測,形式靈活多樣,既可以採用當堂“小紙條”測評,也可以簡單到“口頭”測評。

  常態模式:10+35

  教師可支配時間為1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為35分鐘。三大板塊:預習——展示——反饋預習——明確學習目標、生成本課題的重、難點並初步達成目標。展示——展示、交流預習板塊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六個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課外擴充套件、達標測評。

  預習交流——學生交流預習情況;明確目標——強調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各小組聯絡組別展示情況,對本組展現的答案進行課外擴充套件;達標測評——教師以試卷、紙條等形式檢查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掌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