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常春藤葉課堂實錄

  最後的常春藤葉是美國短篇小說大師歐·亨利的作品,那麼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課時

  師:《最後的常春藤葉》是一篇外國小說,翻譯成中文時有好幾個版本,因而就有了不同的標題。

  ***PPT顯示:《最後的常春藤葉》《最後一片葉子》《兩個病人》《絕處逢生的瓊珊》, 你覺得哪個標題最好? 為什麼?

  請同學們在這四個標題中去掉最差的一個,先把哪個去掉?

  生:我先把《兩個病人》去掉,這個標題沒有韻味,沒有詩意。

  生:我想刪去《絕處逢生的瓊珊》,因為小說除了寫瓊珊活下來,還寫了貝爾曼去世,而瓊珊能夠活下來,是貝爾曼用生命換來的,這個標題沒有寫出兩者的聯絡點。

  師:同學們一下子就去掉了兩個,非常有眼力,那我們看最後剩下的兩個標題,如果再劃去一個,哪個要劃去?

  生:《最後的常春藤葉》中的“常春”不僅指瓊珊在經歷了一場大病後奇蹟般地活下來,告訴我們生命之樹常青,而且貝爾曼挽救別人的精神也是永恆的,因此我保留這個標題。

  師:還有不同的看法嗎?

  生:我要保留《最後一片葉子》,因為貝爾曼畫上去的不是很多葉子,而是一片葉子,“葉子”指的就是常春藤葉,而“一片”還突出了數量。

  師:看來最後剩下的兩個標題各有千秋,我們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

  師:剛才我們是在做減法,現在我們再做加法。請填出橫線上的內容,可以是一個詞語,可以是一個短語。請同學們根據小說的情節,將你的思考內容寫在草稿紙上。

  ***PPT顯示: 最後一片葉子是 的葉子***

  師:請同學們發表自己的看法。

  生: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畫上去的葉子。

  生:最後一片葉子是挽救生命的葉子。

  生:最後一片葉子是體現貝爾曼愛心的葉子。

  生:最後一片葉子是頑強而又滄桑的葉子。

  生:最後一片葉子是給予人希望的葉子。

  生:最後一片葉子是藝術家通力合作的葉子。

  生:最後一片葉子是凸顯人類高尚靈魂的葉子。

  師:可是,作者卻說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的傑的傑作。請齊讀小說最後一句話。

  生:***齊讀***啊,親愛的,那是貝爾曼的傑作——那晚最後的一片葉子掉落時,他畫在牆上的。

  師:請問“傑作”是什麼意思?

  生:“傑作”就是傑出的作品。

  師:這位同學的解釋比《現代漢語詞典》還要生動,讓人想到一個成語——顧名思義。

  ***PPT顯示:傑作:超過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現代漢語詞典》***

  傑作”一詞在文中一共出現過五次,請同學們快速搜尋,在文中圈出來。

  ***生尋找***

  師:好,時間差不多了,請同學們把找到的句子讀一讀,並說說你對這個句子的理解。

  生:第30自然段,“他老是說要畫一幅傑作,可是始終沒有動手。”這個句子告訴我們:貝爾曼繪畫“傑作”的雄心未曾泯滅,他心中的“傑作”是很有分量的。

  生:第30自然段,“他喝杜松子酒總是過量,嘮嘮叨叨地談著他未來的傑作。”“喝酒過量”折射了他在事業上失意,“嘮嘮叨叨” 體現了他對未來仍有期待。

  生:第31自然段,“角落裡的畫架上繃著一幅空白的畫布,它在那兒靜候傑作的落筆,已經有二十五年了。” 這個句子反映了貝爾曼要畫的傑作只有一幅,而且不會輕易下筆。

  生:第35自然段,“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傑作,只要“我”畫一幅“傑作”,“我們”就可以離開這個“藝術區”,表現了貝爾曼樂於助人的品質。

  師:同學們都講得很好。貝爾曼“老是說要畫一幅傑作”,他畫的最後一片葉子是不是“傑作”?為什麼?

  生:我認為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葉子是“傑作”,因為這片葉子能給瓊珊以生命。

  生:我覺得貝爾曼畫的最後一片葉子是“傑作”,因為這片葉子給瓊珊帶來了“生”的希望和信念。

  生:這最後一片葉子雖然很普通,但是卻反映了普通人之間無私的情意,符合貝爾曼心目中的“傑作”標準,那就是作品不在於表面的好壞,更在於產生的價值,這才是“傑作”,才是藝術。

  師:經典!就本文而言,還有哪些人也成就了“傑作”?為什麼?

  ***這個問題表面上看是一個承接性問題,實際上隱含著“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畫上去的,但是他一個人能畫得起嗎”這樣一個轉折性問題***

  生:蘇艾也成就了“傑作”,如果蘇艾沒有把瓊珊的想法告訴貝爾曼,貝爾曼就不可能畫最後一片葉子。

  生:醫生也成就了“傑作”,醫生說瓊珊活下去的希望只有一成,後面所有的故事都在這一點上展開。

  生:剩下的人物都成就了“傑作”。 ***生笑***

  生:是的,瓊珊也成就了自己生命的“傑作”。

  師:難道瓊珊也成就了“傑作”?

  上帝也成就了“傑作”。 ***生笑***

  師:何以見得?

  生: 冥冥之中, 好像有一種外力在左右著 “傑作”。

  師:在生命的流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必然,也會遭遇許多偶然。這位同學從偶然的角度提出了己的看法,難能可貴。

  餘:“肺炎先生”也促成了“傑作”。 ***生笑***

  師:為什麼?

  餘:沒有“肺炎先生”的光顧,後面所有的故事都難以展開。

  師:我們追本溯源,找到了很多因素。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既有主體因素,也有背景因素。而且,有很多因素是老師沒有想到的,後生可畏啊! 那麼, 能不能深入文字,想一想作品是如何表現蘇艾、醫生、貝爾曼、瓊珊的“傑作”的?

  我們分一下工,第一大組思考蘇艾,第二大組思考醫生,第三大組思考貝爾曼,第四大組思考瓊珊,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請一位同學將組內的意見彙總起來。 當然嘍,朱鵬程同學思考上帝,餘璐恆同學思考“肺炎先生”,時間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