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課堂觀察與課堂教學評價

    課堂觀察是校長、主任管理教學工作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課堂觀察,可以準確把我學校教學工作的真實情況,為學校教學管理科學決策提供可靠的資訊基礎;可以密切與教師之間的關係,瞭解教師的教學思想、業務水平,便於有針對性的培訓、管理教師。課堂觀察還是一種研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斷髮現自己,不斷改造自己,不斷成就自己。在課堂觀察中,強呼叫多種感官收集課堂資訊,除了語言和行動,課堂的情境與故事、師生的狀態與精神都將成為感受的物件。課堂觀察追求用心靈感受課堂,體悟課堂,收集課堂資訊,提出問題,發表意見。追求的是對話和反思,追求的是交流和探討,追求的是民主、互動、研究的氛圍,謀求的是共同發展。那麼,怎樣才能發揮課堂教學觀察的研究和促進作用呢?
一、做好課堂觀察前的準備
進課堂之前能事先了解內容,充分與授課老師溝通,瞭解該老師對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考,他將從哪裡著力,他希望聽課者關注哪些教學環節,得到哪方面的反饋,從而共同確定聽課的重點。昆蟲學家、商人和教師結伴在黃昏散步。昆蟲學家聽到蟋蟀叫聲;商人聽見銀元掉地的聲音;教師聽到茅草屋朗朗的讀書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在什麼地方,就會在什麼地方得到收穫;心在哪裡,智慧就在哪裡。”“到教室幹什麼?我們的想法是我要自我成長,先要有自助,然後才能對別人實施幫助。”因此,進教室前就要開始思考:思考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理念的統一,學生學習效果與教師的教學行為的聯絡;思考“假如我來上課,我該怎麼處理”?思考議課時交流什麼和怎麼交流。
二、課堂觀察要加強思考
1、思考自己進入課堂的目的。陳瑤說過:課堂觀察是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觀察表、錄音錄影裝置等),直接或間接(主要是直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這說明課堂觀察是有目的的。進課堂,不是為了完成學校佈置的聽課任務,是先自助後幫助,即成長自己的同時幫助授課者,達到共同研究提高的目的。不要單純的認為,校長、主任進入課堂就是為了講臺上的老師。
2、在觀察老師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時,必須思考授課教師行為背後的理念和追求,這種思考會使我們在課後的交流中不是就行為而行為,而是行為和理念的統一。判斷和思考授課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思考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師生的教學行為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絡,這種思考使我們致力於從效果出發研究教學、改進教學,通過課堂觀察追求有效教學。    3、需要思考“假如我來講,我該怎樣?一方面是讓自己在課堂觀察中真正有收穫,有改變,使觀察和研究一節課的過程成為自己學習這節課、準備這節課的過程。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在課後交流時信口開河,使自己關於教學改進的意見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轉變為具體教學行為的基礎上,對教學實踐產生影響。這種思考使觀察者置身其中,在觀察和研究這節課的過程中,吸納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同伴互助”,從而切實改進自己的課堂教學。
三、課後對話要講平等
課堂觀察後的資料分析、評議交流和自我反思可以起到激勵教師、改進教學、共同提高的作用。要把握以下幾點:
1、環節設計很重要。要創設注重全體參與、平等交流的形式。就像我們追求教師少講,學生多活動,也就是少教多學的課堂教學一樣。課堂觀察後的交流也應該這樣。成都大學師範學院陳大偉教授的《有效觀課議課》一書中介紹的步驟,可供借鑑。
(1)你確定的主題對你和其他老師專業成長有什麼意義?(明確主題)
(2)就相關主題,你有什麼特別滿意和不滿意的地方?有什麼問題和困惑需要大家共同討論?(講課者談感受)
(3)大家就相關主題,觀察到什麼現象?有什麼需要討論的困惑?(全體參與)
(4)請大家對困惑發表看法。(合作討論***
(5)還有沒有其他需要共同關心的問題討論?(質疑詢問)
(6)對討論的問題和觀點進行梳理。(教研組長的作用)
2、以平等交流為基礎。課後交流是一種研究,是參與者圍繞課堂上的教學資訊進行對話交流,通過對話理解對方,理解教學,並探討教學實踐的種種可能性。重在引起參與者對話交流,在交流中促進參與者思想提升。因此,需要以平等交流為基礎。參與者要堅信對話者有對話者自己的思考和他的打算,而且有他的道理。不能認為只有我的東西對,我的東西管用。我們認為,教學活動具有無限豐富性和多種選擇性,在複雜的課堂教學活動面前,我們都需要詢問,需要傾聽,少用句號,多用問號和逗號。需要容忍多樣性、鼓勵多樣性、探討多樣性。在平等交流的議課過程中,既要克服參與者消極接受評判和批判的“小媳婦心態”。又要防止採取高傲的、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態度,惟我獨尊。事實上,當一個人不願意聽別人說的時候,別人也就不想聽他說;而當自己什麼也不敢說的時候,別人也就不屑於同他說。失去獨立和平等的對話關係,就有“話不投機半句多”的感覺。
3、這樣的話語結構,授課教師易於接受。以學論教告訴我們,交流時要從學生的學習狀態入手,可以這樣說,“我注意到”、“我發現”。這樣的話教師易於接受,彼此是平等參與的主體,針對問題,互相探討,達到“雙贏”。
為了“雙贏”的目的,可以採用這樣的話語結構:“假如我來上這節課,我將這樣設計……”,“我這樣設計,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假如我來上這節課,我將這樣設計……”它既要求參與者尊重彼此的處境和條件,同時又要求在觀察授課老師的思想和技術以後,參與者必須提供一種回報。而“假如我來執教,我將這樣教……”則表達了參與者願意提供這樣一種回報。    “我這樣設計,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規定了參與者不能把課堂上的現象看成授課老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困惑和問題;必須從實踐角度、操作角度思考問題,不僅要提出問題,而且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假如我來上這節課,我將這樣設計……”“我這樣設計,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同時賦予了所有參與者一項平等的質詢權利,在這樣的話語結構中,沒有誰的意見不會被接受。
總之,課堂觀察是一種立體性的綜合技術,卓有成效的課堂觀察總是觀察者以認真負責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為前提;以原有教育思想和教學經驗參與為基礎;以看、聽、想、記等多種活動協調作用為保證。高效的課堂觀察是準確的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前提,而講求技巧、充滿智慧的評議氛圍更易於參與者敞開心扉,各抒己見。從而在集體反思中,發揮大家的智慧,提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怎樣聽課評課》,徐世貴著,遼寧民族出版社。
[2]《怎樣觀課議課》,陳大偉著,華東師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