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企業培訓

  對於企業來講,培訓是自身新陳代謝、不斷髮展的催化劑和必由之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做好企業培訓的方法,歡迎閱讀。

  企業培訓方法:以人為本”

  企業除了賺錢,還要滿足員工需要

  首先,作為培訓來講,主要是通過公司的發展戰略,結合員工個人發展需求,進行相關理念、文化、技能技術等方面的教育訓練。培訓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公司理念培訓,確立公司生存的目的,也就是說公司存在的理由除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之外,對社會、個人能夠滿足什麼需求,對待客戶我們採取什麼樣的服務方式。這些是一個企業的生存之本,如果連這些都沒有搞清楚,這個企業的生存就會難以為繼。據相關資料統計,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為3-7年,但在大多數企業開業之初都提出要建成“百年老店”。

  “百年老店”從何而來,難道只是一個口號嗎?這需要很多系統和體系的支撐。首先需要轉變的是人的心理,投資人的心理,換句話說,投資人為什麼要建立這個企業?可能開辦之初主要是賺錢,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對於員工來講主要是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這在心理學上主要體現在人本論取向。

  企業培訓方法:“認知地圖”

  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有著不同認知方式

  公司步入正軌之後,公司需要對各部門、各崗位人員進行能夠勝任崗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崗位任職資格培訓。在開展培訓工作的時候,這時候我們不但要考慮公司的需要,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員工的需求。

  我們如何通過研究各類群體的心理,來具體安排我們的培訓計劃和課程。比如20-30歲年齡的人群,我們在安排培訓課程時,主要從如何增強其工作能力和增加其工作技能、工作經驗方面進行考慮;30-40歲年齡的人群,我們主要是從如何拓寬其工作思路和增加其工作知識方面進行考慮;40歲後年齡的人群,我們主要是從如何接受新的事物和方法方面即理念方面進行考慮,這是根據人的發展不同年齡階段的思想動態和實際需求方面進行考慮的,這在心理學上主要體現在認知論取向。

  其次,我們可以從心理學上的社會文化取向方面來進行考慮。心理學上的社會文化取向主要是強調人的行為是在各個文化地區的文化傳統及特點的基礎上形成的;考察、分析、推論該環境中行為,必須要考慮這些地區的社會文化特點。對於企業員工來說,我們如何適應企業文化,在企業文化的指引下,開展適應企業戰略發展和企業文化的獨具特色的培訓工作,首先思想要統一。

  根據心理學研究,只有人們的思想進行了統一,人們的行為才能趨於統一,在體現個性的同時體現共性,才能使人們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體現團隊意識。通俗的講,就是要通過“洗腦”使員工能夠順利接受公司的企業文化、工作氛圍和公司理念,使之儘快融入到公司的團隊當中。心理學上有一個對比效應,作為成年人,踏入任何一個新的公司,心理上總難以忘卻上一家公司的優點和缺點,拿新公司的方方面面與之相比較。那麼在新員工培訓中我們要注意如何消除這種對比,只有消除了這種對比,才能使他們的期望值降低,根據幸福論的觀點,這樣他們才能更容易得到滿足,才能使其在工作中對企業的敬業度和忠誠度增強。
 

  企業培訓方法:“鯰魚效應”、“榜樣學習”

  讓培訓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

  第三,在實際培訓工作中,對受訓者的心理狀態我們也要充分了解。只有認識到他來受訓的目的,我們的工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也是培訓管理工作中的培訓需求調查部分,同時也是作為專業培訓講師應該具備的基本功。除了我們對成年人學習的特點或者說是學習的心態,我們還要對學員的職業、崗位、年齡、文化程度等因素進行了解、分析,這些對於我們準備什麼樣的培訓內容有著基本的指導意義。

  在培訓過程中,我們還要從學員的表現來具體分析學員當時的心理狀態,我們要避免他們中間發生心理學上的鯰魚效應,否則我們的培訓工作很難開展下去。當然從另一方面講,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他們中間發生的這種效應,來促進我們的培訓工作。

  我們可以以一個學員作為標杆和旗幟,來具體說明和闡述培訓給他帶來了什麼利益,比如他的薪資變化、職務變化、績效變化等方面。這時我們不妨給其他學員做一個示範分析,使其以標杆為榜樣積極參加培訓,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推動培訓工作,從而使受訓者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心理上讓他們認識、感覺到培訓給他們的工作、生活,甚至是家庭方面帶來的益處,從而扭轉現在一些企業的培訓工作處於被動的局面。

  培訓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從整個人力資源管理來看,人力資源是做人的工作,人力資源管理就是溝通的過程,培訓同樣是溝通。在工作中如何同別人做好溝通,我們首先要充分了解每個人的需求,也就是他的心理狀態,我們才能採取對症下藥的培訓,才能使培訓起到預想的效果,這樣培訓工作才能體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