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彈性研究綜述論文

  作為心理健康培養與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要組成部分, 心理彈性 一直是國內心理學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於研究取向的差異,心理彈性至今仍沒有統一的定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心理彈性研究綜述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心理彈性研究綜述全文如下:

  摘 要 心理彈性***Resilience***:主體對外界變化了的環境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該狀態是一種動態形式,有其伸縮空間,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並在變化中達到對環境的動態調控和適應。心理彈性是個人在面對壓力或者困難的境遇下,個人自覺主動展現出來的自身所具有的優秀的個體特徵,它在個人的內部心理與個體外的周圍世界間發揮中介和調節作用。

  一、心理彈性的起源和概念

  “心理彈性”***Mental Elasticity***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受到物理學中彈性力學的啟發,該理論認為,“材料或物體有一種隨外力作用而發生變形並隨外力去除變形消失的特性”,此即為彈性,這種可恢復的變形被稱為“彈性變形”,並將受力物體在“彈性極限內的應力與應變分佈規律”作為本學科的研究物件。

  二、心裡彈性的內在結構

  Rutter 提出,心理彈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與危險因素產生互動作用的因素或保護過程。涉及兩個關鍵性因素:危險性因素和保護性因素。

  1、危險性因素:是指阻礙個體正常發展,使個體更容易受到傷害而得到不良發展結果的生物的、心理的、認知的環境方面的因素。這一概念已經被研究者廣泛接受和研究,特別是在對壓力、逆境、挫折、創傷等處境不利於兒童的研究中,更是備受關注。

  2、保護性因素:是指能夠促進兒童或青少年良好適應的人格、社會以及體制等方面的各種因素和資源,包括個體、家庭、社會中的影響因素。通常分為兩類:兒童變數和環境變數。

  三、主要理論模型

  1、補償模型、挑戰模型和條件模型

  Masten和Tenegen根據保護性因素在環境中可能起到的不同作用提出了心理彈性的三種模型:補償模型、挑戰模型和條件模型。在補償模型中,危險性因素與保護性因素是相互獨立的,危險性因素或環境對個體發展起著負向作用,而保護性因素則起正向作用。挑戰模型中,將危險因素加以區分,認為危險因素依其水平不同對青少年發展結果的影響並不完全是負性,最終的性質取決於危險因素的數量和持續時間是否超越個體的極限承受力。適度的危險因素水平反而可能促使激發個體戰勝逆境或壓力的潛能,從而可能出現更為積極的發展結果,但如果危險因素持續不斷且程度嚴重,儘管有保護因素的作用仍可能導致青少年出現消極結果。在這裡,逆境或壓力對於青少年來說,更意味著挑戰和超越自我的機會。

  條件模型又稱調節模型或保護模型。在這一模型中,危險性因素與保護性因素作用是互動的。根據互動作用的不同水平,Lutha:進一步將條件模型細分為四種水平:保護的型別,保護性因素起著一般性保護作用,而不論逆境或危險水平的高低,但這種保護作用並不能總是衝減危險因素的負面影響。“保護一恆定的”型別,保護性因素起著“全或無”作用,只要這類因素存在,個體的整體功能就不會受到損傷。“保護一增進的”型別,則保護性因素與危險性因素的作用方向趨同。。。保護一反應的,型別保護性因素受危險因素水平影響,隨著危險水平的增高,其保護作用會減弱。

  2、心理彈性框架

  Kumpfer基於生態系統論提出了更富整合意義的心理彈性框架,對心理彈性干預影響深遠。模型包括三個塊面的內容:一是作為前提條件的環境特徵***如危險因素或保護性因素***;二是作為心理彈性者個體的特徵;三是中介作用的動態機制以及個體良好的發展結果***彈性重組***。危險因素與保護性因素相互作用,保護性因素的效應與危險因素的數量和水平相關。而保護性因子數量增加,也將有效緩衝危險因子的影響。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時,個體心理彈性抗壓危險因素是一個能動的過程。

  3、破壞、重整模型

  Riehardson的破壞、重整模型。這一模型是基於生物、心理和精神***靈性***的平衡模式來構建的,認為生活促進來源於內部或外部的資源:新資訊、新的體驗或思想、情感的重新認識。個體對生活促進的認識取決於他的彈性品質和以前彈性重整過程。在這一模型中,由於壓力、逆境的出現,促使原本處於“身心平衡狀態”的個體調動起諸多的保護性因素與之相抵抗以維持自身與環境的平衡。如果壓力過大、抵抗無效,則平衡就會發生瓦解。

  此時個體被迫改變原來的認知模式***如世界觀、信念體系等***,而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進行重新整合,這一整合的結果與Kumpfe的彈性框架是相類似的:達到更高水平的重整狀態***彈性增強***;恢復到初始平衡狀態,失去了成長的機會;更低水平的平衡,個體被迫放棄生活中原有的動力、希望或者動機;失衡狀態***功能紊亂***,這時個體會出現如物質濫用、破壞行為或其他不健康的方式來應對壓力。Richardson對這一模型做了更進一步的說明:多種瓦解或重整可能會同時發生;在沒有彈性重整的情況下,瓦解將會持續因為個體沒有獲得彈性品質;彈性過程可應用於個體、夫妻、家庭、學校和社群以及其他團體;彈性重整可能會被延遲。

  四、討論

  心理彈性是現代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心理彈性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強個體心理彈性,需要個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採用正確的歸因方式,在面對問題時,要採取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和解決,同時要處理好人際間的關係,使自己在愉快的環境中生活和交流。在生活中積累經驗,我們要不斷塑造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加愉快的生活,展望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