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提高自信心的名言名句

  一個人絕對不可在遇到危險的威脅時,背過身去試圖逃避。若是這樣做;只會使危險加倍。但是如果立刻面對它豪不退縮,危險便會減半。決不要逃避任何事物,決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關於自尊自信的勵志名言警句

  1、小溪在生命的長河裡,你前進的步伐每時每刻都撥動著大海心中的琴絃。

  2、竹根,即使被埋在地下無人得見,也決然不會停止探索而力爭冒出新筍。

  3、埋首俯身,全為了奮力向上,並不是對頭上的太陽缺乏感情。

  4、痛苦的記憶是淚水洗不淨的,只有汗水才能把它沖掉。

  5、通過雲端的道路,只親吻攀登者的足跡。

  6、沒有鬥狼的膽量,就不要牧羊。

  7、與其是無數遍地重溫那個虛幻的玫瑰式的夢,還不如去一個靜靜的湖畔採一朵金*的野菊花。

  8、只要是辛勤的蜜蜂,在生活的廣闊原野裡,到處都可以找到蜜源。

  9、溝潭之水,凝滯沉悶,飛瀑之流,奮迅高亢——同是為水,性卻異,前者滿足安逸,後者進取不已。

  10、英雄的事業必定包含著艱險,如果沒有艱險也就不成為英雄了。

  11、鞋底磨穿了,不等於路走到了頭。

  12、世上所有美好的感情加在一起,也抵不上一樁高尚的行動。

  13、閒適和寧靜,對於浪花,意味著死亡。

  14、只要你想種下美好記憶的種子,便能找到你心靈中的*地。開墾吧,現在就開始。

  15、翹首盼來的春天屬於大自然,用手織出的春天才屬於自己。

  16、誰把安逸當成幸福的花朵,那麼等到結果時節,他只能望著空枝嘆息。

  17、在懶漢的眼裡,汗是苦的,髒的,在勤者的心上,汗是甜的,在勤者的心上,汗是甜的,美的。

  18、泉水,奮鬥之路越曲折,心靈越純潔。

  19、浪花永不凋萎的祕訣:永遠追求不安閒的生活。

  20、驚歎號是勇士滴在攀登路上的血,也是懦夫失望時流淌的淚。

  21、鬆軟的沙灘上最容易留下腳印。鉭也最容易被潮水抹去。

  22、只有腳踏實地的人,大地才樂意留下他的腳印。

  23、克服困難,勇敢者自有千方百計,怯懦者只感到萬般無奈。

  24、勤奮的含義是今天的熱血,而不是明天的決心,後天的保證。

  25、沒有一顆珍珠的閃光,是靠別人塗抹上去的。

  26、浪花,從不伴隨躲在避風港的小表演,而始終追趕著拚搏向前的巨輪。

  27、無窮的偉大,也是從“一”開始的。

  28、馬行軟地易失蹄,人貪安逸易失志。

  29、縴夫在河邊留下一串腳印,那是跋涉者生活的省略號。

  30、美麗的藍圖,落在懶漢手裡,也不過是一頁廢紙。

  31、只有創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實的生活。

  32、貪圖省力的船伕,目標永遠下游。

  33、沉湎於希望的人和守株待兔的樵夫沒有什麼兩樣。

  34、松樹在懸崖峭壁上巍然挺立,雄風不衰,是因為它具有勇於傲霜鬥雪的內在氣質。

  35、鬆馳的琴絃,永遠奏不出時代的強音。

  36、實幹家在沙漠裡也能開墾出綠洲,懶惰者在沃野上也不會獲得豐收。

  37、蝴蝶如要在百花園裡得到飛舞的歡樂,那首先得忍受與蛹決裂的痛苦。

  38、只有收穫,才能檢驗耕耘的意義;只有貢獻,方可衡量人生的價值。

  39、自然界沒有風風雨雨,大地就不會春華秋實。

  40、事常與人違,事總在人為。

  篇二:提高自信心的格言

  1、障礙與失敗,是通往成功最穩靠的踏腳石,肯研究、利用它們,便能從失敗中培養出成功。

  2、再冷的石頭,坐上三年也會暖。

  3、實習工作總結:知識給人重量,成就給人光彩,大多數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稱量重量。

  4、沒有什麼事情有象熱忱這般具有傳染性,它能感動頑石,它是真誠的精髓。

  5、“穩妥”之船從未能從岸邊走遠。

  6、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銅匙。——列夫托爾斯泰

  7、很多事先天註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可以決定怎麼面對,那是“運”!

  8、征服畏懼、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確實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獲得成功的經驗。

  9、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10、沒有闖不過的關口,沒有打不倒的敵人。

  11、相信就是強大,懷疑只會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12、自己打敗自己的遠遠多於比別人打敗的。

  13、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羅曼·羅蘭

  14、嘲諷是一種力量,消極的力量。讚揚也是一種力量,但卻是積極的力量。

  15、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16、人格的完善是本,財富的確立是末。

  17、強烈的信仰會贏取堅強的人,然後又使他們更堅強。

  18、做的技藝來自做的過程。

  19、成功需要成本,時間也是一種成本,對時間的珍惜就是對成本的節約。

  20、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若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