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聲音打一成語的答案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不絕如縷

  解釋

  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就要斷了,多形容聲音、氣息等低沉微弱、時斷時續。或用來形容局勢危急;後也比喻技藝等方面繼承人稀少。

  出處

  ①《公羊傳·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②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以是嗣續之重;不絕如縷。”

  ③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④宋·陳亮《與應仲實書》:“苟無儒先生駕說以闢之,則中崩外潰之勢遂成,吾道之不絕如縷耳。”

  ⑤簫聲嫋嫋;~。

  造句

  1.餘音嫋嫋,不絕如縷。餘音繞樑三日猶未盡。

  2.許多古老的民間藝術,代代有傳人,不絕如縷。

  3.音樂會上,演員們的歌聲不絕如縷。

  4.不絕如縷的音樂從窗外傳進來,傾耳細聽,原來是月光曲。

  5.正是由於俗賦自身的不絕如縷,故南北朝以後,俗賦仍繼續發展。

  6.此後的二十多年,強調農業重要性的言論可謂不絕如縷俯拾即是,及至今日強調到了言盡其辭無以復加的程度,似乎與古代的重農言論也已相差不遠。

  7.在其後的文化史上,我們看到,這種佯愚形成了一個不絕如縷的詼諧傳統,在人們的日常談笑中,一個個愚人與佯愚智者的故事代代相傳。

  8.新年好!對你的思念象嫋嫋的輕煙不絕如縷,對你的祝福是潺潺的小溪伴隨一生一世。

  9.由於在知識分子中還有不絕如縷的亂世“右武”思想與主張及其勇武精神,才使近代中國免於列強瓜分。

  10.流入不絕如縷,卻少了相應的流出。

  11.這一條線索力抗時潮,真可謂不絕如縷,那知現在卻成為大陸與海外共同承認的顯學,確實是不可思議。如今第二代的新儒家也已凋謝,應該是一個適當的重新加以檢討的時刻了。

  12.音樂會上,演員的歌聲不絕如縷。

  13.而今偷渡赴港仍不絕如縷,可是放眼歐盟各國,相互間出入如履平地,我們連個深圳也用鐵網團團圍住,莫說香港了。

  14.儘管近代農村人口流動現象十分普遍,而且流人城市者不絕如縷,但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傳統人口的城鄉結構呢?

  15.簫音似水,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繞樑,不絕如縷,奪人心魂,攝人心魄。

  16.對你的思念像嫋嫋的輕煙不絕如縷,對你的祝福如潺潺的流水伴隨一生一世,秋高氣爽的重陽,何不一起出去登山賞菊?

  17.明知無力償還而孜孜於購房者不絕如縷,而銀行、出借人亦歡欣鼓舞,棄呆賬壞賬於不顧。

  18.但是,問責制風暴頻起,何以公共安全事故仍然不絕如縷,甚至在一些地方、一些行業,有愈演愈烈之勢?

  19.自漢末黃巾起義以來不絕如縷的千年王國運動的火焰再次從葆有農村公社傳統的社會基層熊熊燃起,將第二代文明的毫無生命力的表皮焚為灰燼。

  20.清明時節似乎註定要成為一個追思的季節。那不絕如縷的雨絲總能勾起人們緬懷先人、尊祖敬宗的綿綿情感。

  21.笑聲像一串銀鈴丁冬響,半入河風半入雲,香霧中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22.水手們在一排駁船中間像狼嗥似地拚命喊叫,什麼地方有人用錘子敲著鐵板。拖長淒涼的音調在唱歌,排遣著不絕如縷的憂思,給人們的心上添一點淡淡的哀愁。

  23.最後,對兩漢辭賦“九體”作品較為稀少的原因及“九體”作品在產生後不絕如縷的因由進行了分析。

  24.這是年輕而正直的精神在不完美的社會條件下掙扎的結果,但她對周圍和後世的影響“依然不絕如縷”。

  25.香港和海外社會創業者跨越重重障礙,奮力前進,改變世界的種種事蹟,鼓舞人心,而且不絕如縷。

  26.這樣,在結尾一句又把詩意推進一層,猶如異峰突起,遙指天處,使通篇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27.故士族一旦獲得公認,就成為社會仰慕的物件,成為相對獨立於統治意識形態的文化標準,不許清流所不容的寒人濁官商人巨賈所玷汙,抵禦政治入侵以至於唐朝,維繫文化法脈,不絕如縷。

  28.江湖中人的行為,又時時處處與主流社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絡,有時甚至是根本性的對抗,如歷朝不絕如縷的流民起義,如近代祕密會社自覺與不自覺地捲入民主革命,等等。

  29.伽利略關於自然之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金石之音人人耳熟能詳,這一先見之明直至今日仍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30.農民兼業工商,販夫走村穿巷,富商巨賈活躍,也包括飄洋過海者,宋元開始,史載已不絕如縷,這是不爭的事實。

  31.本文認為,在時代鉅變導致社會心理普遍黯然向下的蕭索現實中,韋應物以一種看似平心靜氣的獨特方式記錄時代圖景,抒發盛世悲音,成為盛唐氣象不絕如縷的餘響。

  32.更為可貴的是,張先生敏銳地發現簡單照搬蘇聯的法律觀與階級分析方法,會使無產階級的法律陷於歷史的虛無,會造成中國數千年不絕如縷的法律傳承發生斷裂。

  33.據說,西方文學批評自其誕生之日就迫切希望文學死亡,此後聽起來它似乎總在死亡著,但事實上它總也未死,並因而特別有幸聆聽那不絕如縷但決不新鮮的死亡判決。

  34.這就意味著,非但不應給科學以特權地位,反而應給予在強勢的科學文化衝擊下不絕如縷的弱勢文化以特殊的優待地位。

  35.然而人類社會畢竟由兩性構成,雖然男性在很長的一段發展時期中取得了獨尊的地位,甚至也取得了思想的霸權,但是不絕如縷的女性思維卻通過楚民族的文學放射出人類智慧的光芒。

  36.從時間上,慷慨悲歌文化的特徵在戰國時期形成和成熟,在隋唐時期仍然為人們所稱道,到明清時期其餘音遺響不絕如縷,前後持續二千餘年,確已形成了悠久而穩定的傳統。

  37.故其言景物則如籠曉霧,抒感懷則如在夢境,以喻聲音,常似有似無,不絕如縷,以比色相,則有如鏡中之花,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

  38.與此同時,近些年來,關於文學與中國經驗的關係的討論,關於中國文學有沒有思想的爭鳴,乃至中國文學是否真的垃圾化了的喧囂,此起彼伏,不絕如縷,令人困擾。

  39.但孟子提倡仁政,反對暴政,在當時無疑是一種進步的思想,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始終不絕如縷,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40.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