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長久有什麼成功的祕訣

  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也是兩個家庭的事情,怎麼樣才能擁有幸福長久的婚姻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關於婚姻長久的一些成功祕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婚姻長久成功的小祕訣

  1.一起商量吃什麼

  研究者發現,對食物食材、就餐習慣與禮儀意見不一不致的夫妻,睡眠質量會更糟,而這也會影響到夫妻關係,相反,經常一起就餐的夫妻感情更和睦,而且更容易在很多事情方面,更容易達成一致意見。

  2.多說“我們”

  美國加州大學研究者,對154名已婚夫婦調查發現,經常使用“我們”、“我們的”,而非“我”、“你”等這種詞彙的夫妻關係會更加親密,存在的爭吵與壓力較小,關係更緊密。

  3.一起拒絕電子產品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子產品盛行,而試著想象一下這樣的畫面,如果你與伴侶在家總是埋頭看手機,少於溝通,婚姻是否早晚都會出現問題?別讓電子產品過多成為你們生活的主導,多與愛人溝通,一起散步等。

  4.觀看自然景觀

  就比如最普通的:日出與日落。有關專家通過考察後,做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經常通過觀看自然景觀的夫妻,會比一般的夫妻有更多的溝通與合作,這樣也更能廝守終生。

  5.一起運動

  別懶於運動,與伴侶一起,不僅更能堅持下來,同時對你們的感情會有不到的積極效果。結伴而行的運動,會讓你們創造出一種同步感,更多的強調你們的共同點,一起的愛與目標,此外,還能增強在房事中的愛火。

  6.習慣為對方提出建設性意見

  習慣性的對他人做出否定,是非常影響雙方關係的,對於配偶的健康生活習慣應該適時做出認同,同時,表現出你的虛心學習;即便是對他或她不好的生活習慣,也應採用委婉批評。

  7.大方談論房事

  這並不什麼用得著忌諱的話題,一項研究顯示,可以大方談論房事中偏好的年輕夫婦,如穿什麼性感內衣,用什麼樣的體位,或是對伴侶的一些行為給出建議等等,這樣的婚姻滿意度也會更高。

  信任來自哪裡,來自尊重,對彼此發自內心的尊重。尊重就是要愛自己並不斷完善自己,尊重自己和對方的選擇。只有懂得自己、瞭解對方才會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願意一生陪伴的人。長久的婚姻並不是人們應該首先應該追求的,幸福的婚姻才是,因為只有幸福才會長久。幸福的婚姻必是夫妻雙方在婚姻裡能得到共同的成長,彼此間能分享、有耐心、相互感激、彼此接納並擁有原諒的意識,面臨生活的挑戰,共同面對,一起承擔,出現矛盾時,主動溝通,精心呵護,而讓自己不斷地成長更新是吸引對方的不二法則。

  金婚夫妻七夕傳授婚姻長久祕訣

  8月9日是農曆七月初七,也是中國傳統的七夕情人節。當日,北京77對金婚夫妻受邀參加金婚大典,多位老人展示出他們精心保管半個世紀的結婚證、定情信物等,更大方分享其恩愛祕訣:“想要長長久久,夫妻之間就要互相包容、互相體諒、互相照顧”。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9日,北京朝陽區民政局舉辦金婚大典,在應景的歌聲中,身穿紅色唐裝的77對金婚夫妻攜手緩緩步入會場。這些老夫妻的平均年齡都在70歲以上,其中最大的老人已近90歲高齡,最小的一對夫妻也有67歲了。儘管年事已高,不少人在聊起兩人的愛情故事時,依舊講述得清晰如昨。

  相伴51載,老人郭鳳英和畢泗霞的相知相愛離不開一條白手絹。兩人的第一次約會地點是公園,“那時沒凳子,沒想到他從褲兜裡掏出一塊白手絹讓我墊著”,回憶起那幕,郭鳳英依然感動,老伴畢泗霞坐在身旁則是抿嘴直樂。“我想著這小夥子心還挺細,後來把手絹拿回家洗好疊好又還給了他”,郭鳳英說,此後經過一段時間交往,兩人決定結婚。婚禮當天,畢泗霞又拿出白手絹,當作結婚定情信物送給了她。儘管這條白手絹已經發黃甚至有了破損,郭鳳英至今仍然珍藏著這份兩人愛情的見證。

  韓志忠和褚靜慧結婚至今已有57年,兩人帶來了當年的定情戒指,“雖然談不上多名貴,但對我們來說有特別的意義”。一路走來,韓老對自己婚姻的總結是四句:“風風雨雨,磕磕絆絆,馬馬虎虎,樂樂呵呵”。

  73歲的楊文彬和老伴鄒秀閣步入婚姻已近50載,楊大爺表示兩人在一起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僅僅見第二面就結婚了。他風趣道,“按你們年輕人的說法,我們這是先結婚後戀愛”。儘管婚前瞭解不多,但兩人在結婚後很少對彼此發脾氣。被問及有何祕訣時,二老很有默契地說到同一句話:“互相諒解、互相體貼、互相照顧、互相包容”。楊老還建議,現如今的年輕夫妻過日子不要過度較真,互相讓一讓,“非得活到我們這歲數才知道什麼叫老伴兒”。

  86歲的周見崘和80歲的趙秀芬已經攜手走過近60個春秋,談及婚姻長久的祕訣時,趙秀芬笑著說,“哪裡有什麼祕訣,兩個人過日子,有時候都會發脾氣,發完就和好了,關鍵還是要互相包容、互相體諒”。

  在當日的金婚大典上,由金婚老人、其兒女和孫輩組成的老中青三代代表共同宣讀《尊老、愛老、孝老倡議書》,希望社會各界能更多關注老年人,倡議更多年輕人能在工作之餘抽出餘暇,常回家看看***長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