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棚土豆種植技術

  土豆苗期***幼苗出土—現蕾期***管理是馬鈴薯田間管理的關鍵階段,是奠定豐產基礎的關鍵時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及時破膜

  播種後20-25天,幼苗將陸續頂膜,應選擇晴天破膜放苗。注意:在破膜時要注意堅持見苗就放的原則,堅決避免熱害燒苗。

  二、棚內溫度調節

  在苗期適宜馬鈴薯莖葉生長的最適溫度在15-20℃。因此,棚內溫度適當調節,保持白天的溫度在15-20℃,夜間溫度在12-15℃。3月中旬當溫度達到20℃,每天上午9時開始開啟棚膜通風,下午4時進行閉棚。注意:放風注意順風開口,放風口應由小到大,防止大風口冷風閃苗。

  三、適當澆水

  對於幼苗期來說,要求適當的土壤溼度,前半期保持適度乾旱,然後保持溼潤,原則是不旱不澆。一般在株高18cm之後要及時灌水,保持土壤水分含量為田間持水量60%-70%。注意:在澆水上採取小水勤灌的原則,每次灌水不漫過壟頂。如果此期水分太多,會妨礙根系發育,降低抗旱能力;水分不足,植株生長緩慢,葉小棵矮。

  四、查苗補苗

  出苗後田間管理的中心任務是保證苗全、苗齊、苗壯,出苗後應立即查苗、補苗。補苗一是補種挑選已發芽的薯塊整薯播種,深播淺蓋以利早出苗。二是為使苗齊,最好採用分苗補栽的辦法,即一穴多莖的苗,將多餘的隨拔隨栽,最好帶一小塊母薯或幼根,使其更易成活。三是將病苗、死苗及時拔掉清除到園外,避免病菌再次浸染健康植株。

  五、促根壯苗

  馬鈴薯根系的多少和強弱,直接關係著植株是否生長得健壯繁茂,對薯塊的產量和質量都有直接的影響。馬鈴薯植株生長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養分和水分,根系的發育情況與吸收能力就決定了馬鈴薯植株生長的健壯程度、塊莖的產量和品質。馬鈴薯一般是先出芽,後長根,如果根系生長緩慢,會導致出芽生長不良,莖細瘦、抗病能力弱,易感染黑痣病、黑脛病等土傳性病害。因此,促進馬鈴薯根系發育,提高根系吸收能力是馬鈴薯優質高產的關鍵。在馬鈴薯出苗後,施用含氨基酸水溶肥***如國光根寶600-800倍葉面噴施***,可以促進根系發達,根多根壯。

  六、中耕除草,分期培土

  馬鈴薯培土可使植株埋入土下的節數增多,增加匍匐莖的數量,形成更多和更大的塊莖,防止乾旱裂畦,塊莖見光導致薯皮發青。在苗期當株高10~15釐米左右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第一次適當培土,做到鋤通壟背、靠緊壟眼,除盡雜草,不傷根苗;在苗高25釐米左右時進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5~7釐米,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進根系生長。

  七、防止低溫凍害

  馬鈴薯常受倒春寒凍害的影響,嚴重造成馬鈴薯凍傷凍死,在栽培上可以採用以下措施: 1、蓋草保溫:在寒潮來臨前,在馬鈴薯植株上蓋草保溫,防止凍害。2、營養+調控:提高抗寒性,促進生長;可在倒春寒來臨前或發生後噴施含氨基酸水溶肥+三十烷醇***如稀施美+優豐***,增強細胞質流動性,提高馬鈴薯抗寒能力,提高葉片光合作用,促進新葉的生長,促進受害植株儘快恢復生長。

  八、病蟲害防治

  以預防為主,及時防治病蟲害。幼苗——現蕾期的主要病害有黑痣病、早疫病、晚疫病、黑脛病等。黑痣病近兩年在馬鈴薯上發生比較多,特別是在苗期地溫較低、溼度大的情況下易發生,嚴重影響馬鈴薯幼苗的生長。對於黑痣病可以在苗期***苗高10-20cm***使用30%噁黴靈水劑***如國光重茬寶***進行噴灌或滴灌,能有效控制黑痣病的發生。另外,如果連續一週以上的陰雨天氣,就容易發生晚疫病,對晚疫病要以預防為主,在出苗率達95%後用代森錳鋅、甲霜靈錳鋅進行預防,發病初期開始噴灑甲霜靈、烯醯嗎啉、霜脲氰等藥劑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也可以使用國光三治***50%錳鋅·氟嗎啉***80-107g/畝噴霧進行防治。對於早疫病可以使用百菌清、代森錳鋅等藥劑進行預防,在發病初期可以使用苯醚甲環唑、戊唑醇等藥劑進行防治。對於黑脛病等細菌性病害可以使用農用鏈黴素、春雷黴素、銅製劑等藥劑進行預防,若發現病株及時清除到園外。此期馬鈴薯的主要害蟲有蚜蟲、28星瓢蟲、金針蟲、小地老虎等。對於蚜蟲、薊馬可以使用吡蟲啉、啶蟲咪等藥劑進行防治,對於瓢蟲、地下害蟲等可以使用氯氰菊酯加上甲維鹽防治。

  山東大棚土豆種植技巧

  1、選用早熟、高產、優質的魯引1號脫毒馬鈴薯品種。該品種結薯集中,大小整齊;薯塊橢圓形,黃皮黃肉,表皮光滑,芽眼淺;耐儲藏,高抗皺縮花葉病毒病,耐卷葉病毒病,較抗瘡痂病;一般每畝產量為3000公斤。搭配種植品種有早大白、東農303、荷蘭15、中薯3號等。

  2、播種適期:大棚套小拱棚雙膜覆蓋栽培,種薯在12月中旬切塊催芽,1月上中旬移栽,3月下旬至4月初收穫;在大棚內覆蓋地膜栽培,種薯在1月上旬切塊催芽,1月下旬至2月初移栽,4月中旬以後上市;大棚內不覆蓋地膜栽培,種薯在1月中旬切塊催芽,2月上旬移栽,5月上旬收穫。

  3、種薯催芽:一般在播前15~20天將種薯切塊,每個薯塊重 30克 左右、帶1個芽眼,每畝用種薯140公斤左右。薯塊切好後蘸草木灰,晾乾後放在避風向陽處的半地下式苗床上催芽,每畝大田需苗床15平方米。苗床上鋪一層溼土,將薯塊平擺在溼土上,擺完後再蓋3釐米厚的溼土,上面覆蓋一薄層稻草或麥秸。苗床上搭小拱棚保溫催芽,晚間加蓋草苫。芽長1.5~2釐米時翻動選芽,使沒有出芽的薯塊繼續出芽,芽墨綠色時移栽。起壟種植,壟寬 90釐米 、高30釐米 ,每壟栽2行,穴距25釐米,穴深8~10釐米,每畝栽5000株左右。移栽時將芽側放,以利於紮根結薯。栽後及時覆土,每畝用50%乙草胺150毫升或施田補100毫升加水45公斤噴霧封閉除草,然後扣棚膜。

  4、合理施肥:施肥以基肥為主,一般每畝施土雜肥3000~5000公斤、磷酸二銨20~25公斤、50%硫酸鉀40公斤。結合施基肥每畝用土壤殺菌王1~2公斤或地菌淨1~2公斤、5%辛硫磷顆粒劑2公斤防治病蟲害。

  5、田間管理:一般移栽後20天齊苗,齊苗後注意通風降溼,及時追肥澆水、防治病蟲草害。齊苗後15天追肥,每隔20天每畝用尿素0.5-1公斤或磷酸二氫鉀 500克 加水噴施。薯塊膨大期培土2次,以防薯塊露在土外變綠。因苗因土澆好2次水,齊苗後20天澆第一次水,現蕾膨大期澆第二次水。注意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和瓢蟲。

  6、適時採收:花後20天、薯塊重150克時採收大的薯塊出售,留下小的薯塊繼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