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蜈蚣養殖的效益

  蜈蚣養殖並不能讓每一人養殖戶都賺錢,也許虧本的反而是大多數。那麼,我們怎樣養殖才能賺到錢?又是怎樣提高蜈蚣養殖效益?在此,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提高蜈蚣養殖效益的方法。

  提高蜈蚣養殖效益的方法一

  準確把握蜈蚣生活習性,創造蜈蚣養殖最佳環境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平原地區只有少量分佈。每年驚蟄後,氣溫轉暖,蜈蚣冬眠甦醒,開始出土活動,善居於陰溼的雜草叢中或亂石溝裡。從芒種到夏至,隨著氣溫逐漸升高,它又漸漸移到陰涼的壕溝、墳地、田埂或土坎的縫隙之中,避過炎熱的白天。到了晚秋季節,則又多棲於背風向陽的鬆土斜坡之下或樹洞、樹根較暖的地方。總之,蜈蚣喜歡在陰暗、潮溼、溫暖、通風的洞穴中生活。

  據此習性,要求我們為蜈蚣所創造的生活環境必須同時滿足陰暗、潮溼、溫暖、通風的要求,我們的經驗是:

  室內蜈蚣養殖池一般以1m2左右為一個養殖單元,每個養殖單元內距四周防逃牆20cm用瓦片築起一個方形框體,瓦片一層正面朝上,另一層則反面朝上,正反交替擺放,使框體高30cm左右,內部填入專門配置的養土,瓦片與瓦片之間形成了大量小縫隙,蜈蚣通過縫隙進入內部養土,在裡面隨心所欲的打洞造穴,營造自己喜歡的小天地。

  室外蜈蚣養殖池一般以10m2左右為一個養殖單元,每個養殖單元內距四周防逃牆40cm全部用瓦片擺放垛體,首先在地面鋪一層10cm厚的養土,其上以凸面朝上放置一層瓦片,瓦片上面再鋪一層10cm厚的養土,再在垛提上面四周各向內收縮10cm左右,以凸面朝上放置一層瓦片,瓦片上面繼續鋪一層10cm厚的養土,直至垛體升高至60cm以上,這樣的垛體形狀有點像金字塔。蜈蚣通過瓦片形成的縫隙進入垛體,初春時節與立秋以後,氣溫偏低,白天太陽照射下,垛體邊緣部分瓦片下面溫度偏高,蜈蚣自然向邊緣移動;夏季太陽照射下,垛體邊緣部分瓦片下面溫度太高,蜈蚣自然向多提內部移動,尋找陰涼地方;冬季氣溫驟降,垛體內部因有厚厚的養土與瓦片保溫,溫暖適宜,成為蜈蚣冬眠的極好場所。

  提高蜈蚣養殖效益的方法二

  準確把握蜈蚣活動特點,選擇最佳投喂時機

  蜈蚣一般都在夜間出來活動,20~23時是它們活動的高峰期。其特點是夜間活動多,白天活動少;氣溫高於25℃時活動多,10~15℃活動少;雨後的夜晚活動多,雨天的晚上活動少;無風或微風的夜晚活動較多,大風***風力在六級以上***的夜晚活動少。由此可見,蜈蚣活動的頻率與氣溫、氣壓、相對溼度、降雨量和光照強弱等氣象因子都有密切的關係。

  根據以上特點,對蜈蚣投喂飼料要遵循一定規律,而不是一成不變,必須遵循的規律是:一般在日落前夕定點投喂飼料,以便蜈蚣形成條件反射,培養進食的規律性,同時不能違背自然規律,雨後天氣悶熱的夜晚,蜈蚣活動加強,食慾較好,可適時增加投食量;大風或陰雨等不良天氣應減少投喂量甚至不投食。總之,應充分考慮氣象因子對蜈蚣活動的影響,合理投食。

  提高蜈蚣養殖效益的方法三

  掌握蜈蚣產卵規律,創造最佳孵化環境

  每年春末夏初,是蜈蚣的產卵期。每條雌性蜈蚣一般產卵量為20~60粒,大多為40~50粒,少數為10粒以下。產卵前蜈蚣腹部緊貼地面,自行挖掘淺的洞穴。產卵時[

  蜈蚣孵卵時間較長,一般需43~50天。卵在孵化過程中,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都在隨胚胎不斷髮育逐漸變化。一個月後,卵內初具幼蟲形態,體長約1.2cm,可見卵膜內幼蟲的蠕功;35~40天后,幼體體長約1.5Cm,已能上下爬行,但尚不能離開母體;43~45天后幼蟲體長約2.5cm,能離開母體自行尋食。

  孵卵期間,母體不進食、不飲水、不出窩活動,因此在整個孵卵期間,應保證蜈蚣附近溼度相對穩定,過溼或過幹都會影響蜈蚣的孵化,甚至造成母體吃掉卵或幼蜈蚣,影響孵出率和幼蟲成活率。對於養殖經驗不多的養殖戶,可以在蜈蚣做窩產卵前,在蜈蚣養殖垛體上面放上一盆或多盆喜溼性的花草,如吊蘭,每次給花草澆水的時候,水就通過花盆往下滲,只要花草始終茁壯成長,垛體的溼度就基本穩定,這樣母體蜈蚣一旦在垛體上找到合適的地方做窩,你就必須始終保持花草茁壯成長,發現花草的葉子有萎縮現象,就及時澆水,發現有爛根現象,說明溼度過大,必須停止澆水。

  蜈蚣在產卵或孵卵期間,若受外界驚擾,就會停止產卵,並把已產出的卵或在孵化的卵全部吃掉,這就是所謂蜈蚣的“保護性”反應。蜈蚣食卵後,多能重新產卵和孵卵。但使蜈蚣的產卵期和孵化期大大推遲,且產卵少,孵出率不高,影響蜈蚣的產量和質量。因此,在人工養殖蜈蚣時,在蜈蚣產卵和孵卵期間,應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切忌驚擾,這是養殖管理中必須注意的事項。

  提高蜈蚣養殖效益的方法四

  掌握蜈蚣飲食規律,科學調配蜈蚣飼料

  野生蜈蚣為典型的食肉性昆蟲,性較凶猛,憑著它具有能射出毒汁的顎爪,可捕食比它大得多的各類小型動物。蜈蚣喜食的動物性飼料包括:蚯蚓、鼠婦、蜘蛛、蜻蜓、地鱉蟲、螳螂、蝗蟲、蟋蟀、油葫蘆、螻蛄、知了、倒退蟲、黃蜂、各種魚類、青蛙、壁虎、羊肉、牛肉、兔肉、雞蛋、雞肉、麻雀肉、蛇肉、大頭金蠅、蚰蜒、蠶蛹、羊奶、牛奶等,在動物性飼料供應不足的情況下,也食植物性飼料。為降低養殖成本,擴大飼料來源,喜旺藥用動物養殖場特別重視植物性飼料的開發利用,並研究出幾種蜈蚣十分歡迎的混合飼料配方,其中採用的植物性飼料包括:小麥粉、米粉、小米粉、玉米粉、高粱粉、麩皮、米糠、玉米皮、黑豆皮、豆餅、花生餅、菜籽餅***埋坑脫毒處理***、棉籽餅***用量不宜超過10%,藥物脫毒後再用***、槐葉粉、黃豆皮等。

  蜈蚣的食源雖然廣雜,但對食物要求新鮮,不吃腐臭之食。所以人工養殖時,為了便於飼料管理和保證飼料的新鮮與清潔,不要將飼料直接撒入蜈蚣活動場地或棲息的垛體上,以免剩餘的飼料黴變,導致真菌性病蔓延,應該把飼料與飲用水放入專用的食盤或水盤裡,食盤與水盤必須做到定時、定點投放,不要任意改變投放時間和地點。一般在下午日落前將食盤送入投放地點,翌日清晨取出清洗以備再用。

  蜈蚣一次食量大,耐飢力強。飢餓時,一次進食量可達自身體重的1/5~3/5。食飽後,十天半月不給食物也不會餓死,但蜈蚣不耐渴,每天需飲水。因此飼養場內必須放置盛水器皿,並要定時換水,以保持飲水的新鮮、清潔。

  提高蜈蚣養殖效益的方法五

  合理控制養殖密度、預防蜈蚣自相殘殺

  在蜈蚣生活密度過大或驚擾較多的情況下,易引起相互殘殺而死亡。但在飼養條件下,隨著生活環境和飼養條件的改善,如提供足夠的新鮮飼料和水源,不加大對它生活的驚擾,即使養殖密度較大,對其生活也無多大影響。尤其是同一母體所產的蜈蚣因自幼在一起生活,長大後就是幾十條卷伏在一起,也能和睦共居。所以提供足夠新鮮飼料和水源,保持安靜的環境,是人工養殖蜈蚣的必備條件。除非培育種苗需要,儘可能避免將產於不同養殖池的幼蜈蚣混合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