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國是

  現如今,電影已成為人們娛樂消遣且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你知道哪個國家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走進電影世界,瞭解世界上最大電影生產國的發展歷程吧。

  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國——美國

  美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美國電影從誕生起就是以大眾文化而著稱於世的,早期的好萊塢就已經形成自己的製作模式和風格,她以工業化的大製作、商業性和娛樂性奠定了自身鮮明的特點。在此後的歲月裡,美國電影逐漸發展成為獨霸世界的壟斷狀態,它的範圍之廣,影響之大,持續時間之久,實屬世界之首。

  美國電影的發展一開始就走的是工業化、商品化和娛樂化的路子。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最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化娛樂方式。一些獨立製片商為了擺脫專利公司的控制,紛紛從紐約、芝加哥等電影集中地移向洛杉磯郊區的好萊塢,這裡自然條件極好,是理想的電影外景地。此後各大電影公司也陸續搬來,逐漸形成了美國電影生產、發行的基地。隨著電影藝術和技術的複雜化,促使電影的製作日趨專業化。因此,製片人決定採取工業生產的流水線方式製作電影,這就產生了製片廠制度,這一制度的中心人物是製片人,他一邊控制影片的拍攝費用,一邊對影片應該如何拍攝實施舉足輕重的影響。為加強影片的製作進度,也為了讓導演集中精力於影片的製作,製片人對影片的創作班子進行了明細的分工,如佈景、美工、服裝、特技、錄音等部門都有自己明確的任務和責任,他們專司其職、分工合作,共同為一部影片的整體創作服務。為了提高影片的號召力,當電影公司發現一些明星的魅力和對票房的巨大影響後,決定實施明星制,突出著名演員的個人作用。製片人僱請編劇為特定明星度身量衣,編寫劇本,使演員定型化。於是出現了童星鄧波爾、好姑娘瑪麗·壁克馥等大明星,這批好萊塢明星便成了美國電影征服世界的基礎。

  隨著美國電影的進一步豐富繁榮,逐漸形成了型別片的模式,比如西部片、愛情片、恐怖片、戰爭片、喜劇片、音樂片、歌舞片等等。美國的型別電影是一種典型的商業化的電影樣式,它指的是一些人物、情節模式和影片的故事環境造型類似的一種電影。它的特點是:具有重複的情節動機,迴圈的型別形象,標準化的敘事模式和特定的內涵表達。如美國的西部片,其人物就是開發西部的牛仔、土著的印第安人、邊境警察;環境是西部廣袤的荒原、突兀的山嶺,故事情節無非是敘述正義戰勝邪惡,文明戰勝愚昧等等。型別片的產生是電影製片商為了減少投資風險和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的結果。

  由於好萊塢電影業的繁榮,到三四十年代,有聲故事片的創作和發行達到歷史上的黃金時期,創造了在全球影片發行量和賣座率的空前紀錄,在製作質量上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不少影片,如《大獨裁者》、《亂世佳人》、《魂斷藍橋》、《蝴蝶夢》、《公民凱恩》等,都成為世界電影史上永恆的經典作品。進入40年代後期,美國電影有一個衰落期,也就是說美國電影自40 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經歷了一系列的打擊和挑戰,極大地損傷了美國電影的創作元氣,加上美國電視業發展迅速,到1953年,電影觀眾人數與1946年相比減少了一半。

  為了振興美國電影,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國的電影文化政策進行了調整並採取了很多重大措施,他們通過電影的夢幻、奇觀、大場面,以及精緻的光影造型等特點來吸引全世界的觀眾。這一時期,美國電影出現了一批具有現實主義因素的好影片,給美國電影帶來一個新的景象。這些影片干預涉及美國的某些重大社會問題,如反映越戰給美國人民帶來災難和心靈創傷的《獵鹿人》、《現代啟示錄》、《生於七月四日》等等。特別是反映婚姻及倫理危機的《克萊默夫婦》,這部影片真實地反映了當代美國社會的家庭倫理現實,繁重的社會壓力導致的家庭裂痕以及婦女的社會地位問題。它不僅向觀眾提出家庭破裂這個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而且還附帶涉及許多其它社會問題,例如男女平等問題、婚姻中的兩性關係問題、子女的撫養教育問題、美國司法制度下的訴訟問題以及社會競爭的後果問題等等。此外,佔影片總量多數的娛樂片也大大擴充了題材,所反映的事件光怪陸離,無所不包。特別是一些以新題材、高科技為代表的科幻片,不惜耗資鉅額美元,以贏得大量觀眾和商業利潤。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電影文化同其他國家的電影文化相比,有著自身明顯的優勢和文化特色,其內容更為豐富、型別更為多樣、製作技術也更為先進。由於其型別電影的通俗化和大眾化,也更容易被廣泛的觀眾所接受,因此,才使得美國電影得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繼而統治了世界影壇。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電影便一直擴張其海外市場,逐漸在各國取得一定的地位。但要說成為真正的“全球霸主”,還是九十年代以後的事。因為整個世界的政治大環境變化對美國的全球化經濟戰略發展極為有利;而美國的科學技術又遙遙領先於其他各國,助長了好萊塢電影征服全球的競爭力。進入到世紀末,美國電影更是藉助當代傳播媒體向世界範圍大肆輸出自己的電影文化。為了吸引大多數人的眼球,他們把自己的有著大眾文化標誌之稱的電影推向了娛樂的極致,並且突出了電影的豪華性、奇觀性、夢幻性的特點。如一部《泰坦尼克號》,投資2.5億美元,動用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加上電腦特技的製作,使影片以極其奢侈豪華的場景演繹了一段冰山沉船上的愛情故事。而此時,好萊塢的災難片和科幻片更是席捲了整個世界,如《龍捲風》、《侏羅紀公園》、《山崩地裂》、《天地大沖撞》等等,幾乎每年都有新作出籠,使全世界的觀眾眼花繚亂。這些災難片或以一直困擾著人類的自然災難為主題,如龍捲風、火山、流行疾病,或以科學假說為根據,想象人類在面臨恐龍復活、冰山融化、彗星撞地球這些災難時,將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如果說在三四十年代最具美國特色的型別電影是西部片,那麼在這世紀末的最後10年,最具美國特色的型別電影應該是科幻片了。這其中包含著電影為了跟電視等其他娛樂產業競爭,不得不進行高投入的大製作,來滿足觀眾的視聽需要等製片策略方面的因素,同時也體現了世紀末美國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心理。災難片和科幻片的流行再一次確證了好萊塢的商業頭腦――它善於抓住世紀末普遍的社會心理,加以具體、誇張的方法,成功地拍攝了一部部扣人心絃的影片,使觀眾既可以在好萊塢的高科技製作下欣賞到一道道視聽大餐,又使內心深處對於世紀末的恐慌心理在這種虛擬的場景中得到了宣洩。

  進入新世紀的美國電影儘管在題材、主題、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但總的來說,大多數影片還是根據文化工業的遊戲法則,將一定的商業元素糅合在一起,在幾種可以確保票房收入的模式和規則上炮製出一連串迎合大眾口味的故事,儘管這些缺乏創造力的、僵化的規則有可能使一個出色的題材成為單純招徠顧客的噱頭,失去原本可能具有的深度和力度,但卻吸引了大批的觀眾,由此也充分顯示了美國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娛樂第一和金錢至上的基本特徵。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電影強國,在各大電影中表達出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接下來,讓小編為您推薦幾部值得一看的電影吧。

  1、肖申克的救贖

  1946年,年青的銀行家安迪***蒂姆·羅賓斯飾***被冤枉殺了他的妻子和其情人,這意味著他要在肖申克的監獄渡過餘生。銀行家出身的安迪很快就在監獄裡很吃得開,他懂得如何幫助獄卒逃稅,懂得如何幫監獄長***鮑勃·岡頓飾***將他收到的非法收入“洗白”,很快,安迪就成為了獄長的私人助理。一名小偷因盜竊入獄,他知道安迪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興奮的安迪找到了獄長,希望獄長能幫他翻案。虛偽的獄長表面上答應了安迪,暗中卻派人殺死了小偷,只因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監獄幫他做帳。安迪知道真相後,決定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

  2、控方證人

  美國人沃爾***泰隆·鮑華飾***被控謀殺富有的情婦藉以取得其鉅額遺產,著名的刑案辯護律師威爾弗裡德爵士***查爾斯·勞頓飾***不顧健康問題接辦此案。他的唯一證人是妻子克里斯汀***瑪琳·黛德麗飾***,然而後者登門時的冷漠與淡定,令韋菲爵士懷疑這其中另有隱情。在撲朔迷離的案件背後,隱藏著一個個環環相扣、不可告人的祕密。

  3、阿甘正傳

  阿甘***湯姆·漢克斯飾***於二戰結束後不久出生在美國一個閉塞的小鎮,他先天***,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媽媽是一個性格堅強的女性,她常常鼓勵阿甘,要他自強不息。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樣上學,並且認識了一生的朋友和至愛珍妮***羅賓·萊特·潘飾***,在珍妮和媽媽的愛護下,阿甘憑著上帝賜予的“飛毛腿”開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阿甘成為橄欖球巨星、越戰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億萬富翁,但是,他始終忘不了珍妮,幾次匆匆的相聚和離別,更是加深了阿甘的思念。有一天,阿甘收到珍妮的信,他們終於又要見……

  4、辛德勒的名單

  1939年,波蘭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黨衛軍對猶太人進行了隔離統治。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連姆·尼森飾***來到德軍統治下的克拉科夫,開設了一間搪瓷廠,生產軍需用品。憑著出眾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辛德勒和德軍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的工廠僱用猶太人工作,大發戰爭財。1943年,克拉科夫的猶太人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辛德勒目睹這一切,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賄賂軍官,讓自己的工廠成為集中營的附屬勞役營,在那些瘋狂屠殺的日子裡,他的工廠也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1944年,德國戰敗前夕,屠殺猶太人的行動越發瘋狂,辛德勒向德軍軍官開出了1200人的名單,傾家蕩產買下了這些猶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裡,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5、忠犬八公的故事

  據上世紀30年代發生在日本的真實故事改編,故事講述理查·基爾飾演的大學教授收養了一隻小秋田犬,取名“八公”。之後的每天,八公早上將教授送到車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不幸的是,教授因病辭世,再也沒有回到車站,然而八公在之後的9年時間裡依然每天按時在車站等待,直到最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