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釣鰱鱅魚必備技巧解析

  夏季來臨,許多的魚兒都躲進深潭草窩納涼,這個時間想要釣鯽釣鯉自然難上加難。此時施釣,不如避難就易,改攻鰱鱅。可是在夏季應該怎樣釣鰱鱅魚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夏季釣鰱鱅魚必備技巧

  一、做好人工窩

  我們想要在夏天釣鰱鱅,要充分做好做人工窩的準備。每當選好釣點,做好一個人工窩,會令鰱鱅乖乖聚集窩中且久集不散。這樣,拋竿下鉤,收穫才有把握。一般窩料可使用商品餌,亦可自制釣鰱鱅窩料。

  自制窩料製作方法

  先將一空壇洗淨,用酒擦揩後待用;取2-4千克細玉米粉,加水和好上籠蒸至八成熟,下屜,放涼後加入麵粉裝壇,密封好,三天後,一股香氣撲面而來,隨用隨取。也可不加麵粉,裝入塑料袋,拴緊口放置烈日下暴晒36小時即可。

  施釣前,再向窩料中加入幾滴臭豆腐乳汁,誘魚效果會更佳。揉團後,在釣點2平方米周邊四角分別投擲。餌團入水後迅速散開,在釣點形成一個立體霧狀酸臭誘魚區。鰱鱅見狀定會遠遠聚攏而來。此時拋竿為最佳時機。

  有時見浮標標尖一晃,或連跳“搖擺舞”,此時提竿必中。有掛背鰭、尾鰭、胸鰭的,也有掛到腹鰭和臀鰭的,可謂花樣百出。在此過程中每隔一小時須補撒一些窩料,以保證誘魚區域內的霧化濃度和酸臭度。從而達到釣鰱鱅聚而不散,收穫不匪之奇效。

  二、備好釣具是基礎

  釣諺說:“好馬配好鞍,好線配好竿。”釣鰱鱅時一套好釣具往往會達事半功倍之效。

  釣鰱,釣組要十分靈敏,鉤子要鋒利。一般可選用中長手竿***4.5-5.4米為宜***,母線宜用0.3毫米的超強軟線,子線上綁兩隻伊勢尼或隼鉤16-22號大鉤,最好用鉤尖敏銳的長柄鉤。用手觸之,有粘手之感,浮標可視水之深淺採用5~8號。採用調四釣二、調三釣一等方法,或據釣者個人習慣而定。

  三、適時提竿是保證

  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基礎上,筆者認為,正確掌握提竿技巧,乃是獲大魚、多獲魚之保證。一般在野外自然水域施釣,以風平浪靜之時為宜,以下幾種情況即可提竿。

  一是標尖前後左右擺動,說明有魚碰線,立即提竿掛之,往往可掛到魚鰭上。

  二是浮標向下沉1-2目,停住不動、或有上送情況,應立即提竿,往往可掛在魚嘴上,或將魚嘴“縫”住。

  三是釣下底後,浮標此時又上升1-2目,“打樁”,此時應猛提竿,亦可掛到魚嘴。

  四是浮標上下不斷抖動,這時提竿往往亦可掛住魚。

  五是個別情況也有“拉黑標”現象,往往是幼鰱、幼鱅所為,當鰱、鱅成群進窩時,不像其它魚那麼狡猾,如若你猛提竿,它會驚散魚群;而成群結隊的鰱鱅進窩,即使你猛提竿的大動作,也不至於驚散魚群,甚至一個好窩子能釣上十幾尾乃至幾十尾,其餘的圍在窩子裡久久不肯離開。

  夏季釣魚注意事項

  不戴遮陽帽出現頭昏頭痛

  日射病垂釣者長時間暴露於陽光下,如不戴遮陽帽,太陽的電磁輻射會穿透顱骨,干擾大腦功能,誘發日射病。病人出現頭昏、頭痛、耳鳴、眼花、噁心、嘔吐等。嚴重者會導致痙攣、暈厥等。長時間日晒還容易引起面板損傷,如出現紅斑、脫屑、起泡、色素沉著等。

  蚯蚓病蚯蚓是雌雄同體,自身有受精囊孔及卵,繁殖時卵產於卵繭中。垂釣者如吃了被卵繭汙染的水和食物,會引起慢性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等症。蚯蚓還是多種病菌的宿主,當垂釣者被魚鉤等物劃傷後,病菌會趁機侵入人體,引起各種疾病,尤其是蚯蚓常攜帶的革蘭氏陽性短弧菌對人體危害最大,體弱多病者若感染後會危及生命。

  此外,垂釣者若在有血吸蟲的水域中垂釣,極易感染血吸蟲,引起血吸蟲病。

  垂釣時經常閉目休息片刻

  為了防止這些危害,喜愛垂釣的人們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採取一些防範措施,如備一頂太陽帽,以便垂釣時遮擋陽光;垂釣時注意視力調節,經常向綠陰處眺望或閉目休息片刻。如出現前述症狀應立即停止垂釣,及時就醫。

  接觸蚯蚓後應仔細洗手

  垂釣時還應注意衛生,不要在被汙染或有血吸蟲的水域釣魚,接觸蚯蚓後應仔細洗手,當手被魚鉤劃傷後,應及時清洗消毒,幷包紮好,以防各種病菌感染。

看過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