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是怎樣完善的

  科舉制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那麼你瞭解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代科舉制的完善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古代科舉制的完善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獨創的考試製度,因為一直採用“分科取士”這種方法錄取人才,所以這一制度也被人稱作是“科舉”。科舉制度在中國曆經了一千多年的風雨才逐漸完善,所以說科舉制的完善經歷很長的一段路程。

  從隋朝開始計算,科舉制一共經歷了六個朝代,在這六個朝代中,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四個朝代為科舉制的完善作出的貢獻最為巨大。這四個朝代分別對科舉制作出了不同方面的完善。

  其中唐朝側重於科舉制的內容,唐朝是所有朝代中科舉科目最多最完善的一個朝代,最先舉行考試來實行科舉制,創造了武舉和殿試,奠定了科舉制後期的發展。宋朝側重於科舉制內容的創新和科舉制形式的確定,宋朝明確規定科舉考試的舉辦時間——三年舉行一次,而且宋朝對考試的內容進行了革新,這些考試內容更加的貼近實際。同時宋朝還首創了謄寫和糊名制度。

  而明朝則側重於科舉制的等級創新和對徇私舞弊的防範,明朝對徇私舞弊的防範尤其嚴格,是所有朝代中最為重視公平的。在科舉制的等級上,明朝明確規定了科舉考試分為三個等級。清朝側重於科舉制等級的革新,它在明朝等級發展的基礎之上將科舉考試等級分為四個等級。科舉制的完善主要歷經了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四個朝代,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科舉制完善的主要方面在於科舉制的內容、形式、等級和管理。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皇上為選拔官員而設立的一種人才選拔方式,最初設立是在隋朝時期,隋文帝設立進士科開始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科舉制度也在不斷的發展,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起源階段,第二個階段的發展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衰退階段。

  科舉制度的發展歷程是這樣的:科舉制度在隋朝時建立,為了能夠加強皇權的統治,執政者用科舉制度代替了原來的政治制度,並且開設進士科運用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員。但是當時的體制並不完善,到了唐朝的時候科舉制度逐漸完善,被分為常科和制科兩種類別,武則天時期還曾經出現過武舉,到了宋朝科舉制度出現改革,這個時期明確了考試時間,建立了防止徇私舞弊的系統,在考試內容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明朝時期科舉制度進入鼎盛時期,明朝時期科舉考試被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舉辦的時間是每三年一次,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舉行,第一名的稱呼叫做會元,這一階段的監考官一般由忠臣擔任,通過會試之後貢士要參加殿試,也是最高級別的考試,在這一過程中沒有落榜與不落榜之分,只有名次之分。科舉制發展到清朝的時候弊端越來越凸顯,八股文取士嚴重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僵化,最終科舉制度被統治者廢除。

  科舉制度創立的標誌

  科舉制度是我國隋朝時期由隋文帝建立體系,隋煬帝發展推廣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它創立的標誌是設定了進士科,當時的科舉制度的考核標準還不是很完善,主要分為秀才科、明經科和進士科,這裡的進士科就是現在所說的科舉制度創立的標誌。

  公元605年,隋文帝第一次設定了進士科,跟隨一起建立的還有秀才科和明經科,明經科主要考察的是經學和時事實務政策,而進士科除了要考這兩門之外還要考的還有詩詞歌賦,也就是被選拔者的文化素養,也就是說在三科之中進士科的難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考取的人也是最少的,但是一旦被選上就意味著自己的學問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狀態,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後人選作進士科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的原因。

  作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變化與發展,進士科也是緊跟著科舉制度的變化而發展的。隋唐時期的進士科特別受重視,尤其是在唐代的時候。因為進士科的難度最大、選拔人數較少,所以被選上的人才是非常受重視的,進士科也就成為了三科之首。到了宋朝的時候進士科演變成為了科舉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通過考試必須要通過由皇上主持的殿試,最終能否成為第一全憑皇上的判定,由此可見作為科舉制創立的標誌的進士科的發展也是緊跟著科舉制度的變化而變化的。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