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方法

  狀元們毫無保留地談到了他們高中階段尤其是高三最後一年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是經驗之談,是成功者的心得體會。關於學習的各個環節,他們介紹了自己的方法,如怎樣預習、聽課、複習,怎樣處理筆記,怎樣彌補知識上的漏洞,怎樣對待考試等等。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狀元學習方法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琰愷,1999年江蘇省理科狀元,現就讀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

  關於學習,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很少有普遍適用的,因此,在眾多的方法中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預習,上課,做作業,複習,做參考書,準備考試,事情很多,人的精力有限,每樣都做是不大可能的。對我而言,有一下幾條:

  1、上課集中精神,積極思維,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東西。

  2、重視複習。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週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我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多,但是反覆的遍數很多,以加深印象。

  3、我高中時沒有做過參考書,但是我花在習題上的時間並不少。在作題時同時還在思考,總結概念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作題的同時也時一種學習和積累的過程。平時我做題比較慢,但到考試時由於有平時的積累就可以提高速度。雖然我做的題量不多,但時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4、我有即錯即問的習慣。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會隨手拿張紙記下,放在鉛筆盒裡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就扔掉。只有少數有價值的才用專門的本子記下。

  5、考試時最重要的是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能夠全神貫注的投入到解題中去,而不要想考試的最後成績會是怎麼樣。考前注意休息好,寧可複習少一點時間,也保證考試時有充沛的精力。考試時先易後難,要能夠狠心跳過難題,不要有心理負擔,要立刻投入到後面的解題中去。

  張宇,2000年天津市高考文科第一名,總分652分原始分。畢業於天津市南開中學,現為北京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

  “只剩下最後不到1個月時間,學習狀況基本已定型。良好的心態就成為同檔次考生間比拼的法寶。”張宇總結了一套心理備戰經驗。

  他概括說,6月~7月的心理準備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一要充分估計自己在考試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難,準備好有效的應對措施。張宇解釋道,考場變幻莫測難以預料,像天氣偏熱、監考老師面容嚴厲、遇到從未見過的試題等等,都有可能影響到考生的心情和狀態。在這1個月中,應該把能夠想見的“萬一”都預設出來,然後有意將自己置於此種情境之下,並設法謀求多種穩妥的解決方式。

  二要放下一切思想包袱,切忌迷信、盲從。在這段最緊張最易心煩的日子裡,考生應更注重考試過程,想想如何發揮最佳水平,而“不要總去惦記考試結果,不要荒唐地臆造出失敗的假象”。某一次考試或自我評估成績不理想之後,考生千萬不可認為“是高考成績的預兆”,自此失去信心和拼搏的勇氣。

  三要學會主動適度地進行“自我心理暗示”,即自我認同和自我鼓勵。張宇介紹說,當時他就不時地告訴自己“實力很強”。“他人的讚揚或許還帶有些許奉承和虛假的意味,而潛意識的自我激勵肯定會事半功倍。”

  張宇告訴筆者,剛進校時,北大曾請一位心理專家對各地高考“狀元”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這些人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心理狀態略勝一籌。所以,他希望考生家長不要從語言和行動上“逼”孩子,不要有意無意地拿孩子同他人比較,而是應該主動幫助孩子緩解壓力,營造輕鬆的氛圍,併科學合理地搭配膳食。

  談到最後一階段的複習,張宇提出了4點建議:一是6月中旬之後不必再做歷史試題,不必再進行籠統的記憶,只需每天像翻看故事書似地閱讀就行;二是不必再練習數學難題,只需適當地做一些普通試題,同時勤看勤練“錯題檔案”;三是不必一一過濾語文和英語的瑣碎知識點,只需看看作文範文,梳理巨集觀上的結構層次;四是多閱讀時事類新聞,把握社會動態、熱點,強化運用理論知識解釋時政的能力。“文科考試強調平時積累,考生應保證勻速前進的趨勢,切忌突擊猛攻”。

  他還認為,從高考前的兩天起就可以停止複習,並建議考生觀看部分娛樂節目以使心情放鬆。在考場上,要做到“穩定壓倒一切”,考生不必強求超水平發揮,只需達到一貫的水準即可。另外,一定要保證容易、中等難度類試題的100%正確率,對於難度較大的試題不要死鑽牛角尖,“在關鍵時刻要懂得取捨”。

  最後,張宇告訴所有考生,定要“保證每天至少20分鐘的體育鍛煉時間”,避免過度操心和疲勞。

  張東昇,男,畢業於雲南省重點中學——曲靖一中,在1997年5月份的全省統測中曾榮獲雲南省文科第一名,現為北京大學資訊管理系學生:

  記得高考前夕,我在書店裡發現一本書《在北大等你》,當即欣喜若狂。從此以後,那本書陪伴我走過了一段最難熬的日子,也陪伴我走進了北大。

  我曾把《在北大等你》諸學子的方法歸納總結,分門別類地記在筆記本上,不時翻閱,的確受益匪淺。最為重要的是形成了我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方法因博採眾長而顯得更加珍貴,使我在高三的學習中甚至大學的學習中都受用無窮。

  拿到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後,常有人問我學習經驗,自己也確實盡力地告訴他們,但卻發覺常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於是常想著能靜下心來,全面地總結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以求對在高中學習的諸學子有所幫助。正好出版社給了我這一機會,於是也就有了這篇短文。

  在這篇文章裡,略談高一高二的學習,重點論及高三的學習、生活、心理調整,以及如何填報志願。

  一.高一高二:衝刺前的準備

  如果說高中生活是一場馬拉松長跑的話,那麼,高一便是興奮的起點,高二算是難熬的中段,高三則是最後的衝刺。

  高一、高二是打基礎的階段,基礎越厚,才能衝得越高。因此高一高二的學習中應當時刻記住“廣博”二字。具體說來應做到以下幾點:其一,不偏科,文理科同等對待。自己喜歡的課要努力學好,並使之成為自己的優勢;不喜歡的課亦應耐心聽講。其二,多讀課外書,廣泛涉獵各國文化經典,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這點相當重要,很多平日堪稱優秀但卻並非尖子的人到了高三一躍而上,憑的就是較深厚的文化素養。至於具體到讀哪些書,也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這人喜歡總體瀏覽,把四五本厚厚的文學史仔細讀了一遍,記了四本筆記,收穫不小。之後也就知道名著的價值所在,知道了該讀什麼。其三,常去閱覽室,多讀各種期刊雜誌,堅持看報紙,關注國家大事。記得我上高中時,每天必去閱覽室,有時星期六星期天也會鬼使神差般地轉到那兒週六週日不開門。《中國青年報》我每天都看。期刊雜誌則憑興趣,隨手翻閱,碰到感興趣的就抄下來,不知不覺中也有了幾大本摘抄。於是,與人談天頭頭是道了,寫起作文來一揮而就了,其實歸根到底是知識面廣了,知識增加了。

  給高一高二學生的一點建議是:生活要有規律,每天什麼時候該幹什麼最好能固定下來。單調的重複不見得就是枯燥,它至少讓你覺得有事做。

  二.成功=時間+方法+堅持

  大概這一成功公式是我的發明創造,才看到會讓人摸不著頭腦,但等我把它解釋一下,你也就清楚了。

  時間是指時間上要保證,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苦”字也就說明了讀書是必須多投入的。憑我自己的經歷,在高中階段,每天學習時間的投入包括上課時間、課外學習時間如下:高一、高二≥10小時,高三≥12小時。高中生應當樹立時間至上的觀念,學會擠時間,搶時間。在這方面,制定一份作息時間表和一份短時期的計劃有較大意義。

  方法之重要自不用說。只有好的方法才能有學習上的高效率。如果說時間保證是表面上的刻苦,那麼,好的方法便是本質上的動力。具體方法在後面談到,這裡要告訴高中生的是兩句話:其一,學習時間內心平氣和,“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在翻開學習資料的同時,排除一切雜念,專心致志地思考。其二,學會正確安排時間,高一高二應當文理相間,先課內後課外,先作業後練習。高三我採取集中複習法,每天兩門,每週完成兩輪大迴圈,自我感覺效果不錯。其要點還在這兩門的安排上,我是學文科的,歷史和政治不能安排在一起,英語和語文不能安排在一起,這四科都有相互的干擾性。我當時是這樣安排的:歷史和數學、語文和政治,英語每天安排固定時間段看。

  最後就是堅持,恐怕這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重要的三點一線總是很單調的,尤其對於高三學生,每日面對高強度的練習及記憶總不免會有幾分害怕。這時候,“堅持”尤為重要,我高中時習慣寫日記,高三更是每天必記,現在翻看,確有觸目驚心之感。常有的內容是發洩自己的壞心情,向筆記本訴苦,然後又鼓勵自己前途是光明的。出現最多的句子便是“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堅持就是勝利!”大概就是憑著日記的鼓舞和心裡那一份對大學的渴望,我每天都始終如一地堅持做應該做的事,直至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