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孔子文化典故

  孔子文化典故 孔子“三十而立”

  春秋時期,大教育家孔子的父親死得早,家裡很窮困。孔子的母親帶著他,靠給人洗衣服、做針線維持生活。而孔子從小就勤奮好學,他一邊幹活,一邊學習,讀了很多詩書,並學會了各個國家的禮儀。

  隨著孔子的學問越來越深,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慢慢地有許多人來向他求教學習。在孔子30歲那年,他創辦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所私塾。只要是誠心來學習的人,不分貴賤,孔子都用心教導。

  由於孔子知識淵博,而且課也講得好,所以他的弟子越來越多,他的私塾最終得到了社會的承認和支援。

  感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將人的一生劃分為若干個階段,並闡明瞭各個階段該做什麼事和懂得哪些道理。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到了三十歲這個年齡,就應該承載起社會責任並立足社會。這個故事告訴青少年:勤奮好學是每個人都需要具備的一種品德,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經過勤學苦練才逐步走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