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獲麟的歷史典故

  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語言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推薦歷史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獲麟

  《春秋·哀公十四年》:“魯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左傅·哀公十四年》:“春,西狩幹野。叔孫氏車子鋤商獲麟,以為不祥,以踢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公羊傳》:“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

  公元前四八一年,魯西狩獲麟,孔子以為不樣,孔子所作《春秋》絕筆於此。麟見本為吉祥,此獲麟孔子何以認為不祥呢?據《孔叢子·記問》記載有孔子《獲麟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優。”孔子認為麟當出於王道盛世,而春秋之時,列國分爭,古綱紀禮法廢弛,麟見則屬不詳之兆。這與《公羊傳》所言:“麟者,仁獸也,有王則至,無王則不至。”是一樣的意思。舊因以“獲麟”用為不詳徵兆的典故。

  唐·李白《李太白詩》二《古風》之一:“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