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又好看的食品安全手抄報

 多閱讀食品安全手抄報,可=可以增強我們食品安全意識,這是很有意義的。下面是小編找來的食品安全手抄報資料,一起來看下吧!

  簡潔的食品安全手抄報

  食品安全手抄報資料

  綠色食品的三大特徵

  “綠色食品不等同於 ‘天然食品’。”省農業廳副廳長祝春秀表示,綠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與普通食品相比,綠色食品有“產地環境”、“全程監控”和“依法實行標誌管理”三個顯著特徵。

  1、優良的生態環境

  綠色食品強調產品出自優良的生態環境,通過對原料產地及其周圍的生態環境因子大氣、水、土壤等嚴格監測,判定其是否具備生產綠色食品的基礎條件;實行產前、產中、產後整個產業鏈條上的監管,通過全程監管確保綠色食品的整體質量;產品依法實行標誌管理,標誌監督管理包括技術手段和法律手段。

  2、全程監控不留“真空地帶”

  綠色食品包括產前、產中、產後多個環節,點多面廣,監管難度大,我省又是如何使綠色食品實現真“綠”色的?

  “前端強化認證准入,後端強化證後監管,確保全程監控,不留‘真空地帶’。”省農業廳綠色食品辦公室副主任鄧彬給記者出示了一張綠色食品認證的流程圖,綠色食品認證主要是依據綠色食品標準,通過取樣監測、現場檢查等多個環節,對產地環境、產品生產加工過程及投入品的使用管理、產品質量檢測、產品包裝和儲運等進行現場檢查、稽核和評定,認證程式十分嚴格。

  在嚴格認證基礎上,我省還進一步強化市場監管。今年我省已經開展了打擊違法新增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新增劑專項整治工作,並採取市場抽樣與企業抽樣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例行抽檢和 “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專項抽檢,專項抽檢產品合格率達100%。

  3、多級聯動多方支援

  “有主管部門、有政策推動、有資金扶持。”據省農業廳綠色食品辦公室主任周南華介紹,在中央明確“支援發展綠色食品”的大背景下,我省也將“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寫入了省委一號檔案,《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施辦法》也明確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援綠色食品認證”。

  如何判別偽劣食品

  偽劣食品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們在日常購物時卻難以識別。《偽劣食品防範“七字法”》,以通俗易懂易記的方式引導消費者強化食品安全自我防範,以期使偽劣食品因缺乏市場而退出市場。防範“七字法”:即防“豔、白、反、長、散、低、小”。

  一防“豔”。對顏色過分豔麗的食品要提防,如目前上市的草莓象蠟果一樣又大又紅又亮、鹹菜梗亮黃誘人、瓶裝的蕨菜鮮綠不褪色等,要留個心眼,是不是在新增色素上有問題?

  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會有漂白劑、增白劑、麵粉處理劑等化學品的危害。

  三防“長”。儘量少吃保質期過長的食品,3℃貯藏的包裝熟肉禽類產品採用巴氏殺菌的,保質期一般為7—30天。

  四防“反”。就是防反自然生長的食物,如果食用過多可能對身體產生影響。

  五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業的產品,這類企業的食品平均抽樣合格率最低,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這些企業出現。

  六防“低”。“低”是指在價格上明顯低於一般價格水平的食品,價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貓膩”。

  七防“散”。散就是散裝食品,有些集貿市場銷售的散裝豆製品、散裝熟食、醬菜等可能來自地下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