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經典讀後感

  開啟《論語》,我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了一個充滿睿智的鮮活的人正向我們昂首走來——孔子,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9日上午,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的杏壇劇場內傳出朗朗的誦讀聲。2000多名少年兒童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典名句和中國曆代名篇佳作明月高懸,孤燈一盞。橙黃色的燈光籠罩著周遭的一切。我正襟危坐於桌旁,在這樣一個寧靜而又安詳的初春的夜晚,仔細背誦著一本藍色仿線裝的,薄薄的小書——論語。

  說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註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想想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 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鉅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呢?

  從辯論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輸了,而且輸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從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贏家,是大贏家。這是歷史證明了的,不是我說的。也許,真理本不是辯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獲勝,辯論為何不出這樣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資太差,腦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說了些什麼,他說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學!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論你做什麼:你去幹革命,做領導,開公司,或是你去當土匪,做強盜,當惡霸。如果你想做強,作大,你就必須相信孔子說的,從這個角度說,孔子的道理,是永恆的真理!

  說起生活的道理,生存哲學。我們中國人可是不會陌生。因為我們有五千年的等級社會的生活經驗,世界上哪個國家也比不上。比如說: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互相傾扎,落井下石,背後捅刀,見利忘義,過河拆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說的一套,做的一套,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猜疑嫉妒,暗地造謠,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總之,我們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智慧,尤其是生存智慧。中國人是適應力最強的生物,在任何的環境裡都可以生存。並且還有一整套自我娛樂的方式,我們是最喜歡內耗,窩裡鬥,最容易忘記過去,最經常變得麻木不仁,最喜歡隔岸觀火,充當看客的民族。

  魯迅先生原以為可以用筆做刀劍,用激烈的言詞,大聲得呼喊驚醒沉睡的中國人。可是她錯了,文學的力量微乎其微,魯迅本人也似乎被我們遺忘了。是毛主席率領的,手握著真正的槍桿子的百萬雄師,徹底改變了中國,用政治和經濟的力量改變了中國人。可是很遺憾,毛主席也犯了一個錯誤,以為單單依靠唯物主義,辯證法,就可以改變人的精神。於是,他打倒了孔子。於是,有了今天的局面。

  不論是孔子,毛澤東,還是魯迅,他們對人性善和惡的兩面都有著自己的認識,解決的方法也因自身的特質和所處時代而不同,至於結果,只有歷史去評說了。我在這裡說的,不過是發一點牢騷罷了。

  篇二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著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裡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裡,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對映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後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篇三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這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 “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並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想想自己,有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比先哲的謙遜,我羞愧萬分!

  《論語》,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得勇於改過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著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教會了我太多太多,使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