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國學大師

  大師標準是什麼?我想,第一個基本條件就是有比較系統的國學知識。國學以《四庫全書》為主,《四庫全書》卷帙浩瀚,一般人是看不完的,那些被選入十大國學大師的名家,多數也沒有看完。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什麼是國學

  相對於洋學,而有國學,國學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中國學。但中國學包括哪些方面?當然應該包括先秦諸子百家的學術。至於後來印度傳進來的佛學算不算國學?有的認為不算,如張岱年撰寫的《中國哲學大綱》就沒有講到佛學;有的認為佛學也算,因為佛學傳入中國以後,中國化了,成為中國儒釋道三大思想體系的重要內容,例如許多《中國哲學史》教材都有佛教的內容。中國人過的臘八節就是佛教節日,中國人因果報應觀念就與佛教有關係,天下名山僧佔多,到處有佛寺。旅遊業發展起來,很多佛寺、佛像又得到重新修繕、擴建、重塑。佛教如果算中國學的內容,那麼基督教算不算?它傳入也已經幾百年了,到處有教堂,也有許多信眾,復活節、聖誕節也有許多人過。而在中國有影響的世界各國文化,如果都算為中國的國學,那就可能泛化,有濫用的嫌疑。一般地說,用漢字撰寫的中國古代典籍,都屬於國學研究範圍,當然包括經史子集。有人提出這只是漢學,不是國學,因為還有很多用少數民族文字撰寫的著作。漢語在國內叫漢語,叫普通話,叫國語,在國外就被叫成中國語。現在全國許多高校有中國語言文學系,講的也主要是或者只有漢語言文學。為什麼?漢族是最大的民族,是中國的代表。因此,國學、漢學、中國學,平常可以通用。大家按習慣用法,國學當然有一定的範圍,主要包括對經史子集的研究。因此,我認為,中國人民大學紀寶成校長將《四庫全書》作為國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沒有什麼大錯。反映了一般的情況和普遍的概念。國學的一個特點就是模糊性,非要從概念上進行推敲,那就有討論不完的問題。如果討論清楚才投票,可能十年也選不出來。

  "大師"

  所謂"大師"者,係指人們對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者的尊稱。凡稱得上"大師"者,其學問理應在同行、同專業中當屬於出類拔萃者。

  另外,"大師"之所以為"大師",還不能光看學問,光看作品,還要看道德即人品、文品,看文品與人品是否統一,即是否屬於融人品與文品於一體的"道德文章"者流。正如湯一介教授所說:"學問不錯,人格又高尚,才可稱為大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而"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因此,"大師"理應是學問和品德方面之典範。

  假如學富五車,學問做得很大,文章寫得呱呱叫,但人品卻很差,尤其是文品與人品脫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在講堂上、著作中說的、寫的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殺而不可辱",可一到外敵入侵,就賣國投敵,充當漢奸,"富貴淫其心,貧賤移其志,威武屈其節";或面對強權則一味卑躬屈膝,附炎趨勢,"學風隨著政治風標轉",充當"不管什麼時候都吃香"的"吹鼓手";或"滿口仁義道德",而行動上則男盜女娼;或口裡老是叨唸"淡泊名利",而實則爭名於朝、奪利於市,沽名釣譽、治學不嚴、投機取巧、差錯百出,卻又師心自用,聽不得批評意見,甚至"拒絕一切批評"等等。那麼,像這樣缺乏中華學人之良心、良知的"缺德"學人,也是斷斷不配當"大師"的!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大師"之所以堪稱"大師"者,不僅僅在於其學問之淵博和建樹之卓著,更在於其虛懷若谷的胸襟,虛一恬靜的心懷,尤其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有道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真正的"大師",從來對此稱謂默然視之,更不師心自用。張岱年先生2003初在回答《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坦誠地說:"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實際上我只是研究國學的一部分,主要是哲學思想,而文學、史學我研究得並不多,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就昭示出這樣的大師風範。還有著名的書齋型學者蔣孔陽先生,也是當今融高尚人品與文品為一體的"道德文章"之典範。他為人一向淡泊恬靜,寬容大度,但在學問上卻一直"不懈追求",卻又恪守"為學不爭一家勝,著述但求百家鳴"的治學態度。他說:"知識分子應以專業為社會服務。學者應當以學術為社會服務,不是用講話,也不是用賺錢,而是用思想用知識和學問。"當有人問他:"你拼死拼活地幹,又能有什麼好處?"時,他淡然回答:"做學問,本來是出於愛好,出於對真理的追求,出於想對社會有一點貢獻,而不在於自己有什麼好處。如果要講好處,自然用不著走學問這一條道路了。"他一生在美學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卻虛懷若谷,坦言:"人生在發展,事物在變化,學問也應當不斷地發展和變化。我們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到了'頂點',靈珠在握,天下都得聽我的了。浮士德與魔鬼訂約,要永遠不滿足,一旦滿足了,他的靈魂就得歸魔鬼所有。我想,我們做學問,也應當有永不滿足的精神。一旦我們了不起了,滿足了,我們的靈魂也將為魔鬼所攫去。"玉聖:《蔣孔陽:沒在創造中》,《中華讀書報》1998年11月4日

  張岱年和蔣孔陽先生,至少作為中國哲學和美學方面的"大師",是當之無愧的!

  還有季羨林先生,在《病榻雜記》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中,第一次廓清了他對於世人"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頂桂冠的看法,特"昭告天下",請予摘掉。並稱"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則更昭示了其不同凡響的大師之德!

  "國學大師"

  "國學大師",更是一個很有分量的稱譽,是一頂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佩戴的。如今人們所稱道的諸多"國學大師",實際上頂多只是史學家、哲學史家等而已。這是僅僅就其學問而言。至於就"師德"而言,不少人距"國學大師"就更遠了。

  到底該怎麼界定"國學大師"呢?

  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其學問自然理應在"國學"研究之範圍內,屬於出類拔萃者。而我們的"國學",則是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等在內的,蘊含極為豐富的稱謂,所以,凡稱得上"國學大師"者的著作,也理應體現豐富的內容,即使按照西方學科的劃分而言,也應是多面手,百科全書型的學者,既有卓有建樹的學術著作,也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等等。

  "國學"即便作為中國學術文化的簡稱,其蘊含極其豐富,單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說。在對於先秦"百家"的理解上,雖然歷來眾說紛紜,但至少包括陰陽、道、儒、法、墨、名、雜、小說,詩賦、縱橫、兵、農、醫、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輿、數術、紡織、建築、製陶、冶煉和交通等等諸家學說。

  而在秦漢以後,經過"國學"所固有的"貫通古今,融匯內外,綜合創新"基本規律的作用,又湧現出許多新的學派和學說,那麼,作為"國學大師",理應是對國學所蘊含的各家各派的學說都比較精通,並富有"很深的造詣"者;即使打個折扣,也理應是對其中多半以上的學說富有"很深的造詣"者。

  從前面引述的張岱年先生"有人說我是'國學大師',中國古代的科學就研究得更少"之簡要回答中,可以窺知他對"國學大師"的見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學、文學、史學和古代科學等幾個領域,並有突出的建樹。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是舉世公認的,張岱年先生雖然在這裡沒有具體談及其具體內涵,但像天文、歷算、農學、醫學和養生學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可這些幾乎都被長期排斥在"國學"家們的視野之外。

  張岱年先生實際上提示了"國學大師"的最起碼的標準,即單從學問方面而言的標準,可是,看看某些著名學府所開列的那一串串的"國學大師"名單,看看網上列出的一大堆"國學大師"名單,有幾人合乎這個最起碼的"國學大師"標準呢?

  況且,"國學大師"還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從學問和品德即文品與人品相融合為一的標準看,"國學大師"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