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陳寅恪怎麼死的

  陳寅恪,字鶴壽,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古典文學家、詩人,那麼陳寅恪怎麼死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學大師陳寅恪死因

  期間,一切駭人聽聞的批鬥、迫害在陳寅恪一家同樣上演著,陳寅恪在期間幾乎是在終日周旋於上交書面檢查與各類的宣告、申述書函之中,他對共產黨、馬列主義的排斥令其一家人身陷囹圄。

  在時期,任何態度都會被無限上綱上線,且極盡斷章取義之能事,使得陳寅恪在守衛其尊嚴的同時遍體鱗傷,當時他已深受失明與腿疾之苦,加之親友家屬的疏離,生命的光芒已趨於暗淡,關於死亡的這個話題也一直存在於他的文字之間,但不同於眾多在文化革命中已死來獲得解脫的人,陳寅恪在承受屈辱與重壓之下,表現出了驚人的生存意志。

  陳寅恪並非死於期間的精神崩潰,他保留著作為一名學者的自尊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卻再也撐不過高強度的折磨下身體機能的罷工。期間最令人惶恐的莫過於高音喇叭,陳寅恪的住所周圍佈滿了高音喇叭,造反派故意為不能看只能聽的陳寅恪安排這種摧殘聽覺的手段,日夜播放批鬥遊行的通知,而且必定會有人在期間喪命,令陳寅恪與他的妻子一直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高音喇叭的日夜折磨使陳寅恪的心臟負擔越來越重,病情也日益嚴重,在生命將要告罄的階段,陳寅恪一家被逼搬家,這無疑是在加速陳寅恪的生命消耗,在西南區五十號的平房宿舍中,簡陋的家用,並未停歇的壓迫,使得陳寅恪的生命走向了終結。

  1969年10月7日,凌晨5點,因心力衰竭,伴有腸梗阻麻痺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九歲。

  陳寅恪與傅斯年

  當人們提起陳寅恪時,會在心中默默的說一句大師!提起傅斯年時,人們也會說句大師!隨後就只剩下敬仰之情,徐徐升起。

  民國時期的中國是一個英雄輩出,天才成群的時期,陳寅恪與傅斯年他們在這個的年代裡讀書,識字,他們都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並且學貫中西。陳寅恪曾經留洋16年,對二十多種的文字精通。傅斯年曾參加過五四運動,並且也曾海外留學7年,兩人的經歷是如此的相似。陳寅恪學成後歸來,進入清華教書育人,門下人才濟濟;傅斯年學成後進入北京大學任教,曾一度是北大的代理校長。

  陳寅恪與傅斯年相似的人生經歷使得他們一直都惺惺相惜,君子之交淡如水,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能夠遇上一個志同道合的知己實屬不易,二人相聚一堂,小酌一杯,說盡天下事。陳寅恪與傅斯年他們二人一個被譽為”人間最稀有的一個天才”,一個被稱作”三百年來僅此一人”的教授之教授。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這兩位大師的敬仰之深!一位名叫嶽南的作者曾寫過一本書,書名就叫做《陳寅恪與傅斯年》,對他們兩位的事蹟進行了多方位的介紹和比較,並評價他們是“大師之後再無大師”,陳寅恪與傅斯年具備魏晉名流之風。

  儘管後來傅斯年去了臺灣,因為突發的腦溢血去世,陳寅恪臥病最終病逝於嶺南。隔著一灣海峽兩人從此沒有見過面,但是那份相濡以沫的知己之情又豈是那一道道海峽能阻擋住的呢?

  傅斯年簡介

  傅斯年出生在1896年,那是初春的三月萬物復甦的季節。從小受書香門第的薰陶,傅斯年少年時期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在1916年剛滿20歲的傅斯年升入了當時中國最高的學府北大,在這裡他懷著一腔熱血。

  傅斯年在追求自由與民主的年代裡參加了“五四”運動,之後不斷的磨礪自己,曾先後入愛丁堡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學習結束後回國任教,大量優秀學生出自他門下,同時在歷史語言的研究上有很深的刻苦鑽研,發表了諸多的文獻著作,一時之間傳為佳話。

  在抗戰勝利後,傅斯年繼續教書育人,他與北大的緣分是冥冥之中註定的,傅斯年曾經擔任北大的臨時校長。

  1942年1月,戰爭原因歷史語言研究所要遷到臺北,傅斯年也遷至臺北,隨後繼續育人出任當時臺灣大學的校長。在做臺大校長期間,整治學風,提倡注重科學研究,為臺大注入了一股新的學術之風,臺大優秀的人才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晚年的傅斯年身體每況愈下,先後患有高血壓膽結石等疾病。在1950年12月20日的早上,他去參加議會,一位議員當時對教育行政提出質疑,傅老先生因太過於激動氣憤的回答突發腦溢血逝世。

  一代學者就這樣突然離開,年僅55週歲,一位學者曾因感佩寫下“天下英雄獨使君”的詩句。這是對傅斯年先生最好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