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簡介

  陳寅恪,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先後留學於日本等國,通曉梵文、突厥文等多種東西方語言文字。歸國後先後任教於清華國學研究院等數所大學。代表作有《柳如是別傳》等。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陳寅恪,字鶴壽,江西九江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古典文學家、詩人,被列為清華百年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另三人為葉企孫、梅貽琦與潘光旦。

  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出身名門,其祖父陳寶箴曾擔任過湖南巡撫,而他的父親陳三立則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家學淵源,因此陳寅恪自小就大號了深厚的國學底子,且眼界擴及東西洋。1902年,陳寅恪留學日本,後因足疾輟學回國,就讀於上海復旦公學,之後又先後到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留學,在其深厚的國學基礎上,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其見解多得推崇。回國後的陳寅恪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大學任教。

  1928年,陳寅恪在上海與唐篔結婚,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兩人育有三個女兒,一生相濡以沫。陳寅恪的代表作品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等等。但在期間,陳寅恪遭到了殘酷的折磨,而令其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詩文稿、書籍多被洗劫。1969年,陳寅恪在廣州去世,同年,其夫人也離開了人世。

  歷史上的陳寅恪是怎麼死的

  期間,一切駭人聽聞的批鬥、迫害在陳寅恪一家同樣上演著,陳寅恪在期間幾乎是在終日周旋於上交書面檢查與各類的宣告、申述書函之中,他對共產黨、馬列主義的排斥令其一家人身陷囹圄。

  在時期,任何態度都會被無限上綱上線,且極盡斷章取義之能事,使得陳寅恪在守衛其尊嚴的同時遍體鱗傷,當時他已深受失明與腿疾之苦,加之親友家屬的疏離,生命的光芒已趨於暗淡,關於死亡的這個話題也一直存在於他的文字之間,但不同於眾多在文化革命中已死來獲得解脫的人,陳寅恪在承受屈辱與重壓之下,表現出了驚人的生存意志。

  陳寅恪並非死於期間的精神崩潰,他保留著作為一名學者的自尊堅持到了最後一刻,卻再也撐不過高強度的折磨下身體機能的罷工。期間最令人惶恐的莫過於高音喇叭,陳寅恪的住所周圍佈滿了高音喇叭,造反派故意為不能看只能聽的陳寅恪安排這種摧殘聽覺的手段,日夜播放批鬥遊行的通知,而且必定會有人在期間喪命,令陳寅恪與他的妻子一直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高音喇叭的日夜折磨使陳寅恪的心臟負擔越來越重,病情也日益嚴重,在生命將要告罄的階段,陳寅恪一家被逼搬家,這無疑是在加速陳寅恪的生命消耗,在西南區五十號的平房宿舍中,簡陋的家用,並未停歇的壓迫,使得陳寅恪的生命走向了終結。

  1969年10月7日,凌晨5點,因心力衰竭,伴有腸梗阻麻痺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九歲。

  陳寅恪的作品有哪些

  陳寅恪晚年從開堂布學轉為著書立作,將其畢生所學盡數傾注於史學研究之中,但當時,陳寅恪的眼疾已到了幾近失明的狀況,創作條件極為艱辛,在其妻子唐筲、學生黃萱的幫助下,日夜為其朗讀材料,並謄錄其所述,共整理了上萬卷的書稿,工程極其浩大。

  最艱辛的時期莫過於期間,陳寅恪與其妻子唐筲在造反派的刻意刁難與折磨之下,仍未放棄研究史學,只恨不過自己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加之生活條件的惡劣,陳寅恪的一生都在學術研究中度過,臨終也未曾歇筆。

  陳寅恪對於中國隋唐歷史的貢獻是難以泯滅的,他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通過切身實地的考察,撰述了兩部舉世名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開創了屬於他的研究典範,在中古研究學中,注意到了對文化種族的關注與家族的關注,克服了眾多研究學者繞不開的課題。陳寅恪開創獨有的歷史剖析方法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等歷史構成要素來分析隋唐制度,並且上溯到漢魏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古歷史衍變的過程,並對唐代歷史作出了堪稱典範的論述。

  陳寅恪所著的另一部作品《元白詩箋證稿》以論及元稹與白居易的詩作為主要內容,全書共八章,約十六萬字,該書特色為以詩證史,剖繭抽絲,愈辯愈明,從詩詞中所蘊含的中唐世風、習俗、政治等諸多要素入手,窺得中唐社會的真實面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