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國學大師陳寅恪的作品簡介

  陳寅恪是江西省義寧州***今修水縣***人,生於湖南長沙,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民國***民初時期***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他的作品有其非常深重的意義,下面是由小編提供的國學大師陳寅恪的作品簡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陳寅恪晚年從開堂布學轉為著書立作,將其畢生所學盡數傾注於史學研究之中,但當時,陳寅恪的眼疾已到了幾近失明的狀況,創作條件極為艱辛,在其妻子唐筲、學生黃萱的幫助下,日夜為其朗讀材料,並謄錄其所述,共整理了上萬卷的書稿,工程極其浩大。

  最艱辛的時期莫過於***期間,陳寅恪與其妻子唐筲在造反派的刻意刁難與折磨之下,仍未放棄研究史學,只恨不過自己的身體狀態每況愈下,加之生活條件的惡劣,陳寅恪的一生都在學術研究中度過,臨終也未曾歇筆。

  陳寅恪對於中國隋唐歷史的貢獻是難以泯滅的,他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通過切身實地的考察,撰述了兩部舉世名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開創了屬於他的研究典範,在中古研究學中,注意到了對文化種族的關注與家族的關注,克服了眾多研究學者繞不開的課題。陳寅恪開創獨有的歷史剖析方法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等歷史構成要素來分析隋唐制度,並且上溯到漢魏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古歷史衍變的過程,並對唐代歷史作出了堪稱典範的論述。

  陳寅恪所著的另一部作品《元白詩箋證稿》以論及元稹與白居易的詩作為主要內容,全書共八章,約十六萬字,該書特色為以詩證史,剖繭抽絲,愈辯愈明,從詩詞中所蘊含的中唐世風、習俗、政治等諸多要素入手,窺得中唐社會的真實面貌。

  近代國學大師陳寅恪的評價

  陳寅恪對於中國隋唐歷史的貢獻是難以泯滅的,他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通過切身實地的考察,撰述了兩部舉世名作《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開創了屬於他的研究典範,在中古研究學中,注意到了對文化種族的關注與家族的關注,克服了眾多研究學者繞不開的課題。

  《中國劍橋史》在國際漢學界具有深刻的影響,書中對陳寅恪的介紹表現了超乎尋常的褒獎,“中國史學家陳寅恪對解釋這一時期政治和制度史的貢獻是突出的,他所提出的關於唐代政治制度的觀點遠比以往發表的任何觀點實際與嚴謹,令人不得不信服。”

  牛津大學曾正式聘請陳寅恪擔任其漢學專業的教授,並在此後數年虛位以待,以表聘任陳寅恪的誠心,他們認為陳先生數得上是當時最為優秀的中國學者,如此的認可已摒棄了國籍差異與地域文化的差異。

  當然陳寅恪不僅在國際上極富盛名,作為清華研究院“四大國學導師”之一,傾慕陳寅恪才學的人之中不乏當時已聲名在外的知名學者教授,當時同樣作為國學導師的梁啟超便稱頌陳寅恪道:“我樑某即便是著作等身,但也不及陳先生寥寥數語所涵蓋的內容有價值。”

  而歷史學家傅斯年對陳寅恪的評價更能高度評價其博學通識,論其才學近三百年無人能與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