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柏拉圖的哲學作文

  柏拉圖的審美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理想國》、《法律篇》中,包括音樂教育、文學教育等。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柏拉圖審美教育思想之哲學審視

  摘 要:柏拉圖的審美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理想國》、《法律篇》中,包括音樂教育、文學教育等。柏拉圖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標準:符合道德和政治標準,這與柏拉圖的神論和理念論關係緊密。從價值論的角度來看待柏拉圖的審美教育思想能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圖的深意。

  關鍵詞:柏拉圖;審美教育思想

  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前347出生於雅典的一個貴族家庭,父母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雅典過去的國王或執政,家庭出身對柏拉圖的哲學、美學及審美教育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早年受過很好的教育,比如說音樂、詩歌、繪畫等,文學和數學方面尤其突出。20歲起開始跟隨蘇格拉底學習,直到蘇格拉底被民族派處死為止,前後共8年,蘇格拉底的死,使得柏拉圖對希臘的一切政體完全失望,他決定通過哲學的手段來建立理想的國家,可以說這位令他一生敬仰的老師對柏拉圖的思想產生了最重要的影響。蘇格拉底死後,柏拉圖開始遊歷埃及,在埃及學習天文學,並考察了埃及的制度文物。然後又去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嘗試現他的國家政治抱負,不過得罪了國王,據說被賣為奴隸,幸虧被一個朋友贖回。公元前396年,柏拉圖回到雅典建立了著名的學園,開始授徒講學,亞里士多德就是他的弟子之一。柏拉圖在學園時期還又兩次重遊塞拉庫薩,想實現他的政治理想,可惜兩次都失望而歸。晚年的柏拉圖一直在學園講學,直到81歲去世為止。①

  柏拉圖論審美教育在這裡主要指藝術教育文字主要見於《理想國》卷二至卷三以及卷十、《法律篇》見《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本文就以這幾篇文章為基礎來簡要述評下柏拉圖關於藝術以及藝術教育的看法。

  《理想國》卷二至卷三主要談音樂,不過柏拉圖把文學也包含在音樂的範圍中。柏拉圖談到文學是為了城邦的保衛者的教育,主要針對的是兒童時期的教育。首先,柏拉圖提出文學作品的標準,並認為“我們首先該審查做故事的人們,做得好,我們就選擇;做得壞,我們就拋棄。”②至於什麼是做得壞的?柏拉圖提出像赫西俄德,荷馬和其他詩人做的就是所謂壞的,他指責他們“說謊,而且謊說的得還不好。”③具體的是指他們“把神和英雄性格描寫得不正確,像畫家把所想畫的東西完全畫得不像。”④柏拉圖舉了赫西俄德所講的烏剌諾斯的故事,並認為“這類故事在我們的城邦裡必須禁止。”⑤他還要在城邦裡“嚴格禁止神和神的戰爭,神和神搏鬥,神謀害神之類的故事”⑥,這些在他看來只是寓言,虛假的事情。

  柏拉圖的這種看法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的,在他看來詩人的創作時在神的感召下發生的,是不由自主的,神意附在詩人身上,促使詩人創作出詩歌。神是理性神,神不可能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這是因為神與理念一樣,最高的原則是善,神不能違背這永恆的原則。神可以說就是理念的隱喻,柏拉圖往往借神論來講出自己的理念論。從這個角度看,荷馬和赫西俄德講的故事就是騙人的謊言,極不可信,而且對公民是不負責任的。為什麼他們會講出這樣的話呢?這是由於詩人也是普通人,也是靈魂與肉體的結合體,他們的靈魂也要受到肉體的牽累,受到肉體的腐蝕,而不能很好的觀照理念。正是因為如此,詩人才會產生一些幻覺或者是違背神意的觀念,而詩人把這種觀念複製出來表現在詩歌中,就可能會危害到本該一心向善理念的普通公民的心靈,從而使民眾墮落,遠離至善的理念。所以幼年時期的孩子所聽聞的東西會給他一生留下無法祛除的影響。所以他要城邦提供好的故事給兒童,以逐漸培養他們的高尚品德。柏拉圖這裡已隱晦地提出了藝術要與道德相一致,美要與善相統一的看法,只是從神論的角度來看,理念論體現的不夠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裡,柏拉圖是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考察藝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他的教育思想的論調。

  接著柏拉圖提出了文學的標準規範:“無論寫的是史詩,抒情詩,還是悲劇,神本來是什麼樣,就

  應該描寫成什麼樣。”⑦至於神是什麼樣的,他提出了神的兩條法律,一是說“神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因”⑧,二是說“神們不是一些魔術家,不變化他們的形狀,也不在言語或行動上撒謊來欺哄我們”⑨。 柏拉圖以這個標準來批評荷馬描繪神的可惡、可恨、無恥的一面,他認為這不是神的本來面目,“他們理應一律勾銷”⑩。神的原則就是理念的原則,文學的規範就是要符合神或理念的原則。

  以上是就詩歌的題材來說的,柏拉圖接著又把詩歌的形式分為三類:一是純粹的模仿,如悲劇和喜劇;二是隻有詩人在說,如合唱隊的頌詩;三是模仿和單純敘述的揉雜,如史詩和其他的詩。對柏拉圖來說,詩歌的形式也很重要,純粹的模仿不符合理念的原則,因為理念的最高原則是至善,所以詩歌只能模仿善的理念,而不能所有的理念比如惡的。第二類的詩歌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所鼓勵的,頌詩是歌頌神的德行的偉大作品。而第三類詩歌只要模仿神的本來面目,沒有歪曲神的品行就是允許的。詩歌的形式分類也體現了詩人的分類,詩人也有不同的類別。柏拉圖認為理想國需要的是嚴肅的詩人,他們的作品必須是善的,只模仿好人的話,而且必須遵守立法者為城邦守衛者的教育所設定的那些規範比如說他們的作品應該充滿英勇的品質,有節制,誠實等品德,這樣才可以供保衛者學習、模仿,否則就應該“把他塗上香水,戴上毛冠,請他到旁的城邦去”?。他不是從藝術給人的單純的快感或不快的角度看待藝術的好壞,而是從城邦的立場,為了城邦的利益要求藝術。在這個立場上,柏拉圖扮演的是非常嚴肅的城邦守衛者的角色。詩人在他那裡是受嚴格檢查的,是受他的城邦規範及內心深處的哲學觀念約束的。依據道德至上的原則,詩人寧缺毋濫。

  在《理想國》卷二至卷三的最後,柏拉圖談到音樂,他認為音樂包含三個部分:歌詞和樂調、節奏。接著柏拉圖提出像伊俄尼亞式和呂底亞氏這兩種“柔緩式”的樂調是不適合於培養優秀品質的城邦守衛者的,只有多里斯式和佛律葵亞式這兩種樂調才應該保留下來。因為他們要麼是勇猛的、處於逆境中的樂調,要麼是溫和的、處於順境中的樂調。總之那種哀痛憐憫柔緩的樂調是不應該保留下來的,這是柏拉圖提出的音樂教育的標準。柏拉圖在這裡還談到了美的標準問題,他認為美與不美在於節奏的好壞,節奏的好壞在於語文風格的好壞,語文風格的好壞在於心靈性格的好壞,語文、樂調、節奏的美都要表現好性情。這樣柏拉圖就打通了音樂和心靈的關係,並由此來闡明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更加重要,因為第一,節奏和樂調可以深入心靈深處,從而美化心靈,若沒有音樂教育,心靈就會醜惡不堪;第二,音樂教育可以使人增加對美的熱愛和讚賞,並使人的性格變得高尚。柏拉圖此種看法隱藏著一個重要的理論假設:心靈需要節奏,節奏能滿足心靈向善的要求。

  《理想國》卷十主要談詩對人的危害,開篇柏拉圖就要禁止一切模仿性的詩歌,在卷二至卷三柏拉圖已經提到了詩歌的標準,就是隻能模仿好人的話,在這裡他要禁止所有模仿性的詩,原因在於詩人們不知道詩的真正面目。柏拉圖為什麼說他們不懂得詩的真相呢?這兩種不同的表述是否矛盾呢?首先在於模仿性的詩歌和真理即理念世界隔著兩層,它只模仿現實世界中的事物,而現實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所以說詩只能是影子的影子,當然模仿詩人不會懂得詩的本質了。對柏拉圖來說,頌神的和讚美好人的詩歌不屬於模仿性的詩歌,雖然他們也模仿,但是他們不是以純粹的模仿為目標,是為了教育城邦的保衛者而創作的,所以他們能儲存下來。柏拉圖在這裡還談到了城邦要禁止模仿性詩歌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它們討好群眾,迎合人性中的低劣的成分如感傷癖和哀憐癖,從而損害城邦公民的德行。

  上面這些是《理想國》談論藝術教育的觀點,主要論述的是保衛者兒童期的教育。柏拉圖認為教育是緊隨一生的事情,不同時期要受不同的教育,十七八歲以前就應該只受音樂當然也包括文學教育,這和現代教育觀念不謀而合,兒童期的藝術教育對於培養髮展個性是不可缺少的。

  除了《理想國》還有《法律篇》談到了藝術教育,其第一部分論及到音樂和舞蹈的教育,他認為音樂和舞蹈好壞的標準在於能否表現德行,這與《理想國》論詩歌好壞的標準是一致的。這段還提及到了一切教育的目的在於約束和引導人向德行善靠攏,從而達到心靈和諧。最後一部分論述的是“詩歌檢查制度”,不論悲劇,喜劇還是詩歌,舞蹈都要模仿最優美最高尚的生活。很顯然,最優美最高尚的生活就是有德行的生活,這就是希臘人最值得過的生活,當然也是理想國中的生活。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貫穿柏拉圖藝術教育的一條基本觀念:藝術要和德行相協調,藝術教育要服從於政治。這方面是緊密相關的,在他看來,藝術的目的不在於使人產生快感當然藝術必然能產生快感,而是為了培養理想的城邦保衛者。

  柏拉圖關於藝術、藝術教育審美教育的看法在西方美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此藝術藝術教育和道德、政治再也不能撇開關係,它們總是糾纏在一起,藝術從來都不是自律的。如中世紀美學家都強調美是上帝的影子,而藝術的目的在於見證上帝的光輝,使人通過藝術心悅誠服地敬仰、崇拜上帝,這對中世紀政教合一的教會的統治產生的積極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與柏拉圖幾乎同時的中國思想家孔子的審美教育思想也強調藝術教育的道德效果和政治功用,比如孔子提倡“樂教”和“詩教”。這點和柏拉圖比較類似,二者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藝術教育都是為了實現理想的國家統治而提出的,但他們的理想都沒有實現。究竟藝術教育能不能達到道德的目的呢?能不能達到理想的政治功用呢?這實際上牽涉到一個更高層次的問題即藝術的價值問題。藝術的價值何在?如果藝術的目的在於道德實踐,在於政治功用,那麼藝術有沒有自為的價值呢?我們知道從心理學上分析,創造藝術的目的是為了情感的宣洩,藝術的功用之一也在此。藝術的具體功用體現在對個人情感及心靈的影響,從而間接起到道德及政治上的功用。所以以道德及政治的標準來要求藝術,實際上不是對藝術本身的要求,而是對藝術的潛在影響的要求。藝術是自為的,它的產生不必然地對人人有好或壞的影響。以道德和政治功用來衡量藝術就是對藝術自由性的約束,藝術本是個人感情的自由釋放。藝術的自由性就體現在對心中的情緒完滿、自由的宣洩,否則藝術就無自由而不成其自身。

  從這個角度看柏拉圖的藝術教育思想,就會更清晰地瞭解柏拉圖的用意。柏拉圖正是看到了藝術的自由性可能會造成壞的影響,所以強調藝術教育要與道德、政治相諧調。柏拉圖是認識到了藝術的自由性,但是在理想國裡藝術的自由性不允許體現出來,藝術教育必須符合城邦法律的規定,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符合至善的理念。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