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小故事

  現今,“國學教育”成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培養全面綜合的高素質人才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上善若水

  孔子觀賞著向東流去的水,子貢見了向夫子問道:“君子一見到大水便要前去觀賞,這是為何呢?”

  孔子回答:“因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卻不以為自己有什麼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處還是流向屈折,姿勢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這就像'義’;水勢盛大,永沒有窮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瀉,到很深的溪谷也毫無懼色,這如同是'勇’;它能作為衡量地平面的標準,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滿之後,不需用什麼刮平,自然平正、端正,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細微的地方,這又有些像'明察’;不論從哪裡發源,它一定是向東流去,不變其志,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東西因此變得潔淨,像是它善於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這麼好,所以君子見到水一定要前去觀賞。”

  智慧小語: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像水一樣,利益萬物而無所爭。孔子於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啟迪,從水的不同形態中,就感悟到許多人生哲理。他將萬物當成了自己的老師,於是時時處處便有所啟發。懷著一顆謙虛好學的心,才能開啟智慧,在生活中領悟真理。

  範文2

  泰伯採藥

  商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諸侯周太王的長子。他有兩個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文王生下來的時候,有一雙赤色的雀子嘴裡銜了丹書,停在門戶上,表示聖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到了季歷生兒子時有瑞相,再看到這個小孫子姬昌的確有不凡之才,所以太王有意將王位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姬昌。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約定,應該如何順從親意。這時,剛好周太王生病了,於是泰伯就跟仲雍以採藥為名離開周國,到南方荊蠻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國的王位讓給季歷。

  他父親去世的時候,兩個長兄也沒有回去奔喪,順理成章讓季歷繼承王位。當時,有許多人到荊蠻尋找泰伯,泰伯為了不被認出來,就披髮文身。

  季歷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兩個哥哥如此禮讓他,就不負眾望,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後把王位傳給姬昌,這就是歷史上很聞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讓”,他成全了父母的心願;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個社會的風氣。後來,孔子表揚泰伯,說他已經到了至德的地步。

  智慧小語:泰伯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友愛。為了不讓父親為難,他找藉口離開家裡。而對兄弟的禮讓,讓他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範文3

  蘇武牧羊

  匈奴自從被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平靜了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匈奴的上層發生了內訌,蘇武一行人也受到了牽連。匈奴單于扣留了蘇武,要他背叛漢朝。蘇武不願,單于便許以高官厚祿。再次被蘇武嚴詞拒絕後,單于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願殺他,但也不願放他回去,便將他發配到北海牧羊。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日子久了,旌節上的穗子也掉完了。一直到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

  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訊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一天,人們都出來迎接他。人們瞧見白鬍須、白頭髮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都說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智慧小語:有氣節的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人們對這種人的印象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打磨越來越清晰。